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聯桂
作為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和高等教育大眾化雙力推動的產物,高校多校區辦學給學生管理工作帶來全新挑戰。本文以廣西財經學院為視角,結合該校“兩地三區”辦學學生管理現狀,分析學生工作面臨的難題,探索構建多校區學生管理工作新模式。
兩地三區學生管理工作模式隨著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深化與高等教育規模擴大,很多高校出現“一校多區”辦學新格局。作為廣西區內唯一一所財經類專業較齊全的院校,廣西財經學院也不例外,出現“兩地三區”辦學實踐,即學校現有明秀、相思湖和防城港三個校區,分別位于南寧和防城港兩個地區。“兩地三區”辦學新格局拓展教育發展空間,優化教育結構,彌補教育資源不足,提升辦學層次,但也給學校學生管理工作帶來諸多挑戰。
一、“兩地三區”辦學學生管理現狀
1.校園內外環境復雜。學校老校區位于南寧市區內,地理位置優越,校園環境和氛圍濃,周邊配套設施齊全。但相思湖與防城港校區地處城鄉結合部,社會配套設施滯后,缺乏都市氣息;交通不便,治安混亂,安全問題突出;辦學時間短,工地痕跡明顯,校園美化綠化環境及公共設施不完善,造成學生期望與校區現狀沖突,缺乏對學校的認同歸屬感。
2.校園文化氛圍缺失。相思湖與防城港校區活動條件有限,學術文化交流少,第二課堂質量不高,校園文化氛圍難以形成;校區上課教師流動大,學生難以與教師進行溝通交流;按財經類、非財經類和高職類分駐各校區,造成不同學科學生接觸與交流不多。缺少與校園文化交融,缺少教師“言傳身教”與不同類學生“傳幫帶”,不利于復合型人才培養,是學生工作亟待解決的問題。
3.學生心理問題突出。相思湖、防城港校區位于與明秀校區有一定空間距離的城郊地帶,導致學生從大學生活中獲取信息量少,延緩他們成人化進程及心理健康成長;“90”后大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心理與思想尚未成熟,獨立生活能力弱,環境適應與調節力差,加上校區常駐學工人員不多,未能及時解決學生實際困難與問題,致使學生出現困惑、煩躁和悲觀等心理問題。
4.學工隊伍力量不足。一校“兩地三區”,學生管理事務及工作量成倍增加,學生工作面臨人手不夠、力量不強的困難;學工人員在分校區不僅要協調與后勤、保衛、物業各方關系,且要開展校園文化和大量常規事務性工作,加上分校區的特殊性,下班后校園僅剩少量值班教職工與輔導員,而輔導員均是剛畢業的碩士生,他們工作經驗不足,給學生工作造成很大壓力。
二、“兩地三區”辦學背景下學生工作面臨的難題
1.校區增多,區位分散,增加學生管理難度。“兩地三區”辦學特點是校區分散,且有空間距離。學生以專業分駐各校區,校區間文化傳承與創新時間短,校園文化短期內難以形成;校區增加,學生管理就此須投入更多人、財及精力,學工人員壓力大增,管理難度加大;校區分散,學生工作就此需更高溝通協調力,但受主客觀因素影響,校區間在工作中常常會出現矛盾,處理不好,會降低學生管理效率。
2.組織管理結構復雜化,降低學生工作效率。學校采取條塊相結合的混合型模式,可提高管理有效性,解決“兩地三區”辦學各種困難,保證學校正常運轉。但管理機構繁雜化,各辦學單位間條與塊、條與條、塊與塊關系協調與管理極具復雜性,短期內難以調整與完善,致使管理“戰線過長”;且在機構設置、學科建設、專業培養及后勤服務等方面出現未曾遇過的情況、矛盾,無形中降低學生工作效率。
3.教育管理資源難以共享,加大學生工作壓力。異地多校區辦學,各校區特點差異性大,教育場所、教學設施、實驗實訓以及圖書資料等教育資源難以實現共享,且處“邊建設、邊使用、邊完善”狀態的相思湖、防城港校區,各種資源一時難以滿足學生需求,學術講座及第二課堂資源不平衡,校園環境、氛圍和文化底蘊等無形資源不足,導致學生情緒不穩、心理失落,給學生工作帶來壓力。
4.配套服務設施不完善,給學生管理帶來挑戰。相思湖、防城港校區均地處城鄉結合部,周邊娛樂設施少,銀行、超市、書店等商業點少,公共基礎設施不完善,配套社會服務體系不健全;圖書館、閱覽室、實驗室等教學場所,操場、體育館等課外活動設施,雖環境優美、設施新,但仍在建設與完善中,學生課余時間未能充分利用,給學生管理帶來諸多挑戰。
三、“兩地三區”辦學條件下學生管理工作新模式思考
(一)轉變思路,更新理念,明確定位,構建扁平化學生管理組織結構
1.轉變思路,堅持“一個大學”理念。轉變思路,更新理念,增強意識,堅持“一個大學”理念:將學生管理工作作為一個有機統一體,統一思想,整合資源,統籌規劃,整體部署,全面實施;明確目標,制定統一教育管理工作規范,打造師生信任、新型的學工團隊,營造和諧人際網;轉變方式,由層層管理向指導與服務、規范自律轉變,由灌輸教育向教育、引導與服務互相滲透轉化,提升多校區學生管理有效性。
2.明確定位,構建扁平化學生管理組織結構。科學定位,合理分解學生管理目標,將工作重心轉移到各校區,構建“以塊為主,條塊結合”扁平化管理組織結構。即在同一平臺上建多個學生工作中心并轉移到各校區,以各校區院系學生工作站為單位;以學工部為領導核心,做宏觀決策、協調處理,把握工作發展方向,實現以學校為主體、各校區為中心、各院系工作站為基點,反映學校宏觀指導,體現各校區特色的學生管理模式。
