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勇楊彥紅田 婧王 琳
(1.云南省賓川縣金牛畜牧獸醫站,云南賓川 671600; 2.云南省賓川縣賓居鎮畜牧組,云南賓川 671606; 3.云南省賓川縣動物衛生監督所,云南賓川 671600)
賓川生豬產業現狀及發展的對策措施
張鳳勇1楊彥紅1田 婧2王 琳3
(1.云南省賓川縣金牛畜牧獸醫站,云南賓川 671600; 2.云南省賓川縣賓居鎮畜牧組,云南賓川 671606; 3.云南省賓川縣動物衛生監督所,云南賓川 671600)
賓川縣是全省有名的農業生產大縣,而畜牧業尤其是生豬產業又是我縣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一大支柱產業。把養豬業作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產業來抓,已成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之一。對賓川縣生豬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問題筆者試述之。
畜牧;生豬產業;發展;對策
賓川縣是全省的農業生產大縣之一,畜牧業尤其是生豬產業又是我縣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重要產業之一。在省、州業務部門的指導、幫助下,在縣委、政府的領導下,把養豬業作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產業來抓,生豬產業已成為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產業,為賓川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了物質保障。2010年畜牧業產值(現價)78047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20.7%,生豬產值59329萬元,占畜牧業產值的76%,2014年生豬存欄31.27萬頭,比2010年增5.2萬頭,增長19.95%,出欄肉豬43.12萬頭,比2010年增7.22萬頭,增長20.11%,生豬出欄率146%,比2010年增加10個百分點,成為大理州生豬生產大縣和主要的肉源供應地。為全縣生豬標準化生產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推廣、幅射帶動和促進作用,有力地推動賓川優質無公害標準化生豬生產建設又好又快發展,由2007年起示范建設的二鎮二村40戶,發展到現在的9鎮、9村、示范戶3109戶及9個規模養殖場(戶),實現了無公害畜牧業健康快速發展,畜產品品質有了較大改觀,優質安全畜產品供應數量有了較大幅度提高,極大地提升了生豬生產能力,產品質量,綜合效益和科技貢獻率,滿足了人民生活質量日益提高的需要,取得了顯著成效。
1.1 出欄量增加,出欄率大幅提高
2014年生豬存欄31.27萬頭,比2010年增5.2萬頭,增長19.95%,出欄肉豬43.12萬頭,比2010年增7.22萬頭,增長20.11%,肉豬出欄率146%,比2010年增加10個百分點。極大地提升了生豬生產能力,產品質量,綜合效益和科技貢獻率提高,滿足了人民生活質量日益提高的物質要求,保障肉食品供給。
1.2 規模養殖有了較大發展
2014年全縣生豬規模化養殖年飼養生豬15頭以上1309戶,出欄肉豬59175頭,占全縣肉豬出欄的17.5%,其中年飼養生豬15~30頭890戶,出欄肉豬7410頭;31~50頭112 戶,出欄肉豬4265頭;51~100頭250戶,出欄肉豬17500;101~500頭55戶,出欄肉豬16500頭;1000頭以上2戶,出欄肉豬3500頭。年飼養能繁母豬3頭以上1800戶,生產仔豬9.03萬頭,其中年飼養能繁母豬3~5頭1200戶,生產仔豬32400頭,6~10頭400戶,生產仔豬25200頭,11~30頭180戶,生產仔豬24300頭,31-50頭12戶,生產仔豬4212頭,50頭以上8戶,生產仔豬41140頭。
