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聊城市傳染病醫院(252000)王建敏
隨著放療技術的提高,越來越多的腫瘤患者需要接受放射治療,這就要求放射治療工作人員提高放射治療運行的效率,更快更好地進行放射治療,但這給醫務人員造成了相當大的壓力[1]。如果臨床醫師、放療科醫師及護理人員盡可能早地發現患者的精神痛苦并找出其原因所在,再進行適當的干預,即可提高患者的舒適感,患者在接受放療的同時,達到一個人的身心、社會、心靈的舒適狀態,放射治療時,多種因素可造成患者不適的感覺,最多見的因素為放療設備的物理環境,其次為患者在放射治療過程中的恐怖,如曾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行放射治療時更易出現明顯的恐怖癥狀[2]。放射治療醫師以及護理人員均有必要了解幽閉恐懼癥的原因及臨床表現,并熟練掌握本癥的處理辦法,如此才能更好地處理幽閉恐懼癥患者,克服幽閉及恐怖,充分體現患者的自身價值。
1.1 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期間進行放療的患者共1539例患者,其中出現不同程度幽閉恐怖綜合癥的患者共31例,年齡35歲~87歲,平均年齡(54.38±4.39)歲,男性11例,女性20例。均為腫瘤接受放療患者。
1.2 方法 對出現幽閉恐怖綜合癥的患者采取人性照護理論,使患者在接受放療的同時,達到一個人的身心、社會、心靈的舒適狀態,克服幽閉及恐怖,充分體現患者的自身價值。為了幫助病人克服幽閉恐懼,護理人員應滿足不同病人安全感的需要,適當給予安全暗示與保證,使病人感到危險情境的消除或減弱,逐漸加強安全感,給病人一定的心理支持與護理。放療前給病人足夠的放療信息,并給予安全暗示與保證,使其有充分的生理和心理準備。當病人面臨或出現幽閉恐懼情境時,護士應充分體現自身的職業特點與人性化理論,表現出權威和尊嚴,對病人要和藹可親、耐心細致、沉著穩定,一舉一動都要給病人產生情緒感染力,適時地陪伴和支持,使病人對醫護人員產生信任感與依賴感。設法減少或消除引起恐懼的有關因素,如對環境的不熟悉、感覺到威脅、感知出現錯誤、個人受到侵犯等。掌握心理護理相關知識和技術,對病人進行健康教育和指導。找出引起幽閉恐怖的問題所在,教其如何解決問題,把減輕或消除恐懼的方法教給病人,使病人在教育指導過程中學會勇敢堅強地面對危險情境,注意自身在實踐中增強適應的能力,培養良好的人格和堅定的意志品質,以降低恐懼的程度。在整個放療過程中,充分體現出人性化理論的優勢,比如給患者擺放體位時,在滿足放療需要的前提下,要充分考慮的患者的感受,是患者在一種舒適的環境中接受治療,在放療過程中,可以告知患者可以通過話筒與外界聯系,使患者感受到不是自己人個人,使患者體會到溫暖,治療中保持通話可讓患者感覺到醫護人員的呵護。
治療幽閉恐懼癥的第一步就是對患者所患的恐懼癥做一個詳細的功能分析。尤其要注意的是,我們指導患者在面臨恐懼刺激時,明確影響他們緊張感的變化因素有哪些,除了列出來的以外,還有哪些特別的恐懼誘發因素。另外,我們教給患者去識別他們的焦慮想法以及他們是如何回避這些有封閉空間的你提醒患者實施暴露練習的具體策略,諸如確保在治療過程中讓患者能夠知道他或她最擔心的情況很少發生或根本不會發生,或者他或她可以應對恐懼刺激和伴隨的焦慮。另外,暴露練習應該是頻繁的、有計劃的以及具有挑戰性的。暴露練習想要有效果,在練習期間他們必須經歷不舒服的感受,尤其是一些關鍵性的學習經驗,就是學習忍受和管理恐懼和焦慮。我們鼓勵患者通過運用認知技巧來糾正對身體感受的錯誤評價,并且最終通過主動誘導幽閉情境中恐懼的身體感受來處理幽閉情境中對身體感覺的恐懼。例如,他們可能會故意大口喘氣、穿很厚的衣服或者練習放慢呼吸來創造呼吸困難的感覺。

附表 干預前后患者幽閉恐怖程度比較表(例)
1.3 觀察方法 對31例患者進行1周的人性照護干預。本研究的評價標準是《正道堂恐懼癥自評量表》,是以國際通行的《恐懼癥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為藍本,根據國內情況改編而成,該系統對臨床診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評分量表共10分,評分越高,恐懼越嚴重,其中小于等于3分以下為無恐懼癥,4~6分為輕度恐懼癥,7~9分為中度恐懼,10分為重度恐懼。對比護理前后患者的恐怖評分變化及恐怖程度變化。
1.4 統計方法 本研究統計版本是SPSS20.0,評分的描述采用(均數±標準差),干預前后比較采用t檢驗,干預前后比恐懼程度比較采用卡方檢驗,以P <0.05表示有統計差異。
