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程才錢 霄
(1.新疆塔城地區蝗鼠測報防治站,新疆塔城 534700; 2.新疆額敏縣草原工作站,新疆額敏 534600)
對塔城地區草原牧雞治蝗工作的思考
劉程才1錢 霄2
(1.新疆塔城地區蝗鼠測報防治站,新疆塔城 534700; 2.新疆額敏縣草原工作站,新疆額敏 534600)
塔城地區總面積10.45萬km2,約占全疆總面積的6. 5%。現有草場總面積703.4hm2,其中可利用面積572hm2,由于草場面積大,類型多,歷來是新疆蝗蟲高發地區之一。為此自2000年起,塔城地區的草原工作者以“保護草原生態環境、增加農牧民收入,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三贏”的思路和目的,致力于草原牧雞治理草原蝗蟲災害的推廣工作,經過多年推廣牧雞治蝗工作得出結論,一可控制草原蝗害,免去農藥對草原帶來的負面影響,二可為當地農戶增加收入,三可為各級政府節省大量藥物治蝗開支,集生態、經濟、社會效益于一體,是實現草原蝗蟲可持續治理的根本途徑之一,具有廣闊的推廣應用前景和市場前景。
1.1 選定了適應草原放養的牧雞品種
通過養殖多種牧雞,經過試驗,選定了蘆花雞、青腳麻、野迷離原雞、以及與本地雞的雜交雞等較為適宜放養的牧雞品種。
1.2 政策引導,吸引社會資金注入,延伸產業鏈,壯大牧雞治蝗的隊伍,使養殖合作社隊伍迅速發展,牧雞隊伍專業化程度提高
牧雞合作社在成立之初,成員較少員,通過開展牧雞治蝗,目前每個合作社成員都在20戶以上,合作社的帶動實現了年出欄15萬只牧雞的目標,并帶動山區牧民利用空閑時間養殖牧雞,實現了天然草場的多樣化利用。為今后全面采取牧雞治蝗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自2010年以來,我地區大力推廣“綠色、無公害”大盤雞原料基地建設,野迷離原雞保護場建設、草原牧雞養殖等,目前已建成年出欄超過2萬羽大盤雞原料基地18家,其中:牧雞原料雞養殖合作社超過2萬羽的有5家,有“雙贏合作社、源泉合作社、天宇合作社、大自然合作社、新華合作社”;有“旱地養殖場、哈拉巴斯陶養殖場、八家戶養殖場”等15家牧雞養殖場,每場養殖數量超過2000只,帶動500余戶牧民發展牧雞事業;野迷離原雞保護場建設家為額敏縣昊遠畜牧養殖有限公司,年出欄野迷離原雞4.2萬羽,不但是額敏縣野迷離原雞的主產區、也是該縣草原牧雞的實驗基地。
沙灣縣對養殖的牧雞雞苗每只補助1~5元不等,政府財經辦每年協調為合作社貸款200余萬元發展牧雞養殖,并在牧雞出欄季節,由“大盤美食城”高于市場價進行回收。此外,其他縣市也紛紛采取各種措施積極開展草原牧雞養殖。如:烏蘇市、和布克賽爾縣、托里縣采取牧民轉場后鼓勵留守牧民養殖牧雞。
塔城地區僅2014年截止7月25日,共計已完成育雛20萬羽。其中:沙灣縣完成育雛雞苗10萬羽;額敏縣完成育雛雞苗4萬羽;塔城市、烏蘇市各完成育雛雞苗2萬羽;托里縣、裕民縣、和布克賽爾縣共計完成育雛雞苗2萬羽。
1.3 根據特有的飲食文化傳統和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加快了牧雞事業的發展
塔城地區是傳統的養雞大區尤其以沙灣縣、烏蘇市、額敏縣為代表的縣、市,一道名菜“大盤雞”美名馳名華夏,是沙灣人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一道特色菜。沙灣縣每年雞出欄320萬只以上,其中,沙灣縣人民以“大盤雞”形式每年吃掉的雞超過百萬,特別是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對吃的要求追求“綠色、環保、無公害”,特別是愛好吃“土雞”,這為發展牧雞事業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1.4 獲得了牧雞治蝗可靠的理論數據
通過多年來的牧雞治蝗,得出每群治蝗牧雞數量在500至2000只為最佳,每戶牧戶養殖數量在100~200只左右為最佳,每片草場放牧時間以10~20d最合理,每只牧雞防治蝗蟲面積在3-5畝,并確定了適宜放牧的草地類型及區域。
1.5 注冊了養殖牧雞的商標,延伸了產業鏈