1.3 加大優良種豬的推廣
4年來,引進推廣優良種公豬600頭,優良基礎后備母豬2158頭;全面提升了優質生豬生產能力和水平,全縣形成了以“黑”變“白”的“DLY”優良三元雜交瘦肉型豬生產體系,生豬良種覆蓋率達到90%以上。完成生豬雜交改良數達6.48萬(窩),其中人工授精2.6萬(窩)。
1.4 加強養殖基礎設施的改造
全縣規模化養殖場及示范村標準化豬舍改造面積達13178.6m2,其中2009年國家扶持規模化養殖場改造面積4376m2,示范村示范戶改造面積8802.6m2;完成生豬人工授精站點建設6個,推廣應用高床分娩欄456套,保育欄712套,全縣改造及新建糞污處理設施3850m3,排污溝1800m,糞污固態堆積發酵238m2,超聲波霧化消毒通道3套。規模養殖場基本實現圈舍標準化,飼養科學化、環境生態化。
1.5 技術培訓力度加大
以豬的品種,優秀雜交組合利用,飼料和營養,母豬飼養管理,仔豬培育,豬常見病及其防治、圈舍改造等為內容,在示范村、規模養殖場開展科技培訓218期,受訓人數1320多人次。提高廣大養殖者的技術水平。全面完成各項任務,真正做到布局合理,管理規范,努力實現防疫程序化,圈舍標準化,飼養科學化、環境生態化、效益最大化、產品無害化。
1.6 加強疫病防治
開展豬瘟、豬肺疫、仔豬副傷寒及W病、高致病性豬藍耳病重大動物的防治。豬瘟免疫密度達96.2%,死亡率2.1%,W病免疫密度達102.2%,高致病性豬藍耳病免疫密度達101.2%。
1.7 加大配套技術推廣
在規模養殖場、示范村中實施三元雜交豬生產綜合配套技術、母豬飼養管理技術、仔豬培育技術、疫病綜合防治技術、無公害生豬生產技術和生豬標準化生產技術。這些技術正在生產實踐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生產中確立了三元雜交生產,配套系豬生產模式,充分利用豬品種間雜交優勢,突出生長快、瘦肉率高(63%以上)、飼料報酬高(1:3.0以下)的優質商品豬生產,為全縣養豬業提質增效起到了重要作用。
2.1 當前生豬產業發展的有利條件
2.1.1 區位優勢。具有較為優越的縣域三大(熱區資源、旅游資源、僑鄉資源)區位優勢。尤其是熱區資源優勢,與周邊縣市相比,表現在生豬生長快,飼料報酬高,保暖成本低,是發展生豬生產的優勢區域。
2.1.2 飼料資源豐富。水稻、包谷、油菜等糧經作物種植面積大、產量高、質量好,為養豬業提供了豐富的飼料資源。
2.1.3 生豬生產基礎好,總量大。自省級商品豬基地縣建設和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以來,賓川縣生豬生產良種化、規模化、標準化進程明顯加快,初步形成了以“DLY”為主的優良三元雜交瘦肉型豬生產體系,以推廣云南省科學養豬“八改”技術、“三高”母豬生產技術為主的適用科技推廣普及率達到90%以上,全縣年飼養出欄肉豬50頭以上的專業養殖大戶達200多戶,年出欄商品肥豬10頭以上的農戶達3000多戶。
2.1.4 政策機遇好。國家和省、州高度重視生豬產業的發展。2003年12月云南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于把畜牧產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產業若干意見》,提升了畜牧業的產業地位。2005年8月,提出了做強做優生豬產業的目標、思路和措施,出臺了發展生豬產業的扶持政策。2007年中央出臺了能繁母豬補貼及保險政策;大理州出臺了《大理州生豬產業發展意見》,對規模養殖和種豬引進給予補助。這些產業發展政策為生豬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它將有力推動我縣生豬產業的快速發展。
