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旭
課程改革不是在真空中,而是在復雜的社會關系中進行。體育課程改革內蘊著很多復雜的關系,既有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又有國際化與本土化的關系,還有形式與實質的關系等,它們受制于諸多現實條件,因而處理好這些關系是體育課程改革持續深入的必要前提。
體育課程 改革 復雜關系1體育課程改革的理論與實踐關系
1.1體育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
20世紀,世界范圍內出現了三次課程改革。體育課程從1922年的“體操”改為“體育”,1978年后更名 “體育與健康”,追溯歷史,體育課程在這種變更中有明顯的理論基礎。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國家政治經濟水平的提高和整個教育事業的發展,體育課程也在不斷的改革和創新中成長,1999年,國家再次啟動了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在不同的時期,課程改革有著不同的理論基礎,那么,這場歷經了11年的體育課程改革理論基礎是什么呢?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筆者認為,第一,滿足國家教育部“素質教育”的要求;主要體現在學校體育力求改變單純追求增強體質和片面追求鍛煉身體為目標的模式,拓寬體育的適應范圍,重視體育在情感與意志方面的價值。第二,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學校體育工作除了教授學生運動技能,還重視學生的健康的問題,使學生身心得到發展,實現增強體質和健康教育的目標。第三,符合“終身體育”的價值觀念;終身體育是指一個人終身進行身體鍛煉和接受體育教育。學校體育通過教授學生掌握體育的知識和技能,養成自主鍛煉的習慣來滿足學生實現終身體育的目標要求。
1.2體育課程改革的實踐邏輯
體育課程改革本質上是一種實踐活動,它受制于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的影響和支配。理論邏輯是思考“是什么”“應該為什么”的問題,而實踐邏輯則是“怎么做”的問題。具體而言,體育課程具有至少三個方面的實踐邏輯特征。首先,是一種時間化的邏輯。在體育課程或體育活動中,由于受時間的限制,任務非常緊迫,做出選擇的決斷不可能在獲取詳盡的信息之后進行,做出決定往往受個人鍛煉經驗和情感閱歷等的影響,僅靠習慣、直覺和意識的支配。如籃球的傳接球,足球的射門等;其次,是情境下的邏輯。多數情況下學生不可能按自己事先的規劃去行事,也不可能遵循教師所設想的理論邏輯,其主要支配對象思想、語言和肢體行為等完整的身體活動;最后,是各種利益與力量參與生成的邏輯。在課堂上,多數學生是依據行為習慣、興趣傾向和思維方式等來選擇體育運動項目的。在各大小體育賽事中,學生或運動經常受自身利益的驅使,也受到各種相關力量的制約、影響,包括獎勵與處分。
2體育課程改革的國際化與本土化關系
2.1學習美、日的方式和內容
我國的課程改革是在國際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進行的,不少研究向我們介紹了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現狀和趨勢,而美、日兩國是我國課程改革學習與借鑒的典型。首先,就“健康教育內容”來說,美國1995年健康標準聯合委員會發布的《國家健康教育標準》中,就已明確學生在健康教育方面的內容。其次,“快樂體育”,快樂體育教學思想相繼產生于二戰后的德國和日本,受德、日兩國“快樂體育”思想的影響,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體育工作者開始強調“寓教于樂”。要求體育課要從學生的興趣入手,發展學生身體,健全學生運動人格,豐富學生體育情感等等,進而,這還引發了我國“在教學內容方面出現了非體育性教材的大量涌入,如魔術、電子競技、棋牌、多米諾骨牌、 交通工具(自行車)、勞作等”現象。美、日課程改革具體如何進行,包括確定什么樣的課程目標,如何培訓教師,如何管理和評價課程等,都是我國課程改革學習的內容。我們向他國學習,往往偏重于照搬或者復制,國外怎么做,我們也怎么做,卻忽視了對其體育課程改革得以成功的環境或條件進行必要的研究,進而創造出自己的環境和條件。
2.2體育課程改革的本土化訴求
課程改革本土化是指課程改革應與本國國情相適應,不照搬、照抄其他國家或地區的課程改革理論和實踐經驗。這就意味著,體育課程改革要符合我國的“由體育強國向體育大國過渡”的基本國情。在1995年,我國第一次頒布了《全民健身計劃綱要》,要求“各級各類學校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努力做好學校體育工作。要對學生進行終身體育的教育,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意識、技能與習慣”但經過了十多年的努力,當前我國青少年的身體素質并未因為體育鍛煉而有所提高,相反還有學生體質持續下降的趨勢。由此可見,我國體育課程改革的重點應該放在學生“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上,由于過去應試教育的弊端,造成了我國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時間內學生家長,學校領導、老師和地方教育部門不重視體育課程的現象,因此,群策群力共同克服因追求升學率而忽視體育課程的現狀,使學生重視體育課程才是改革的最大訴求。
3體育課程改革的形式與實質關系
3.1體育課程改革形式的表現
體育課程改革是體育課程的一種變化、變革,是新課程對舊課程而言的變化。變化既應是形式上的變化,更應是實質上的變化。形式上的變化包括改變教材,刪減教學內容,增減教學時數,或以書面的形式規定新的課程目標、課程標準,往往是在表面上可以看到的變化。《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顯著特點是把“體育課程”改為“體育與健康”課程,與過去的課程大綱相比,增加了健康內容,實驗稿中將體育課程內容劃分為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五個領域,修訂稿將實驗稿中提出的五個學習領域,修訂為四個學習方面,即將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兩個領域合并為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的學習方面。以運動為主線,將運動內容劃分為運動參與和運動技能兩個學習領域。
3.2體育課程改革的實質及其意義
“新課標”的理念是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確立終身體育思想和樹立以學生為本的觀念。“客觀地講,我國學校體育從制度安排到內容設置,基本上是沿用歐美學校體育的模式。盡管受到前蘇聯全面而深刻的影響,但也沒有根本性的改變。對國外體育理論與實踐依存度過高始終是我國體育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楊文軒教授在關于“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修訂的思考中這樣闡述,那么我們的改革實質到底是什么,又有何意義呢?體育課程的實質為了學生的體制與健康發展,而20多年來,在全國大規模的大中小學體質測試中,我國青少年體質某些指標連續下滑。因此,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緊緊圍繞終身體育意識與以人為本展開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學,使學生掌握運動技能、發展體能、激發興趣、養成鍛煉的習慣,進一步促進學生的身心協調和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這不僅是是課程最本質、最有價值的東西,還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毛振明,賴天德,陳雁飛.關于完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建議(下)[J].體育學刊,2007,(4):1-5.
[2]楊文軒.關于“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修訂的思考[J].體育學刊,201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