引導合作社通過放養牧雞的銷售,注冊了“阿騰不拉克”牧雞商標,“野迷離”原雞商標,生產“阿騰不拉克”排酸牧雞肉,并依托沙灣縣大盤美食城開業招商的契機,在沙灣縣大盤美食城開了十家牧雞專賣店,每天前來品嘗牧雞的客人是絡繹不絕,開辟了牧雞銷售新的渠道。野迷離原雞銷售也是供不應求,每只買到80元以上。
(1)指導思想及目標:堅持以草原生態保護為手段,加大草原蟲害防治,確保草原生態可持續發展,以增加牧民收入為具體目標。
(2)加強宣傳:在開展牧雞治蝗工作前,利用“科技巴扎”、“趕集日”、“選傳車”、“科技之冬”等活動,組織專業宣傳隊深入牧區進行宣傳,并印發宣傳單(漢哈兩種文字,印有聯系人和咨詢電話)。
(3)成立養殖技術指導隊伍:為做好牧雞放養工作,各縣市草原站聘請了有山區養殖牧雞經驗的土專家進行技術指導,解決了牧民放養牧雞的后顧之憂。促進了牧雞養殖合作社或養殖場完善自己的管理體制,運行機制,有一套穩定放養牧雞的隊伍,大大減少了政府治理蝗災的投入。
(4)根據各縣市實際,編制了《牧雞養殖規程》,該規程對養殖牧雞的品種、時間、育雛方式方法進行了詳盡得敘述,分為漢哈兩種文字,做到通俗易懂,一看就會。
(5)選定牧雞治蝗區域:為開展牧雞治蝗工作,地區及各縣市草原保護工作者組織專業技術隊伍深入蝗蟲發生嚴重區域進行實地核查,根據草地類型、溫度、濕度、雨量、蝗蟲密度等條件,將適宜放養牧雞的區域進行劃定,同時對該區域的牧民進行大力的宣傳,講解養殖牧雞的好處,確保牧雞治理蝗害的目的,同時增加牧民的收入。
(6)吸引社會機構合作養殖牧雞:根據以往牧雞治蝗經驗,以往主要是各縣市草原站自己養殖牧雞,結果大批死亡,防治效果和經濟效益不能很好的體現,2010年根據實地實際情況,推進合作社、養殖場、專業養殖戶發展牧雞養殖,雞苗由合作社或養殖場提供,與農牧民簽訂養殖協議或合同后,無常發放給牧民,牧民按照草原站及合作社或養殖場的要求進行放養,3~4個月后合作社依據市場土雞價格進行回收。
(7)建立了轉場制度和定做了牧雞轉場工具:劃定的放養牧雞的區域進行牧雞放養,以500~2000只牧雞為單位放養,以100km2為一個片區,每群雞在一定區域放養的時間不超過10d,必須轉場,以確保牧雞吃完蝗蟲后,對草場不造成大的危害。參加牧雞治蝗的合作社或養殖場,在草原站的支持下,定做了專門的轉場車、并配備了拉水車,移動養殖活動板房。
(8)建立了專業育雛基地:各縣市草原站建立了育雛基地,育雛在農區育雛基地進行,待育雛超過30日齡后(各種疫苗已進行全部接種),再轉至合作社或養殖場的基地,然后進行一周的放養馴化,再發放到牧民手中(已達40日齡),使放養的牧雞成活率達到95%以上,極大的提高了牧民養殖牧雞的積極性。
(9)放養方式及馴化方式比較符合草原條件:牧雞放養在白天進行,轉場在夜間進行,利用“口哨、敲擊”等方式引導牧雞日落前回圈舍,并進行補飼玉米、苜蓿粉等,確保了牧雞的品質。
(10)建立了回收制度:合作社或養殖場將馴化后的牧雞發放到牧民手中,并補助一定量的玉米、苜蓿,放養3~4個月后,合作社根據市場土雞的價格進行回收,出售后,依據簽訂的協議或合同按重量、品種,每只雞返給牧民20~30元不等,確保了合作社及放養戶的利益。
草原牧雞治蝗存在的問題:一是養殖數量不足,供小于求;二是受季節影響較大,不能長期穩定的提供產品。
建議:一是開發市場。為草原牧雞積極尋找銷售渠道,與本地肉制品企業聯合,打造市場,創品牌,把草原牧雞作為一個產業大規模搞下去,為保護草原生態、提高農牧民經濟收入而服務;二是疏通渠道,把好關。圍繞產前、產中、產后環節,疏通牧雞孵化場、養雞大戶、采購商的溝通和合作,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搞好技術服務與防疫工作;三是繼續提高認識,加大宣傳力度,不但讓農牧民提高認識也讓領導層充分了解牧雞滅蝗工作的重要性與良好的社會、生態、經濟效益。
綜上所述,在草原牧放雞群,將草原昆蟲(蝗蟲、蚱蜢等)作為雞的飼料資源來利用,既防治了草原蝗災,又達到了節省飼料,降低飼養成本,減少環境污染,還為社會提供“綠色”禽蛋產品,培育農牧區經濟新的增長點,使農牧民增加收入,加快廣大農牧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劉程才(1973-),男,大學本科,畜牧師,主要從事畜牧技術推廣,基層專業技術人員及農牧民實用技術培訓,草原蟲鼠害防治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