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東陽市南市街道衛生院(322101)許旭嵐
潰瘍性結腸炎屬于慢性直腸或結腸性疾病,其發病原因尚不明確,具有治療效果差,容易復發等特點。近年來,我院為尋求潰結更佳的治療方式,對入院的患者進行分組研究,評價清腸湯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療效,效果較好,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5月~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92例,隨機分為兩組,其中觀察組47例,男性23例,女性24例,年齡(37.9±5.6)歲,病史(2.3±0.3)年,腸鏡檢查:黏膜散在潰瘍面21例,輕度糜爛13例,充血水腫13例,對照組45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23例,年齡(38.5±4.4)歲,病史(2.5±0.4)年,腸鏡檢查:黏膜散在潰瘍面19例,輕度糜爛15例,充血水腫11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史、腸黏膜情況等資料上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給予清腸湯,即桃仁10g、杏仁10g、生薏仁10g、冬瓜仁15g、黃苓15g、芡實10g,山藥10g,赤芍10g、馬齒莧15g、敗醬草20g,用水煎服,每天1劑,分早晚2次服用,連用30d;對照組:給予柳氮磺吡啶(國藥準字H14022874,山西同達藥業)口服,初試劑量為2g/d,分4次口服,連用30d。
1.3 療效評價標準 臨床療效 優:腹痛、腹瀉、黏液膿血便等癥狀基本消失,3個月內無復發;良:腹痛、腹瀉、黏液膿血便等癥狀明顯減輕;差:臨床癥狀無減輕;腸黏膜改善情況 優:腸鏡檢查時可見腸黏膜充血水腫消失,糜爛完全好轉,黏膜恢復正常;良:腸鏡檢查發現黏膜輕度充血水腫,糜爛基本好轉,潰瘍數量不超過3個;差:腸鏡檢查較治療前無減輕甚至加重[1]。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臨床療效優為12(25.5%)例,良為30(63.8%)例,差為5(10.6%)例,對照組臨床療效優為7(15.6%)例,良為25(55.6%)例,差為13(28.9%)例,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優良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腸鏡下黏膜改善情況比較 觀察組腸黏膜改善情況優為21(44.7%)例,良為24(51.1%)例,差為2(4.3%)例,對照組優為13(28.9%)例,良為18(40.0%)例,差為14(31.1%)例,兩組患者腸黏膜改善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潰瘍性結腸炎(UC)是一種由不明原因引起的慢性非特異性的炎癥性疾病,其病變往往局限于大腸黏膜或黏膜下層,較少侵犯肌層。對于潰結的治療,西醫主要以抗炎藥物、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為主,短期內治療效果較好,但長期療效并無保障,且副作用較大,限制了西藥在潰結治療中的應用。我國中醫認為:潰結屬“痢疾”、“瀉下”、“腸風”,病機為先天精氣不足,脾胃虛弱,夏秋季節飲食不潔,或情志抑郁時遭外邪入侵,最終導致本病的發生,治療方面應以補腎益氣、活血益精、溫經通脈為主[2]。清腸湯中含有的黃苓為較為傳統的抗炎藥物,其中所含有黃苓甙具有較強的抗炎、抗變態反應作用,還能起到一定的保肝利膽作用,在本方中黃苓為君藥,發揮主要抗炎作用,減輕患者腸道內炎癥反應,促進腸道黏膜的恢復。杏仁為本方中的特色藥物,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杏仁中含有的苦杏仁苷能夠在人體內分解為安息香,其具有抗炎、鎮痛作用,緩解潰結患者腹痛、腹瀉癥狀[3];芡實,山藥具有補益脾腎止瀉的作用,生薏仁,冬瓜仁,馬齒莧,敗醬草,清化腸道濕熱而止瀉,桃仁,赤芍活血化瘀,改善腸道血液循環。在我們的研究中發現:使用了清腸湯的觀察組其臨床療效與腸黏膜恢復情況均明顯優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清腸湯對于潰瘍性結腸炎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促進腸黏膜潰瘍恢復能力強,值得在臨床上予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