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武警后勤學院附屬醫院(300162)高潔
顱腦損傷一般包含有腦損傷、顱骨骨折以及頭部軟組織損傷等,重型顱腦損傷病情危重,復雜多變,病死率以及致殘率均非常的高[1]。目前在顱腦損傷的臨床治療中多采取手術治療,實施手術的主要目的為快速清除血腫,使顱內壓下降。由于手術治療屬于應激操作,對于患者腦組織所產生的損傷較大,對此,要想確保手術順利地完成,確保手術效果,其關鍵就在于做好圍手術期麻醉處理工作[2]。本次研究采取回顧性分析法,在我院近年來收治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中抽取65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總結分析患者急診手術的麻醉處理方式和效果。
1.1 研究資料 隨機抽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本院收治的65例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其中,男性患者有40例,女性患者有25例,年齡在23~6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8.7±5.4歲,受傷原因:有20例患者為高處墜落傷,30例患者為交通事故傷,15例為其他。患者血腫情況:硬膜外血腫和硬膜下血腫分別為25例、22例,腦內血腫和多發血腫分別為7例、11例。患者GCS評分均在3~8分范圍內,所有患者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意識障礙、呼吸抑制以及顱內壓高壓征等癥狀,且均于氣管插管全麻下實施手術。
1.2 方法 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了解其腦損傷情況和昏迷程度,明確患者是否有其他臟器受損、活動出血等現象。其中,胃部飽滿者借助于胃管吸除患者胃內容物,對于血氣胸患者則經胸腔閉式引流后及時實施氣管插管。全麻下誘導氣管插管,逐步減少麻醉所用藥物的量,其中誘導用藥主要如下:維庫溴胺用量為0.1mg/kg,咪唑安定用量在0.5~0.6 mg/kg之間,芬太尼用量為4~6 mg/kg,異丙酚用量為1~2 mg/kg,當誘導開始后馬上對環狀軟骨予壓迫,待插管成功以后將其松開,應用微量泵以靜注的方式使用異丙酚和芬太尼來維持麻醉,上述兩種藥物用量分別為3~8 mg/(kg?h)、2~6 μg/(kg?h),以間斷靜注的方式使用維庫溴胺,同時控制好患者呼吸,適時通氣使患者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維持在25~30mmHg范圍內,且SpO2≥95%。手術期間,應密切監測患者尿量、血壓、血細胞壓積測定、脈搏、中心靜脈壓、SpO2以及心電圖,確保患者呼吸系統保持在穩定的狀態中,預防處理各種可能出現或者已出現的并發癥。
在誘導過程中,65例患者生命體征均比較平穩,未出現嚴重躁動、低血壓以及嗆咳等現象,有60例患者在用呼吸機控制呼吸以后SpO2處于97%~100%之間,有5例患者在麻醉誘導之前誤吸,當插管以后患者氣道壓力上升到30cmH2O,經生理鹽水沖吸,且予以氨茶堿和地塞米松處理,大約15分鐘以后患者哮鳴音基本消失,同時氣道壓力下降到15~20cmH2O范圍內,且SpO2上升到97%左右。手術過程中有2例患者死亡。
由于重型顱腦損傷病情復雜多變,大部分患者均存在昏迷現象,顱內壓顯著上升,易引起死亡,因此必須要盡早實施急診手術[3]。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手術期間多數患者生命體征比較平穩,麻醉處理較好,術中有2例患者因病情嚴重死亡。
在麻醉管理中腦保護作為一個重要環節,在手術期間實施麻醉處理時,需確保呼吸道通暢,持續實施腦灌注和下降顱內壓,防止因缺血而引起繼發性損傷;氣管插管時頭應保持在中位狀態中,以防過度后仰而使腦干受損或者加重脊椎受損[4]。手術麻醉期間,全面監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指標,誘導應迅速且平穩。由于大部分重型顱腦損傷患者處在一種應激狀態中,若麻醉過淺,則容易使患者應激反應增強,繼而加重腦缺血、缺氧以及顱內高壓現象;如果過深則使患者循環功能受到抑制,導致其腦灌注壓下降,繼而加重患者腦缺氧和缺血癥狀,對此,在急診手術中,麻醉處理必須要合理,應于最短時間內進行麻醉插管,及時予以吸氧,以免腦血管擴張或者CO2蓄積,為早期開顱減壓術的實施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此外,由于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在完成手術后蘇醒比較緩慢,因此在手術過程中需掌握好麻醉時機和所用麻醉藥品的量,手術結束前1~2小時不可用長效麻醉性鎮痛藥物,以免延長患者術后蘇醒時間或者引起呼吸抑制問題[5]。同時患者蘇醒期間盡量不要用催醒劑等藥物,以免患者血壓發生波動或者出現躁動,影響手術效果,待患者呼吸循環保持穩定以后可將氣管插管拔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