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孝宙
(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江蘇句容 212400)
影響奶牛產后繁殖機能恢復的因素
徐孝宙
(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江蘇句容 212400)
健康的繁殖性能是奶牛泌乳和生產的基礎,直接影響到奶牛養殖經濟效益和奶業的可持續發展。奶牛產后繁殖機能的恢復,即奶牛產后正常發情與配種。它與奶牛產后的情期受胎率、產犢間隔及終身繁殖效率均關系密切,是評判奶牛繁殖力的重要指標。本文對奶牛產后繁殖機能恢復與品種、營養水平、胎次與胎兒、產奶量、季節與環境、疾病等因素的關系作簡要綜述。
奶牛;產后;繁殖機能
奶牛產后繁殖機能恢復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包括子宮頸和子宮角的復原,正常發情周期的重建和通過人工授精至正常受孕的過程[1]。它受多種因素的影響[2]。
不同品種的奶牛產后繁殖機能恢復的時間存在明顯的差異。荷斯坦奶牛從分娩至產后第一次發情配種時間間隔一般為85天左右,而娟姍牛一般為75天左右[3]。同一品種在選育過程中產后繁殖機能的恢復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隨著高產奶牛數量逐年增加,單產水平大幅提高,世界范圍內奶牛繁殖性能都表現整體下降的趨勢[4]。
營養對繁殖機能的影響尤為明顯,營養水平低或過剩都不利于奶牛產后生殖機能的恢復,特別是奶牛分娩時的體況及分娩前后營養供應。
2.1 能量
奶牛在滿足生命活動所需能量的基礎上才能有滿足繁殖活動所需的能量。奶牛分娩后由于采食量的減少使能量供應滯后于泌乳高峰,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能量負平衡,造成母牛減重和體況變化。能量負平衡造成的子宮內環境會影響奶牛產后繁殖機能的恢復[5]。能量不足對母牛繁殖性能影響的機制也不甚清楚。有學者認為能量負平衡主要是影響下丘腦--垂體軸維持促黃體素脈沖釋放的能力,其次是能量不足和胰島素分泌量少,這可能降低卵巢對促性腺激素的效應。能量過剩易引起奶牛肥胖綜合征等營養代謝病,造成奶牛難產、胎衣不下等疾病,影響繁殖機能的恢復[6]。
2.2 蛋白質
奶牛產后低蛋白質水平的日糧,卵巢機能恢復延緩,激素調節滯后,使卵泡發育遲緩,發情異常,受胎率降低。有研究表明采食相等能量的奶牛,蛋白質營養不足的母牛妊娠率為32%,而蛋白質營養充裕的母牛妊娠率為74%。飼喂高蛋白質日糧,使機體組織中氨、尿素及其他含氮化合物上升,造成氮不平衡,加劇能量負平衡,影響機體生殖激素代謝,使奶牛受胎率下降,空懷期延長。高蛋白日糧也會引起子宮內分泌物離子濃度變化,影響孕酮對子宮環境的誘導作用[6]。
除能量與蛋白質外,維生素與礦物質等對奶牛繁殖機能恢也很重要。孔繁江等(1999)在奶牛圍產期內兩次注射維生素D3能減少胎衣不下,加快惡露排出,促進子宮凈化和復舊,并能較早地恢復發情周期[7]。補硒可以降低胎衣不下的發生率,可以通過影響奶牛性腺活動和性激素的分泌,從而影響其繁殖機能[8]。鋅、維生素A和維生素E等均與奶牛的繁殖機能關系密切。
一般來講,初產奶牛產后繁殖機能恢復最快,胎次越高恢復越慢。胡明德等(2003)研究表明隨著胎次的增加,奶牛的繁殖性能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每胎所需的受胎情期數增多[9][10]。廖想想等(2013)對某奶牛場荷斯坦牛生產數據進行分析發現胎次對產犢到受胎時間間隔和產犢間隔無顯著影響[11]。也有調查與研究表明胎次越大奶牛產后生殖機能恢復越快。張劍(2010)研究表明在相似的營養和泌乳條件下,隨著胎次的增長,奶牛產后子宮復原時間明顯縮短[12]。分娩過程及胎兒對奶牛產后繁殖機能恢復也有影響,分娩時難產、早產、產雙胎、產公犢、胎兒過大或過小,產后胎衣不下的發病率增高,產后繁殖機能恢復則慢[13]。
奶牛產奶量受遺傳因素調控,奶牛繁殖力與產奶量成反比。有人對英國國家牛奶記錄中100多萬頭牛現場數據進行分析,產后首次配種妊娠率由1997年的60.8%下降到2000年的52.3%[14]。劉坤(2012)調查發現奶牛產奶量增加可導致奶牛的繁殖力降低,并且延長產犢間時間間隔。在高產奶牛中子宮疾病的發病率是73%,而低產奶牛是45%[15]。引起產奶量下降的各種形式的應激對卵巢機能也有影響,還能擾亂下丘腦和垂體的內分泌[16]。
分娩季節與環境對奶牛產后繁殖機能恢復的影響存在一定的爭議,Norman,et al(2009)對美國荷斯坦奶牛研究發現奶牛產后首次配種時間、分晚到最后配種的時間和受胎率均因地域氣候差別而存在差異[17]。Fulkerson and Dickens(1985)研究認為不同季節產犢的牛子宮恢復時間差異不顯著[18]。有研究指出冬季、春季奶牛產犢間隔要明顯短于夏季、秋季。夏季、秋季母牛產后生殖機能復原較慢,尤其是夏季楊章平(1998)[19]扈正甲(2003)[20]。白云龍調查發現在炎熱和寒冷的季節奶牛胎衣不下的發病率較高,奶牛產后繁殖機能恢復則慢[13]。此外,不同品種的奶牛對不同環境反應也不一致,娟姍牛受地理環境和季節的影響要比荷斯坦牛小,娟姍牛對熱應激的反應要弱于荷斯坦牛[3]。
