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中醫院(211500)張全軸
甲狀腺疾病是普通外科常見的疾病之一,外科治療的甲狀腺疾病主要包括甲狀腺腫和甲狀腺腫瘤,療效較為顯著,手術的難度也比較小,但由于甲狀腺解剖部位較為特殊,發生手術并發癥,是難以避免的[1][2]。其中術后出血是甲狀腺手術的一種較常見并發癥, 輕者產生皮下血腫, 影響切口愈合, 重者可使氣管受壓, 引起急性上呼吸道梗阻, 甚至窒息死亡。本文回顧性分析了行甲狀腺手術后出血11例患者的臨床資料,旨在探討甲狀腺術后出血并發癥的發生原因和預防處理措施,總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11例患者均經病理檢查確診為甲狀腺疾病,包括甲狀腺腺瘤2例,甲狀腺功能亢進2例,甲狀腺腫7例,其中男3例,女8例,最小年齡21歲,最大年齡73歲,平均年齡(46.4±10.5)歲。
1.2 治療方法 全組患者均采用手術方式治療,麻醉采用氣管插管麻醉或頸神經叢阻滯麻醉兩種麻醉。手術方法采用單側甲狀腺次全切除術5例,雙側甲狀腺次全切除術4例,甲狀腺全切除2例。
11例患者出血量25~200mL,出血部位: 殘腺體出血5例, 皮下和肌層出血6例。術后出血伴呼吸困難再手術止血5例, 其中2例術后2小時內發生窒息, 行氣管切開、氣管插管各l例。另6例分別于術后12小時、24小時、72小時再手術止血。
3.1 出血的原因 出血癥狀是甲狀腺手術術后最為危急的并發癥之一,一般在術后48小時內多會出現,其原因多是因為結扎線脫落或者是術中止血不夠徹底所致,且術后由于患者發生咳嗽和嘔吐均會誘發出血。相關文獻報道,甲狀腺上動脈或較粗靜脈的結扎線滑脫, 是造成術后再出血的常見原因。但我們認為目前由于對甲狀腺血管的處理普遍重視, 故因上述原因引起術后出血明顯減少, 而殘腺體出血和皮下肌肉層出血則比較常見。我們總結殘腺體出血主要原因為甲狀腺血供豐富, 組織脆弱, 行甲狀腺手術時不常規處理甲狀腺上、下血管和中靜脈,對殘腺創面出血點結扎不徹底, 縫合不嚴密所致,此外相關文獻報道,處于月經期或月經前期的患者,術中見各層組織呈充血、水腫狀態, 術后易發生滲出血。
3.2 出血的后果 甲狀腺術后出血最嚴重后果是壓迫氣管產生窒息死亡,但其危害程度取決于出血部位、速度和量, 因甲狀腺術后的腔隙即頸深筋膜內的封閉間隙很小,少量出血即可壓迫氣管, 殘腺體出血于該腔隙內, 更具危險性。而皮下和肌層出血,由于肌膜限制和頸深筋膜封閉可對氣管起一定保護作用, 故一般血腫只能間接地、逐漸地壓迫氣管, 但因頸部為一管形結構,短時內皮下及肌層大量出血仍可迅速壓迫氣管, 產生窒息。
3.3 出血的診斷 甲狀腺術后出血診斷較為容易, 一般可通過局部體征和全身表現作出診斷, 如頸部腫脹,引流血量多, 或伴呼吸困難等。
3.4 出血的預防及處理措施:①術后嚴密觀察患者癥狀,一旦發現患者引流出血液較多或頸部有壓迫感、呼吸費力等,應及時做好處理措施,如檢查切口,將積液壓迫排除,出血嚴重時可送往手術室進行徹底止血,患者經血腫清除之后,呼吸狀況沒有改善的情況下,可將患者氣管切開,給予吸痰和吸氧處理。②做好術前與患者及其家屬的溝通,叮囑術后24小時內減少頸部的活動與說話,防止劇烈咳嗽,可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幫助患者咯痰和實施霧化吸收。
3.5 小結 對于甲狀腺手術出血并發癥的預防,關鍵是在于手術時一定要小心謹慎,做好手術前的準備,與患者溝通充分,告知術后注意事項,必須實施健康教育指導。手術操作時應細致輕柔,解剖清晰囊內結扎甲狀腺上下極血管,手術結束縫合前, 囑病人咳嗽或屏氣, 抽去肩部墊枕, 使頸部松弛, 以紗布輕拭創面, 均有利于發現潛在出血灶, 以便及時止血。同時保持引流通暢, 防止創腔積血,確保手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