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鵬達 郭晴

深冬的雪覆蓋了遼北大地,而遼寧省鐵嶺市鐵嶺縣新臺子鎮西三家子村在冰雪中被裝點成了童話般的世界。藍天、白云、平展的村路、林立的街燈、大片的田野,讓人頓生一種回歸生命本真的感覺。可就在幾年前,西三家子村還和附近別的村屯一樣,村路泥土飛揚,田畦凌亂無序。變化背后,離不開一個人,他就是萬鑫水稻合作社理事長聶明。
聶明,一位淳樸的東北男人,淳樸得亦如鄰家的兄長。人們說這是他的性格,也是他骨子中的本情本性。他不張揚,一路走來,即使有精彩的過去,他還會坐上鄉親們的土炕,喝上一盅土酒,吃一頓嬸嬸、大娘做的農家飯,每當這個時候,聶明就覺得自己心里特別踏實。
從土地走出去
7歲時,聶明身體特別不好,總是生病。鎮里、縣里、市里大大小小的醫院,大半年,他幾乎跑了一個遍,可還是沒什么起色。
轉眼進了冬,父親斬釘截鐵地說:“去沈陽!”當年交通條件落后,從三家子檣去沈陽需要走10多里鄉土路到新臺子鎮坐車去鐵嶺,之后再轉車去沈陽。村里當時也沒什么代步的車輛,父親咬咬牙說:“背著走!”就這樣,父親背著7歲的小聶明,在微露的晨曦中走出家門。
遼北的冬很是凜冽,清雪覆蓋路面,踩上去吱呀作響。10里鄉路,說遠不遠,但伏在父親背上,隔著捂得嚴嚴實實的棉衣,聽著外邊呼呼的風聲,聶明感到路程無比漫長。母親走在身后,不時詢問一下他的冷暖,聶明有一搭無一搭地回應著,那一刻,有父母在身邊,路雖漫長,但聶明感到異常的溫暖。
這一段童年往事,聶明至今銘刻在記憶深處。他說,想起父親母親,他有無限感動。
因為家里兄弟姐妹多,所以初中畢業后,聶明放棄了繼續求學的機會,回家務農。別看年紀小,但是聶明干起活來卻也是把好手。無論烈日當空,還是露水沾身,所有的辛苦都難不倒這個倔強的小孩子,那時,聶明只有一個想法,就是讓自己的父母盡早減輕些負擔,享享清福。
看著十六七歲的兒子在田間勞作,父母心里很難受。不能讓孩子就這樣和泥土打一輩子交道啊,為了孩子的前途,必須讓他走出去!于是,在父母的鼓勵和支持下,十七歲的聶明再一次踏上了那條10里長的鄉路到沈陽學習廚師手藝。路還是那條路,只是這一次,他是一個人走出去的。
進城做學徒的歲月艱苦。每天只有6個小時左右的睡眠,忙時睡4個小時也常見,這樣干了近5年多。他從小工做起,擇菜、洗菜、刷碗……水案、打荷、二廚、大廚,聶明用了近5年時間學成了手藝。回憶起這段學徒經歷,聶明說他最大的收獲是懂得了賺錢的不易。
學成歸來的聶明為了改變家里的生活,為了能讓父母過上好一點的日子,他信心滿滿地開始奮斗。學以致用,憑手藝吃飯,本著這樸素的想法,聶明籌了5萬元錢在鐵嶺開了自己的小飯店。菜品有特色,價格公道,服務態度又好,他的小店開得紅紅火火,僅一年時間就收回了成本,就這樣,聶明在自己的創業路上開始順風順水地經營。
從餐飲業里聶明淘到了第一桶金,彼時,城市建筑業恰逢風生水起之際,睿智的聶明感到更大的機會來了,于是他又組建了自己的建筑隊做起了工程。
又是近七八年的打拼,聶明從一個小建筑隊長成為一個建筑公司老總,從一個小本經營的餐飲店主轉變為擁有千萬身家的富翁,聶明真的離開了這片泥土地……
聶明在鐵嶺市買了樓,日子富足了,他和妻子想把父母接到城里住,可是老兩口舍不得這塊鄉土,說自己的根扎在了三家子。沒有辦法,聶明只能遵從父母的意愿,讓他們留在老院子生活,不過只要有時間,聶明就會開著車,帶上妻兒回家看看。
每次車行在那條10里鄉路上,聶明都會想起兒時的事兒,就是這條鄉路,父母背著自己去沈陽求醫,就是這條鄉路,自己背著簡單的行囊進城學藝。
路邊的荒草繁茂,田野中稻谷參差錯落無精打采地長著,村邊積水沖刷出的溝壑縱橫,仿佛是小村長出年邁的皺紋。看著看著,聶明的眼睛有些模糊,這就是自己的家鄉,這就是給予自己生命的小村。如今自己有能力走出去了,像一個叛逆的孩子,遠離了母親,任母親無助地蒼老終年,而自己還似乎在某個時刻嘲笑過故鄉的貧瘠,還曾為自己的出人頭地而沾沾自喜,想起來,真是愧對了這片鄉土。那一刻,聶明心里有了一個聲音——我要回來!