2.2 生豬產業發展面臨的困難、問題
2.2.1 規模化、標準化程度低。一是目前全縣養豬生產絕大部分仍然是千家萬戶零星分散養殖,飼養規模普遍不大,規模化養殖的比例小,經濟效益隨著市場變化時高時低,出現周期性的大起大落,存欄、出欄不穩定;二是豬的良種覆蓋率低,雜交改良面雖然達到85%,但是多為較簡單的二元雜交,生產優質肉豬的三元雜比例小,種豬管理滯后,本交面大,人工授精覆蓋面小。三是部份散養戶養殖的科技含量低,廄舍因陋就簡,投入不足,與現代養豬業的要求差距較大。
2.2.2 動物防疫基礎條件差,防疫保健意識不強。一是財力不足,動物防疫基礎設施長期得不到改善,現在仍有鄉鎮獸醫站處于無房,設備不完善;二是豬的新病種如豬偽狂犬病、豬圓環病毒病、附紅細胞體病,在一些規模養殖戶和新引進豬群發生,這些疾病多數引起流產、死胎、仔豬大批死亡,對養豬業的危害較大;三是散養戶對豬的防疫保健意識不強。重飼養輕防疫,重治療輕保健,不按程序免疫,對新的病種沒有足夠重視,一旦發病損失慘重。
2.2.3 投入不足、投資渠道單一。養豬業投資大,圈舍、良種、飼料等都需要大量的資金,僅靠業主的自有積累,無法快速擴大養殖規模。要做大做強生豬產業,各級政府須在基礎設施建設、良種推廣、動物防疫、養殖戶貸款政策性貼息等方面加大投入。
2.2.4 管理體制不順、專業技術人員投入專業工作時間少。自1992年鄉鎮畜牧獸醫站三權下放后,鄉鎮畜牧獸醫專業技術人員經常被抽調從事中心工作,諸如畜牧科技推廣、疫病防制等業務工作的時間和精力投入較以往減少,一定程度上影響職能工作的發揮。
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以資源為依托,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以農民增收為目標,以生產“DLY”為主的洋三元優質雜交肉型、加工型商品肉豬、仔豬為核心,用工業化的理念推進生豬產業化經營,進一步優化生產區域布局,推行“良種化繁育,標準化生產,集約化管理”,主攻良種繁育、疫病防制、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示范村、產品流通和屠宰加工五個環節,實現生豬生產方式的根本轉變,力爭到2017年,全縣生豬存欄35萬頭,出欄肉豬50萬頭,以“DLY”為主的三元雜交瘦肉型、加工型商品豬達80%以上,實現生豬產值達10億元(現價)。2020年把賓川建成滇西地區年出欄60萬頭的標準化商品豬生產基地。
3.1 加強領導,措施落實
縣畜牧獸醫局高度重視標準化生豬生產基地建設工作,把生豬標準化養殖小區和示范村建設作為發展現代畜牧業的著力點和突破口,成立了以縣畜牧局局長為組長,相關部門為組員的項目實施領導組和以縣鄉畜牧技術骨干組成的技術實施小組,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技術路線,方案措施,操作規程,按《云南省標準化生豬生產技術要點(試行)》、《賓川縣無公害食品、生豬飼養管理安全生產技術規范(試行)》和《賓川縣標準化生豬生產、養殖技術操作規程》要求標準建設,執行“七個統一”即:統一生豬無公害生產飼養管理規程;統一硬件工程設計、改造安裝;統一使用無公害品牌飼料并按飼養標準配制喂養;統一提供使用優良種豬及二元、三元雜交豬源;統一提供科技服務及生產工藝措施流程;統一開展生豬計劃免疫規程及疫、菌苗配送及操作;統一產品安全監測、認證及申請注冊無公害食品商標標識,力爭達到產地環境、生產過程和產品質量符合無公害生產國家標準和規范的要求。形成了畜牧獸醫局領導親自抓,畜牧技術人員具體抓,縣、鄉、村、場、戶互動,確保項目建設各項措施貫徹落實的良好局面。
3.2 合理布局,抓典型示范
