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愛國
當前,我國正處于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關鍵時期,農產品供求關系發生新的變化,全社會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要求和關注度日益提高,質量安全問題越來越敏感。近幾年國內外發生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一次次警醒我們,農產品質量無小事。一旦發生重大質量安全事件,就會對產業健康發展造成嚴重打擊,給農業生產者、給億萬農民帶來極大損失,甚至使國家形象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害。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高度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把它單獨作為一個大方面來講,強調能不能在這個問題上給老百姓一個滿意的交代是對我們黨執政能力的重大考驗,提出了“產出來”、“管出來”等重要論斷及“四個最嚴”的要求。2013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體制的指導意見》。國辦印發了《關于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通知》,從強化屬地管理責任、落實監管任務、提高監管能力等6個方面提出硬性要求。農業部召開各廳局“一把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會和全國視頻會議,制定任務方案,明確責任分工。2014年,農業部將農產品質量安全擺在更加突出位置,部署開展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年活動,出臺了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八項措施,可以說,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經過不斷努力,我國在農產品質量安全上取得了很大進展和成效:專項整治取得重大突破;監測評估能力顯著增強;農業標準體系快速構建;應急處置水平有了很大提升;監管體系日益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保持了總體平穩、逐步向好的發展態勢。以2014年為例,全年沒有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蔬菜、畜禽產品和水產品例行監測合格率分別為96.3%、99.2%和93.6%,可以看出,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保持了比較高的水平。目前從總體來看,我國農產品的質量是有保障的,安全放心的。
盡管我國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取得一定成就,但當前,由于農產品質量安全基礎薄弱,農業生產規模化、組織化程度低,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和隱患依然存在,如農獸藥殘留超標、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質、產地重金屬污染和假劣農資等問題。所以,我們面臨的問題還很艱巨。
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是一項長期的、關乎所有消費者利益的工作。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不僅是攻堅戰,而且是持久戰。光靠政府不行,光靠一個部門更不行,必須依靠社會各方面的力量,發揮好各方面的作用。實踐證明,提高消費者對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信任度的有效方式之一便是讓消費者自身參與進來。
中國農村雜志社《農產品市場周刊》組織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萬里行”活動,開設《質量安全》專欄,記者深入各地采訪報道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開展情況和典型做法,是非常有必要的。通過加大宣傳引導力度,發動群眾廣泛參與,加強社會監督和消費維權,推動監管部門與其他部門、機構間建立協同聯動治理機制,推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向多方主體參與、多種要素發揮作用的綜合治理轉變,形成社會共治工作格局。現在傳播渠道多元化,食品安全是社會熱門話題,各種傳言時有發生,因此提高消費者科學素養,正確引導輿論導向也是“農產品質量安全萬里行”理應承擔的任務,希望投身這次活動的新聞工作者能直面熱點,積極探索、卓有成效地創新報道形式。
質量安全工作,任重道遠,預祝“農產品質量安全萬里行”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