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中山大學附屬佛山醫院)(528000)朱斌
1.1 病歷資料 患者,男,32歲,2011年11月無明顯誘因出現右上腹持續性脹痛,為隱痛,無放射性痛,無惡心嘔吐,無寒戰發熱,無身目黃染。于2011年12月15日行B超檢查,提示肝右后葉實性占位性病變,超聲造影增強表現符合肝細胞癌。入院后經皮肝穿刺活檢病理結果肝細胞癌。于2011年12月28日行肝癌TACE術(奧沙利鉑針100mg+THP 20mg+碘油10ml),于2012年2月3日CT結果回報:肝右葉肝癌治療后,原發病灶略縮小,內部見大量碘油沉積,部分組織仍有強化效應。2012年2月9日行于DSA下行肝癌TACE術,于2012年5月8日行肝癌壞死物囊腔引流術,并保留引流袋,于2012年5月21日,2012年7月4日兩次行肝癌化學消融術(奧沙利鉑針100mg+碘油20ml),術程順利,術后恢復良好出院。20余天后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發熱4天,多于夜晚出現,最高40℃,伴寒戰乏力,右腹部引流管處見墨綠色黏稠物流出,活動時伴引流管處輕微疼痛,無咳嗽咳痰,無腹瀉,無尿頻尿痛尿急,自行口服退熱藥后,體溫偶可降至正常。為治療再次入院。自發病以來,患者的精神及食欲欠佳,睡眠情況尚可,體重無明顯變化,大小便正常。
1.2 實驗室檢查 2012年7月24日急查降鈣素原1.56ng/ml↑,超敏C反應蛋白174.00mg/L↑。2012年8月4日,患者行化學消融術后第2天,查肝生化、血常規及電解質均大致正常。
2012年7月24日行腹部引流液的血培養+聯合藥敏試驗+超廣譜β—內酰胺酶試驗,提示大腸埃希菌。
1.3 抗感染用藥方案 2012年7月24日,6:00和10:15測體溫均為39℃,查體右下肺聞及少量濕羅音,肝內引流管通暢,見墨綠色黏稠液體流出。考慮為膽道感染引起的發熱,予口服酚咖片退熱處理,予注射用頭孢他啶抗感染+甲硝唑抗厭氧菌治療。
2012年7月27日,患者仍有發熱,最高達39℃,查體雙肺呼吸音略粗,右下肺聞及少量濕羅音。肝內引流管通暢,見淡綠色液體流出,引流液培養提示大腸埃希菌。考慮到患者的體溫控制欠佳,根據藥敏結果改用阿米卡星+頭孢吡肟抗感染,并停用甲硝唑。
2012年8月1日,患者體溫控制良好,今改為注射用頭孢他啶。
2012年8月4日,患者行化學消融術后第2天,肝內引流管通暢,已多日無發熱,體溫平穩。查體心肺無異常,查肝生化、血常規及電解質均大致正常,停用抗感染治療。
2.1 抗菌藥物的選用、轉/停藥有記錄及部分說明,也做到了及時停藥。
2.2 雖然感染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期間頻繁換用抗菌素無依據。因為根據引流液的藥敏結果,頭孢他啶、頭孢吡肟都是敏感的,MIC值也相同。而且病人的體溫呈整體下降趨勢,只是略有反復,不宜以此作為換用抗菌素的依據。另外頭孢他啶是三代頭孢,對大腸埃希菌(G-桿菌)等腸桿菌科細菌的抗菌活性很高,對于細菌產生的大多數β-內酰胺酶高度穩定,故對G-桿菌中的多數耐藥菌株仍具有抗菌活性,所以本例無需換用頭孢吡肟。
2.3 雖然阿米卡星對腸道G-桿菌產生的氨基糖苷類鈍化酶穩定,不會因此類酶鈍化而失去抗菌活性。但據文獻報道,近年來G-桿菌中對阿米卡星的耐藥菌株亦有增多,而且阿米卡星對厭氧菌無效。另外,頭孢吡肟是廣譜殺菌劑,對大腸埃希菌有高度的抗菌活性,故氨基糖苷類抗生素與頭孢菌素合用雖有協同作用,但本例無需聯用兩藥。而且頭孢吡肟和阿米卡星聯用會加重后者的耳腎毒性。
2.4 由于送樣通常是在有氧的條件下進行,所以厭氧菌的培養一般呈陰性居多。根據7月27日的病程描述,引流液仍為淡綠色,依然有厭氧菌感染的指征,不宜停用甲硝唑。而且厭氧菌感染使用甲硝唑的療程一般是7~10天,本例僅用3天,療程嚴重不足。
2.5 已有大量體外敏感性實驗結果提示頭孢哌酮/舒巴坦對腸桿菌科細菌有良好的抗菌作用,也有部分研究對其臨床療效進行了評價。本例患者可選擇注射用頭孢哌酮/舒巴坦鈉,作為產ESBLs大腸埃希菌感染的備選治療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