依據標準化生豬基地生產建設和技術規范標準要求,結合我縣實際情況,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的要求,科學規劃布局標準化生豬養殖場(小區)和生豬標準化示范村,達到抓典型促推廣,以點帶面的目的。在標準化生豬養殖建設中,我縣按照“建小區、壯龍頭、帶農戶、促增收”的產業化發展思路,以“扶優、扶強、扶重點、扶關鍵環節”原則,選擇基礎條件好、生豬養殖有規模,優質二元雜母本擴繁、優質三元雜商品仔豬生產能力強,幅射帶動面廣的村、戶、場進行扶持發展,以養殖小區建設為突破口,以產業化經營為主線,切實將標準化養殖小區建設作為發展全縣畜牧產業的主題來抓緊、抓好、抓實。建設和完善10個優質二元母本規模養殖示范村、10個優質生豬養殖專業村。
3.3 開展無公害標準化生豬健康養殖技術培訓、指導和運用
用具有現代先進適用而成熟的科學養豬綜合配套技術,母豬生產技術規程、“仔豬培育”技術標準,結合現代標準化生豬生產畜牧科技成果及生產工藝配套組合技術,單區飼養、全進全出,以綠色無公害標準化生豬生產為主功方向。
3.4 加大對投入品的監管
嚴格執行生豬健康安全衛生保健和生豬飼養獸醫防治疫、菌苗,獸藥、添加劑、飼料使用準則、無害化處理規范標準。禁止添加和使用有毒、有害、高殘留藥品、腎上腺素激動劑、性激素、蛋白同化激素、精神藥品、抗生素濾渣等國家及標準化生豬生產明令禁止的藥品。嚴格規范養殖,規范管理、規范防疫、確保生豬養殖健康發展。
3.5 依靠科技,推動發展
依靠科技進步和服務,全面提高生豬養殖小區的養殖、管理、防疫水平,有效推廣應用先進的養殖技術,要求養殖小區、示范村的示范戶堅持按《云南省標準化生豬生產技術要點(試行)》、《賓川縣無公害食品、生豬飼養管理安全生產技術規范(試行)》和《賓川縣標準化生豬生產、養殖技術操作規程》要求標準建設,執行“七個統一”技術標準實施,做到有仔豬保育及母豬產仔高床,有獸醫衛生及消毒設施設備,有通風換氣、采光、保溫、自動飲水設備,有糞污及尸體無害化處理設施,有獨立生產區、觀察隔離舍,單區飼養、全進全出,區間有一定的綠化面積和隔離帶。統一推廣杜長大(DLY)或杜大長(DYL)優良雜交豬。統一按保險要求進行母豬保險;統一按飼養管理規范和標準化生產技術工藝流程要求進行科學養殖,做好檔案資料記錄,生產環境達到“三通一平”及溫、氣、濕、潔控制、消毒,注重環保,防止污染,重視疫情動態,做到重大疫病免疫接種率達100%,降低了養殖風險和損失,提高了綜合生產能力和綜合效益,推動了標準化生豬生產建設持續健康發展。
3.6 抓好流通,擴大外銷
抓好生豬市場流通是發展標準化生豬生產和產業化建設,實施優質優價的一個重要環節,在項目建設實施工作中,畜牧部門就十分重視優質生豬的市場流通環節,切實關注市場動態和信息采集整理,做好服務,積極支持、鼓勵、培育各種產業經濟合作組織、行業協會、中介服務、生豬運銷群團組織及市場發育,拓寬綠色通道,抓住無公害綠色產業快速發展和國家對能繁母豬實行財政補助、保險的有利時機,拉動和擴大了內需,縣內年提供二元雜優質基礎母本近1多萬頭、三元雜優質仔豬15萬頭、優質商品生豬近40萬頭,同時與生豬營銷中介、運銷和外地客商聯系勾通、互通信息、加強服務、友好合作,拓展流通渠道和外銷,年外銷廣東、西藏、攀枝花、昆明、保山、下關等省地商品肉豬近28萬頭、商品仔豬近13萬頭、實現了年出欄商品肉豬近43.12萬頭,肥豬出欄率近146%,形成了優質生豬產銷兩旺,流通通暢的良好局面。
通過標準化生豬基地生產建設和技術推廣,有力地促進全縣優質無公害生豬產業的又好又快發展,努力提升生豬生產能力,產品質量,衛生環保,綜合效益和科技貢獻率,農民增產增收增效,提高勞動者科技文化素質,增加就業,活躍城鄉市場,滿足人民生活質量日益提高的要求,為社會經濟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1] 段興祥.畜牧業:云南新興主導產業[J]. 今日中國:中文版,2007,(10):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