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210008)侯佳 喬羽 付巧美
快速康復外科是指在采用一系列有循證醫學證據的圍手術期處理,加以組合而產生協同結果,以減少手術應激及并發癥, 加速患者術后康復,縮短住院時間[1]。據目前資料表明,國內快速康復研究在胃腸外科趨于成熟,而肝切除領域尚在起步階段。近年來,我科將快速康復理念應用于肝切除術患者的圍手術期護理,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在我院行肝切除術的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齡26~69歲,平均年齡55.2歲。入選標準:術前診斷明確,擇期行肝切除術的患者,無嚴重器官功能障礙者,無高血壓病,無嚴重糖尿病且血糖控制不佳者,FTS組自愿接受FTS治療護理方案。按照隨機數字表將60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33例,對照組27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疾病及程度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肝切除術常規圍術期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依據如下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實施護理:①告知快速康復理念,各階段可能出現的狀況及解決方法;②術前6小時禁食,術前2小時給予5%葡萄糖400ml口服,術前晚不灌腸,術日晨不放置胃管;③術后一日拔除尿管,鼓勵早期口服進食及下床活動,并向患者解釋這樣做的意義及方法;④術后干預:a.早拔管,術后第二日晨拔除尿管。b.早活動:病人麻醉清醒后半臥位,術后6h指導患者主動活動肢體,24h后指導下床活動。c.早進食:麻醉清醒后鼓勵患者咀嚼口香糖, 6小時后少量飲水,24h后給予清淡流質飲食, 逐步恢復至低脂軟食。對照組采用常規術后護理措施。a.肛門排氣后拔除胃管。b.下床活動后拔除尿管。c.病人清醒后6 h床上翻身,術后24小時內臥床休息,術后48小時取半臥位。d.通氣后少量飲水,逐步過渡至流質,如無腹脹,一天后進食半流,逐步過渡至低脂軟食。
1.3 評價指標 ①術后疼痛指數;②睡眠狀況;③首次排氣時間;④術后住院天數;⑤術后并發癥;⑥住院費用。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 SPSS13.0 統計學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指標以均數±標準差( x ± s) 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均無圍手術期死亡。觀察組術后疼痛指數、睡眠狀況、首次排氣時間、術后住院天數、住院費用均少于對照組(P <0.05),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附表。
肝臟疾病患者因為病程長,多次就醫,大部分患者已經基本了解疾病知識,一般的圍手術期宣教已經不能滿足患者需要。快速康復技術提出的加強與患者術前詳細探討相關手術知識,使患者更加有預見性的了解術后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對術后恢復有理性的認識,減少焦慮感,同時良好的心理狀態也有利于患者抵抗手術引起的應激,幫助患者能夠順利地度過圍手術期。術后胰島素抵抗是導致分解代謝增加的一個重要原因, 有證據表明術前口服碳水化合物,有利于減輕患者術前的口渴、饑餓、焦慮[2]。對此我們給予觀察組患者術前2h口服含糖液,術中、術后未發生吸入性肺炎、窒息等情況,相反,患者術前舒適度明顯提升。在腹部擇期手術時不需要常規使用鼻胃管減壓引流[3]。本研究中我們給予觀察組術前無腸道準備,不插胃管,術后排氣時間明顯早于對照組,說明無腸道準備對于胃腸道功能恢復的優勢更為明顯。同時我們鼓勵患者早期飲食和盡早下床活動,達到了補充營養,避免活動無力和營養不良狀況,也利于膀胱功能的恢復, 減少泌尿系統感染及尿潴留的發生,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復[4]。此外,患者術后麻醉清醒后如無惡心嘔吐,則鼓勵患者咀嚼口香糖,因為早期咀嚼口香糖可興奮支配唾液腺的副交感神經, 反射性引起唾液分泌, 唾液在口腔消化糖的過程中又反射性引起胃、 胰活動, 刺激胃腸液的分泌, 從而促進腸蠕動, 減輕腹脹的發生。

附表 兩組患者術后各項觀察指標比較(x ± s)
綜上所述,將快速康復外科理念應用在肝切除術患者的圍手術期是安全、有效的,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