走回黑土地
近幾年,國家出臺了鼓勵農村創新經營模式的政策,提倡土地向種植大戶或農民專業合作社集中,發展高效農業。這無異于一縷春風刮進了聶明的心田。為了回報生養自己的那片鄉土,為了讓家鄉的父老鄉親都能生活得好一些,聶明不顧親戚朋友的勸阻,毅然決然地回村創業。
站在秋收后斑駁殘破的田壟邊,聶明規劃著自己的藍圖,集約化、科學化生產,提高畝產量,實現單產增收,同時由粗放型模式向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的產業鏈轉變,想著想著,聶明眼前便展開了一幅精彩的新農業畫卷。
2012年12月26日,在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聶明成立了萬鑫水稻種植合作社。要想規模化生產,首要的一件事就是土地流轉。在合作社沒有成立之前,村里土地的承包價格是400元/畝。而此時,涉及土地流轉的村民都在猜測著聶明給出的價碼。有的說能給500,有的說爭取要到600,有人說聶明種地也是為賺錢的,每畝地多給個百八十的就不錯了。
對于大家的議論聶明都一笑置之,當他擬好了流轉合同,向大家宣布時,鄉親們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聶明竟以每畝地800元的價格流轉,這價格比過去翻了一番,每畝地馬上就增收了400元。
大家遲疑著,懷疑是不是寫錯了數,聶明深情地對鄉親們說:“我是從三家子村走出去的,不管我賺了多少錢,我始終沒忘我是三家子人,我今天有能力回來,是想帶著大家都能多賺點錢。所以,我不想虧了大家!”
就這幾句簡樸的心里話,頃刻間打動了所有鄉親,上了年歲的叔叔大伯豎著大指喊了句:“小子,好樣的,沖你這句話,我們帶頭簽!”就這樣,聶明以每畝800元的價格把全村240戶村民的3560畝土地全部轉包過來。
土地承包價翻了一番,雖然讓鄉親們得了實惠,可是卻讓很多人替聶明捏了把汗。三家子的土地最好的年景每畝也就產個1000多斤稻子,趕上價格好能賣個千八百元,可這一下子就花了800元租地,能賺回成本嗎?
聶明對這些善意的擔心深表感謝,那時他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即使我賺不到錢,只要讓鄉親們得到實惠,這事兒我干得就值!”這擲地有聲的話讓很多人為之感動,大家也就不好再多說什么,只有在心中默默祝福。
2013年春節前,聶明就開始著手一年的進程了。他先雇來鏟車和抓鉤機,投資150萬元修了一條3000米長、5米寬的機耕作業路,之后聘請鐵嶺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高級農藝師佟立國為技術顧問,開始訂購種子、化肥,之后又修建水稻工廠化育苗大棚,全面展開備耕生產。為了進行全程機械化作業,聶明累計投資1000萬元,購置了拖拉機、插秧機等農機具百余臺(套),徹底地摒棄了一家一戶、小打小鬧的生產方式,實現了規模化農業的雛形。2013年陽春初暖,3560畝土地上便響起了隆隆的農機作業聲,聶明開始了自己事業的新篇章。
幾分耕耘就有幾分收獲,往年田畦凌亂無序,稻苗長得也是高矮不一,看上去就像沒理好的發型,不過祖祖輩輩的鄉親見慣了這情景,也就不足為怪了。但聶明硬是在這田地上種出了整齊有序的稻苗。集中連片的稻田田成方、水成行,一排排綠油油的秧苗長勢喜人、生機勃勃。鄉親們不禁感嘆“這聶明種地還真就種出了新花樣”,原本貧瘠的土地還真就變了模樣。
在大家的贊頌聲中,聶明憨厚地笑著說:“哪是我的能耐啊,那是因為我相信科學,是科學種田的結果!”此話不假,聶明是相信科學的人。為了讓合作社的規模化生產能有科學保證,他與遼寧省農科院以及省水稻研究所聯系,聘請專家在選種、施肥、噴藥等方面給予指導,另外,東北豐專用肥公司還為合作社提供測土配方服務,使得水田所施肥料能夠達到最佳效果,土地實現可持續利用。正是有了這些,萬鑫合作社的稻田才會顯出勃勃生機。
那時候,聶明每天都會到田間地頭去看看秧苗長高了多少。他告訴記者,當看到秧苗一天一個樣,那份綠,那份生機,他的心里就無比踏實。談起與做建筑有什么不同,他又一次淳樸地笑了。他說做建筑雖然賺錢多,但是心里不踏實,每天提心吊膽,很怕出什么工程差錯,但是種田不一樣,看著小苗一天天長高,心里那種坦然,那種憧憬真的是特別美好。雖然種田賺錢不容易,但是,種田帶給自己的內心感受讓他覺得快樂。他還不忘調侃地說,也許從骨子里,自己真的只是個農民吧。我看著他,笑道:“是一份鄉情才對!”我們會心地笑了。
春種、夏耘、秋收,一年的勞作結束了。望著整片金黃的稻田,看著籽粒飽滿的稻穗,原來很多不信任聶明的人徹底服氣了,原來人家這種規模化的生產果然比小作坊式的模式強啊。
秋風吹拂著遼北的田野,萬鑫合作社開始收獲了。轟隆隆的農機在田野中穿梭,一排排金黃的稻谷被收割下來,扎捆、脫粒、歸倉,往年農民需要勞作幾天的活,在機器面前縮短為幾個小時。鄉親們再一次被震撼到了!