(二)加強數字化校園建設,完善學生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實現資源共享
1.以信息與網絡為基礎,建設數字化校園。利用現代信息科技手段,以網絡技術為基礎,強化從環境、資源到學生管理及活動的信息數字化,集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管理服務為一體的數字化校園服務平臺建設,實現全校信息網絡化,讓學科、師資、圖書資源得到優化與共享,打破異地多校區辦學時空屏障,為各校區溝通與聯系、規范學生工作、便捷處理事物提供高效管理手段和環境,降低學生管理成本,提高效率。endprint
2.以數字化校園為平臺,完善學生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利用數字化校園平臺,推進“學生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完善學校——校區——各學院——學生四級學生工作網絡系統,健全學生綜合管理信息庫,將學生檔案、資助、評優評先、醫保、就業與社會實踐等納入庫中,提高學生日常管理效率;設立網絡思政教育、心理咨詢,及“校長在線”“校情通報會”“職能部門與學生面對面”交流陣地,實現資源共享,信息交流順暢。
(三)強化校園文化建設,促進校區交流與融合,發揮育人功能
1.以大學精神為綱,強化各校區校園環境。依據學校辦學特色,凝煉“大學精神”并以之布局各校區校門、建筑、園區,如教學樓、圖書館、實訓樓可以優秀校友“大學精神”命名;設計富有文化特征的人文景觀,如噴泉、園林等景觀布設及美化,及在道路和廣場等場所布置具有內涵的雕塑、書畫作品;爭取當地公安、司法、文化與工商等部門支持,凈化各校區校園及周邊文化環境,充分發揮環境育人功能。
2.強化校園文化特色項目建設,促進文化交流與融合。整合資源,建設各校區校園文化特色項目:以學科專業為主導,打造“一院一品”特色校園文化項目,開展社團文化節系列文化活動;以學生成才為目標,打造“服務廣西新發展廳局長走進校園”項目,舉行人文講壇系列學術活動;以實踐服務為依托,打造“實崗掛職鍛煉”項目,開展“三下鄉”系列實踐活動;以文體活動為載體,打造校園文體項目,舉辦大學生藝術展演系列活動,促進各校區文化交流與融合。
(四)優化學工隊伍配置,搭建輔導員交流成長平臺,提升管理服務水平
1.配備專業化學工隊伍,改進管理服務工作。做好“兩地三區”學生工作的關鍵在于打造一支穩定、專業精的學工隊伍。因此,必須結合教學、人事改革,從人員配置、專業培訓、職業發展、職稱待遇入手,強化學工隊伍建設,提升管理服務能力,健全考評、激勵、保障與監督機制,保證隊伍穩定性。尤其是相思湖、防城港校區更要配齊人員,強化專業培訓,傾斜激勵、評優機制,樹立宣傳典型,保障隊伍可發展性。
2.以“輔導員職業技能競賽”為載體,促進輔導員交流成長。以“輔導員職業技能競賽”為載體,舉辦輔導員博客博文大賽,評選表彰“十佳輔導員”,創辦輔導員之家,提高輔導員業務能力,擴大成長空間;開辦輔導員論壇,舉行輔導員party,成立輔導員年級組,廣搭“兩地三區”輔導員工作交流平臺,并邀請校內外教授專家、資深輔導員參加活動,在交流中增感情、促成長。
(五)結合學生實際需求,更新學生管理工作內容,關注學生成才發展
1.加強學風建設。從學生需求出發,首推網絡評選“嘉和勵學金”項目;結合全員育人特點,推進院長、職能部門領導“談學風”項目;舉辦“學風建設”論壇,開設“學業與人生”講壇,與大學生“文明修身”工程結合,強化督導、考評和表彰力度,不斷優化學風建設,提升學生管理實效性。
2.強化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服務。開展心理健康宣傳與普查行動,做好新生心理健康測試、建檔及適應性教育;打造《心理學·問學堂》項目;完善心理健康“三級網絡”建設,開展多層次心理危機干預與輔導,實行“兩地三區”心理咨詢值班制,增設網絡咨詢平臺,為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的養成提供服務。
3.建構全程式資助體系。健全政策,完善“兩地三區”學生幫扶救助機制,構建以國家助學貸款、獎助學金為渠道,勤工助學基金、獎學金為激勵,減免學費、特殊困難補助與社會資助等為輔助的全程式資助體系,服務學生成長成才。
一校多區辦學條件下學生管理工作采取何種模式,目前仍處于探索階段。但不論采用何種模式,都應立足學校實際特點,轉變思路、更新理念、規范管理、強化服務、回歸教育,在發展中形成學生管理工作新局面。
參考文獻:
[1]陳菡,王偉.多校區高校分校區學生工作現狀及對策[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11,(4).
[2]宮樹華.淺談我國多校區大學學生管理工作的問題及策略[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4).
[3]李婧.高校多校區學生管理工作模式探究[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7).
本文系廣西財經學院2013年度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科研課題“多校區學生管理工作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