干預前31 例患者的恐懼評分為(8.94±1.03)分,干預后顯著下降,評分為(4.72±0.63)分,干預后顯著低于干預前,有統計學差異(t=2.821,P <0.05);干預后患者的恐懼程度顯著下降,各種程度均顯著下降,具體見附表。
放療患者在放療過程中,由于治療的特殊性,必須在一個人在一個密閉的空間接受治療,極易產生心理問題,其中幽閉恐懼綜合癥是常見心理障礙[3]。輕微的幽閉恐懼癥表現為患者在放療過程中的焦慮,嚴重者表現為煩躁不安,更為嚴重者則表現為焦急、幽閉恐懼癥和恐慌。幽閉恐懼癥的特征為處于封閉空間內的顯著性、持續性和漸進性恐懼。具有幽閉恐懼傾向的患者,當處身于類似放射治療掃描孔的封閉空間內時,即可產生幽閉恐懼綜合癥。
幽閉恐懼癥造成的不良后果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加重患者的痛苦;②放射治療效果下降;③終止放射治療;④患者生活質量下降。因此,對于因幽閉恐懼癥而不能行放射治療的患者,需要考慮許多方面的相關因素。首先是客觀因素,放療設備的物理環境當患者處于放療內部狹小的空間中時,容易使一些較敏感的人或有焦慮恐懼心理的人產生一系列緊張癥狀,如憂傷、緊張、煩悶、幽閉恐懼、焦慮、害怕,甚至驚恐發作等[4]。此外,放射治療環境中的其他因素同樣可造成患者的不適及緊張癥狀,包括治療過程耗時長,噪聲、溫度和濕度,以及因活動受限造成的不適,更為嚴重的患者甚至會感覺喪失。
對于放射治療引起患者的不良心理反應來說,有時僅僅是因為患者對接受這種重要的醫學治療的未知結果而產生的恐懼感,害怕身體患有某種疾病或其他不良情況。事實上,任何一種診斷成像都可能引起患者的焦慮[5]。治療前就有心理問題的患者行放射治療時更易出現明顯的焦慮癥狀,且患有抑郁癥和精神分裂與抑郁躁狂混合性精神失常的患者在放射治療環境中發生不良心理反應的概率更高。因此,放射治療工作人員有必要在放射治療前重視這些患者,以便采取必要的措施。
在美國,每年有幾千名患者參與精神系統臨床研究,正常情況下,有精神疾病的患者也可以耐受放射治療環境[6]。然而,患者對于疾病的壓力在一定程度上加重患者的精神負擔,有可能難以完成放射治療。因此,對于這些有心理負擔的患者,放射治療工作人員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耐心才能使其更好地接受放射治療。為了順利完成放射治療,減少患者的焦慮和(或)幽閉恐懼癥狀,筆者采取了人性化護理的措施。
如果已經采用了上述預防及克服幽閉恐懼癥的辦法,患者仍然感到焦慮或緊張,護理人員可在治療時與患者保持通話,使患者感覺自己同護理人員及家人相距很近,從而消除患者的緊張情緒。有助于減輕患者焦慮或緊張情緒的擺位方法就是讓患者的視野更加開闊,不要局限于某一狹小空間,緩解其焦慮或恐懼的癥狀[7]。放射治療設備環境的改善同樣有助于緩解患者的焦慮情緒,如明亮的燈光能使大多數患者減輕焦慮癥狀,因此在放射治療儀的兩端及內部安裝明亮的光源能增加空間感。在放射治療系統安裝風扇增加空氣流動,也能幫助患者緩解被禁錮的感覺[8]。此外,在放射治療內放置蘸有檸檬或香草精油的棉墊子散發香氣,可通過芬芳的氣味緩解患者的焦慮癥狀。
通過使用與放射治療系統兼容的耳機播放音樂或進行醫患之間的語音交流,或通過監視器或特殊的眼鏡提供視頻影像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也可有效地減輕患者的焦慮癥狀。對于已證實的行放射治療可發生嚴重不良反應的高危患者,應在治療前由護理人員進行人性化行為治療。文獻報道利用放松技術、系統脫敏、醫學催眠等手段,均可使許多拒絕或不能耐受放射治療的患者順利地接受放射治療[9]。大多數情況下,通常需要服用鎮靜藥物緩解嚴重幽閉恐懼癥或焦慮患者的癥狀,短效鎮靜藥物包括勞拉西泮(氯羥安定)、安定、阿普唑侖或咪噠唑侖,這可能是緩解高度焦慮患者緊張情緒的唯一方法。但在臨床實踐中,應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是否應用鎮靜藥物,不能一概而論地用于所有嚴重焦慮的患者。很明顯,如果使用鎮靜藥物就需要進行特殊準備并預先考慮到患者服藥后達到最佳效果的時間以及出現不良反應的時間[10]。另外,必須由訓練有素的工作人員在放射治療過程中對鎮靜患者進行多項生理指標的監測,以確保患者的安全。
通過本研究發現,干預前31例患者的恐懼評分為(8.94±1.03)分,干預后顯著下降,評分為(4.72±0.63)分,干預后顯著低于干預前,有統計學差異(t=2.821,P <0.05);干預后患者的恐懼程度顯著下降,各種程度均顯著下降。由此可見,人性照護理論在放療期間幽閉恐怖綜合癥患者,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內心世界,臨床應用效果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