僅僅一年時間,合作社推出的嘉強牌清水灌溉大米一上市就廣受消費者歡迎。合作社也被評為市級優秀農民合作社,聶明本人被農業部評為2013年度全國種糧大戶。聶明告訴記者,2013年年底統計,合作社的水稻平均畝產1400斤,水稻顆粒飽滿,品質上乘。那一刻,聶明再一次笑了,他感覺自己這一次,真的回來了!
黑土情懷報鄉梓
“與田為伴、與水為鄰,是一種怎樣的生活啊?”聶明這樣詢問。臨田者淳、臨水者仁,與田水為伴應該是淳者和仁者最好的選擇吧。
聶明說自己開始喜歡上了這種與田水為伴的日子,他似乎重新找到了自己的根系。雖然種田相比于建筑行業利潤很低,但他還是喜歡這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同時,在這里,因為他的帶動,可以讓更多的鄉親們得到實惠,這是他最欣慰的事情。
是的,聶明的萬鑫合作社確實開始造福于西三家子村的鄉親們了。正如村黨支部書記賈玉堯所說,整村土地流轉實現了農戶和合作社的雙贏。假如還沿用原來村民自己種植水稻的老方式,每畝地最多只有1100多元的純收入。但轉包給聶明經營后,村民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除每畝地獲得800元租金外,每人外出打工還可收入一筆錢。而聶明把全村土地統一經營后,實現了土地效益的最大化。
萬鑫合作社社員石振久告訴記者,現如今全村土地流轉后,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上了年紀的在合作社工作。像他這樣年歲的老人,一年在合作社里也能賺1萬多塊錢,生活是越來越舒心了。說到舒心,老人們可是有口皆碑啊,村里70歲的老大娘吳桂玲接過話頭說,有了合作社真挺好的,就連像她這樣沒有太大勞動能力的老太太,春天給社里起稻苗還掙了將近3000塊錢呢。老人還說,自從有了合作社,每年聶明都會給村里年過70的老人發錢,聶明這孩子心里總想著這些鄉親們啊。
聽到這些,聶明露出了孩子般的羞怯,他還是那句話:“因為我是三家子人,為了鄉親過得好一點,我多拿點錢無所謂!”
自萬鑫合作社成立,各級政府也是大力支持聶明的發展,同時為西三家子村制定了各種扶持政策,有了政府支持,有了聶明的帶動,三家子村真是變了樣。
原來西三家子村也和別的村屯一樣,百姓過著農忙耕種,農閑麻將的生活。如今的西三家子村,建設了新村部,村里泥土路變成了水泥路,道路兩旁的彩色苗木迎風招展,莊稼院里栽植的寒富蘋果苗生機勃勃,村里的文化廣場每到傍晚便人頭攢動、熱鬧非凡。農民們依托合作社的發展,過上了更加休閑、健康、富裕的生活。
再持彩筆繪藍圖
“幫農民過上幸福生活,給消費者提供最好的產品。”這是聶明在創建合作社時,給自己定下的目標。如今,聶明距離自己的目標越來越近。
聶明告訴記者,合作社目前擁有種植、收割等各類機械百余臺,占全鎮種植機械總數的33%,2013年,他采取股份制合作的模式,在周邊又承包了一些地塊,到目前為止合作社共種植水稻2萬多畝,吸納了農村剩余勞動人口42人。今后幾年他將進一步擴大土地流轉面積,使合作社成員收入翻倍,真正實現現代化農業生產,吸引更多青壯年勞動力投身于農業事業中。2015年,合作社仍將繼續流轉一些周邊村屯的地塊,建立一個現代化的養殖蔬菜基地和勞動密集型的合作社,在種植高產高效水稻的同時,興建養殖場、蔬菜基地和小型企業,帶領更多村民致富奔小康。
冬雪蓋著新翻好的田野,雖然田野上沒有勞作的身影,但聶明的眼中仍舊呈現出一片生機勃勃的畫面。他指著遠處向記者介紹說,萬鑫合作社預計5年內完善糧食加工、倉儲等基礎建設,通過全新的產品和渠道整合,借助市場和網絡等營銷方式,將現有的鐵嶺嘉強牌大米打造成全國馳名品牌。合作社所生產的嘉強牌大米,通過科學種植以及專業化的管理,使用井水灌溉,米質純凈、清香適口,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與好評。現如今合作社有了自己的官方微博和微信公共賬號,在淘寶上開設了網店,拍攝了外宣專題片,在各類媒體上也頻頻亮相,這些都使得他的產品迅速地占領了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