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賢玲,林隆雨
(福建對外經濟貿易職業技術學院,福建 福州 350016)
網絡世界是一個可以自由表達意愿的平臺,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通過網絡表達他們最真實的想法。但利益的驅使下,網絡大V、網絡水軍制造大量謠言,“綁架”網絡民意。大學生在這樣的網絡環境下,最容易受到激進言論的左右。當前的網絡環境給大學生思想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新世紀的大學生處于資訊豐富的時代,在眾多的傳媒渠道中,網絡已然成為大學生首選的信息來源和娛樂方式,并深入到其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筆者對福建省幾所本科院校和大專院校的學生進行了一項調查:大學生手機的持有率達100%,大一新生配有個人電腦的在上學期為80%左右,到下學期則幾乎為100%;而上網時間則是只要沒課就會處于“我在線上”的狀態,甚至還有相當一部分同學淪為網癮青年,但真正把網絡當成“第二課堂”的只占30%左右。
通過調查,不難看出網絡在當代大學生心目中所占分量之大。用他們的話來說,可以一連幾天宅在宿舍,也可以不與人交流,但絕對不能沒有手機,沒有網絡。由此可見,網絡儼然成為大學生不可分割的部分,正在悄無聲息的改變著他們的生活方式、思維習慣,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他們對問題的判斷。
網絡沒有設定成本門檻,人的主體性得到了空前的發揮,于是柏拉圖提出的那道難題重新呈現在我們面前:如果人無需畏懼自己的行為后果,他是否還需要講究道德操守?當前的網絡亂象給出答案——一些人忍不住無成本的誘惑,濫用網絡,將其變成造謠生事,甚至是危害國家安全的工具。在利益的驅使下,幕后操縱者利用網絡平臺,直擊網民對某類事件的敏感神經,炒作話題,編造謠言,包裝某些人物、事件。如2011年,網名為“金泉少年”的策劃了一起“跪行事件”,不管是善意惡炒還是惡意惡炒,產生的效果都涮了一把網民的同情心;再如當年的7.23動車事故發生后,有微博稱事故遇難的一名意大利籍旅客的家屬獲賠3000萬歐元(約2.7億人民幣)等謠言。網民對網絡信息如同霧里看花,加上網絡推手一邊倒的“評論”,導致大部分網民隨波逐流,真相在以訛傳訛中發生質變。在這種“看不懂的中國微博情緒”下,折射出中國當下網絡世界的一種亂象,自然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不可低估。
(1)網絡亂象影響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網絡謠言釋放出的信息在“群體極化”的作用下,極具刺激性、敏感性,恰恰迎合了心智塑造處于關鍵時期的大學生。謠言的炒作,將真相“埋葬”,剝奪了大學生獲取事實的權利和機會,甚至其思想和行為也被謠言牽引,對國家的認識產生偏差,甚至仇視,而這也正好為敵對勢力“做嫁衣”。他們正是利用了大學生這一弱點,時常制造無風三尺浪的謠言,通過網絡顛覆大學生積淀在內心深處的傳統美德,讓大學生在接受正確觀念時,陷入迷惘、彷徨與困惑。雖然有部分人持不同觀點,但或受困于主流氛圍的影響,或迫于獨樹一幟的壓力,或迷茫于自信心的缺失,最終“倒戈”。這種惡性循環的后果顛覆了大學生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價值取向和道德判斷。
(2)網絡謠言導致大學生在法與道德之間產生盲區。在媒體的牽引下,大多數網民的情緒容易被感染,喪失獨立批判的意識,對異化了的信息表現出異常的冷漠或莫名的亢奮。對媒介內容及媒介對象的批判演繹成了群情激昂的吶喊和貌似公允的歪曲,正是這種理性批判意識的扭曲造成了“道德恐慌”。大學生面對泛濫的網絡謠言,容易出現情緒失控和突破道德底線的行為,甚至觸犯了法律卻還不自知。而這些正是網絡推手所利用的。隨著兩高對網絡謠言司法解釋的出臺,犯罪不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面對面的施行行為。因轉發或瀏覽誹謗信息達到一定數量的,即可以誹謗罪、尋釁滋事罪、敲詐勒索罪等定罪量刑。網絡謠言關系到的已不僅僅是道德層面上的問題,更涉及到法律領域。所以在大學生中普及法律知識已經箭在弦上。
個性表達和思想解放是每個人的權利,但“個性解放”并不意味著可以無所顧忌地打壓理性,“包容多樣”也不等同于可以肆無忌憚地模糊是非。為了讓大學生能夠在當前網絡亂象下保持理性思考,不僅需要提高大學生自身的內在修養,也離不開外部力量的援助。
(1)大學生應從主觀發力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網絡覆蓋雖強勢,但不代表影響也強勢。人具有主觀能動性,在接受信息之后,會進行自我加工。大學生在接觸到信息時,除了要學會更好地去信任,更要學會理智地去懷疑。因為“要相信一件事,不僅僅是思考這件事的真與假,或者追究究竟是謊言還是秘密,更應該從信息的角度去看它的肯定性程度和可能性程度?!比绻鎸λ槠?、定性模糊的事件,大學生能多一些獨立思考,少一些偏激沖動,多一些理性探討,少一些隨波逐流,就會成長為一個獨立思考的個體。類似廣元柑橘蛆蟲事件、2011年的搶鹽風波等鬧劇就不會在全國范圍上演。所以大學生應該學會將見聞掰開了、揉碎了,重新組合,最后作出理性判斷。
(2)教師要善于向學生傳播正確的價值理念。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這里的“惑”不僅是教授學生知識、技能,還包括在學生中傳播正確的價值理念。教師要引導學生明辨是非,培養學生堅定的信念。現在的大學生都是90后,他們的心智尚不成熟,面對存在爭議的信息時缺乏正確的認知。這就要求教師能夠根據大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一方面幫助學生對事件的分析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形成理性思維;另一方面要加強文化素質教育,讓學生具備健康的審美能力。同時,教師是學生的楷模。因為“在成長中,教師品格色彩有可能涂在學生的精神底色上?!睂W生在課堂上記住更多的往往是教師的言行。教師的品格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教師的言傳身教出現偏差,價值觀發生扭曲,必然會在未來產生嚴重的后果。酸雨同樣“潤物細無聲”。所以教師要樹立良好“師德”,通過躬親示范,發揮春風化雨的作用。
(3)社會應當傳播正能量。古人云: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要在全社會形成理性之風,需要每個社會角色的積極參與。首先,網民要保持理性的頭腦。在網絡信息面前,網民要秉持對自己言論負責的態度,發表評論。當不法分子利用網絡為自己謀取不當利益時,網民們應堅決抵制,為凈化網絡空間注入一股清新的空氣。其次,媒體人應堅守職業道德底線,不能為博眼球,一味迎合大眾,甚至將事態導向大眾敏感神經的方向。如城市冷漠癥的蔓延,就是媒體過度強調“好人無好報”。媒體人應該恰當的運用媒體這一利刃,蕩滌網絡天空的污穢之氣。再次,政府要提高自身的公信力。政府應當善于運用網絡力量,加強網絡監督,將信息及時、有效、公開的傳達到全社會,防止缺乏依據的報道和偏離事實的信息形成輿論暴力,甚至發展成公共危機事件。只有信息透明度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才能得到提高,網絡謠言也就不攻自破了。
[1]查斯·克里徹.道德恐慌與媒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丹尼斯·麥奎爾.麥奎爾大眾傳播理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3]吳非.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