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濱海新區太平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00457)王勝香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因為頸椎椎體及附件因素致使椎動脈受壓或刺激而引起其供血不足所產生以眩暈、頭痛、視物模糊、突然摔倒,同時伴有頸椎病的一般癥狀,包括頸部疼痛、活動范圍受限等的一系列癥狀的頸椎病。針灸配合推拿對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治療頗有特色,我院近幾年也應用針灸配合推拿對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較為滿意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門診在2013年2月~2014年3月期間收治的80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的臨床資料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在進行治療前一周均停用一切藥物,并排除其他疾病。根據其就診先后隨機分為針灸推拿試驗組與針灸治療對照組。各患者均經X線拍片,結合體征檢查確診為椎動脈型頸椎病。試驗組40例,男16例,女24例;年齡最小24歲,最大70歲,平均42.2歲;病程最短4個月,最長20年,平均4.2年。對照組40例,男12例,女28例;年齡最小20歲,最大78歲,平均41.1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達22年,平均4.6年。兩組年齡、性別、病程比較均無差異。
1.2 診斷標準 80例病例均符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2012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癥可見頭痛,眩暈,耳鳴,耳聾,視物不清,有體位性猝倒,頸椎側彎后伸時,癥狀加重。X線片示:橫突間距變小,鉤椎關節增生。CT檢查可顯示左右橫突孔大小不對稱,一側相對狹窄。椎動脈造影見椎動脈迂曲,變細或完全梗阻。
試驗組采用針灸結合推拿進行治療。對照組采用單純的針灸治療。
2.1 針灸治療方法 首先對主要穴位部的皮膚進行常規消毒,取毫針對相關穴位進行依次進針,主要穴位分別是:頸夾脊、風池、百會、四神聰、后溪、阿是穴、頭針暈聽區、肩外俞。其中,頸夾脊進針時應沿著脊柱以75°左右的傾斜角度進入;風池穴應以患者鼻尖方向進入;百會穴和四神聰應以15°左右的傾斜角度向前刺入;后溪穴可直刺;阿是穴避開神經及大血管;暈聽區平刺;肩外俞以45°角椎體斜刺瀉法。需要注意的是:穴位進針到所需深度后應進行小幅度、較快頻率的提插捻轉,得氣后須留針20分鐘,期間每隔10分鐘應該進行1次運針,同時進行出針操作時,應對針孔適度壓迫,避免出血現象的發生。針灸治療一天一次,連續治療兩周[2]。
2.2 推拿治療方法 首先患者取坐位,醫務人員站于患者后方,遵循手法由輕到重,先以三指拿法連貫拿頸項及肩部五次,然后用滾法從頸項到背部,從頸項到肩部各行三次,再點按主穴位,彈拔扳頸點各二分鐘,接著牽引頭部二分鐘,扳頸左右各一次,最后用掌對揉頸椎、擦肩背,抖動上肢及搓上肢均各三次而結束治療。治療體位多選患者騎坐椅而手扶靠背為主,年老體弱者可采用俯臥位[3]。治療時間:針刺留針二十分鐘,出針后推拿治療約半小時,針灸推拿結合治療一日一次。
3.1 療效評定 治愈:原有各型病癥消失,肌力正常,頸、肢體功能恢復正常,能參加正常勞動和工作。好轉:原有各型癥狀減輕,頸、肩背疼痛減輕,頸、肢體功能改善。未愈:癥狀無改善[1]。
3.2 治療結果 試驗組治愈18例,好轉21例,未愈1例,總有效率97.5%;對照組治愈10例,好轉25例,未愈5例,總有效率87.5%;經統計學處理,兩組比較試驗組的整體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1)。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頸椎病中常見的一種類型,主要是由于多種原因引起椎動脈受壓和發生彎曲、痙攣或伴有椎動脈粥樣硬化及轉動牽拉椎動脈時引起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5]。癥現頭痛,眩暈,耳鳴,耳聾,視物不清,有體位性猝倒等。雖然臨床上將頸椎病分為5型: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交感型和混合型,但主要以椎動脈型頸椎病臨床常見。本病在中醫里面可歸入“眩暈”癥,主要是由于肝腎虧虛、筋脈空虛以及氣血不能上榮清竅所致。初診患者往往對病情不夠重視,需要醫師詳細講解,才能接受上述療法[6]。中醫學還認為頸椎病的發生多由于風寒濕侵襲,痹阻經絡,氣血淤滯、經絡不通所致。頸部夾脊穴為經外穴,行于督脈與膀胱經,針刺夾脊穴能使督脈及太陽經經氣暢通,百會為督脈與諸陽經之會,刺此穴可振奮一身之陽氣。四神聰屬經外奇穴,本穴前后兩穴均在督脈循行線上,左右兩穴緊靠膀胱經,是臨床實踐總結之有效要穴[3],具有疏通陽經經氣,調節陰陽之臟腑氣血功能。后溪通調督脈;針暈聽區氣平血通、經氣通利;風池、阿是穴、肩外俞疏經活絡。針后加之適當推拿,能夠調整陰陽,行氣活血,溫經散寒,疏通經絡,舒筋止痛[4][5][6]。使患者的頸部肌肉得到很好的放松,同時又可糾正錯位逆亂的組織以及關節,達到氣血流暢、理筋整復的目的。針刺、推拿并用療效高,確實是一種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得有效療法,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