胎衣不下、卵巢囊腫、子宮內膜炎、乳腺炎、難產、蹄病、布氏桿菌病、結核病等對奶牛繁殖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其中胎衣不下、子宮內膜炎、卵巢囊腫對繁殖力影響較大。有效治療相關疾病可以明顯提高奶牛繁殖力。陳亮(2012)患隱性子宮內膜炎奶牛輸精后24h子宮灌注長效土霉素和非留體類固醇激素取得了和健康奶牛相近的情期受胎率的顯著治療結果[21]。楊安龍(2013)對患難產、胎衣不下、或子宮感染疾病奶牛的繁殖機能研究表明,在產后20d間隔8h連續兩次皮下注射40mg氯前列烯醇可明顯提高首次人工授精妊娠率,還可明顯減少平均授精次數、縮短產后空懷時間、增加產后150d泌乳奶牛的妊娠率、降低產犢后重復配種率[22],Salasel and mokhtari(2011)于產后20d以8h間隔兩次注射25mgPGF2α,結果與之相似[23]。
奶牛產后繁殖機能恢復體現了奶牛繁殖力,受到了多種因素的影響。除了上述各種因素外,奶牛發情鑒定是否及時、準確,人工輸精操作是否嚴格、熟練、規范,配種精液的種類、品質差異,以及奶牛飼養管理水平等對奶牛繁殖力的影響也很大。如何來評價某種一種因素或一種措施對奶牛產后繁殖機能的影響,應該充分考慮各種因素。掌握影響奶牛產后繁殖機能恢復的因素,有利于建立一套科學與完整的繁殖制度,提高奶牛的繁殖力,從而提高生產力。
[1] 陳北亨,王建辰.獸醫產科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
[2] 楊延周.促進奶牛產后卵巢周期活動恢復的研究[D].寧夏大學,2009.
[3] Garcia-Peniche T B,Cassell B G,Pearson R E,et a1.Comparisons of Holsteins with Brown Swiss and Jersey Cows on the Same Farm for Age at First Calving and First Calving IntervalVJ Dairy Sci,2005,(88):790-796.
[4] Mc Parland S,Keamey J F,Rath M,et a1.Inbreeding effects on milk production,calving performance,fertility,and conformation in IrishHolstein-Friesians[J].J Dairy Sci,2007,(90):4411-4419.
[5] 利光輝,靳亞平,林煒明,等.奶牛早期胚胎死亡的因素分析及防制措施[J].西北農業學報,2003,(3):24-28.
[6] 李紅宇,蛋白質和能量對母牛繁殖性能的影響[D].八一農墾大學,2010.
[7] 孔繁江,劉波,周傳偉,等.奶牛圍產期注射維生素D3對生產和繁殖的影響[J].中國獸醫雜志,1999,(25):16.
[8] 陳熠,賀建華,營養因素對奶牛繁殖性能的影響及提高繁殖率的措施[J].廣東畜牧獸醫科技,2009,(34):21-23.
[9] 楊葆春,胡明德,季海云,等.影響奶牛產犢間隔的因素分析[J].黑龍江畜牧獸醫,2003,(5):17-18.
[10] 胡明德,楊葆春,劉永福.胎次和配種月份對荷斯坦奶牛受胎率影響的研究[J].黑龍江畜牧獸醫,2003,(3):16-17.
[11] 廖想想,陳丹,張美榮,等.產犢季節和胎次對荷斯坦牛部分繁殖指標的影響[J].中國奶牛,2013,(11):20-23.
[12] 張劍.奶牛產后生殖機能恢復與生長抑素基因免疫[D].華中農業大學,2010.
[13] 白云龍.規模化奶牛養殖場胎衣不下的發病規律的調查及預防措施的試驗[D].內蒙古農業大學,2014.
[14] Shen,Z. M.,and R. F. Zhang. Effects of cysteamine on performances of late-lactating cows during hot Summer[J]. Zhongguo Ying Yong Sheng Li Xue Za Zhi,2004,20(4):402-405.
[15] 劉坤.大型牛場奶牛繁殖性能調查及搞高奶牛受胎率的研究[D].南京農業大學,2012.
[16] S.T.L Ting;B Earley;M.A Crowe,Effect of cortisol infusion patterns and castration on metabolic and immunological indices of stress response in cattle[J].Domestic Animal Endocrinology,2004,26 (4):329-349.
[17] Norman,H. D.,et al. Reproductive status of Holstein and Jersey cows in the United States[J]. J Dairy Sci,2009,92(7):3517-3528.
[18] Fulkerson,W. J.,and A. J. Dickens. The effect of season on reproduction in dairy cattle[J]. Aust Vet J,1985,62(11):365-367.
[19] 楊章平,王杏龍,貝水榮,等.黑白花奶牛產犢間隔及影響因素的分析[J].畜牧與獸醫1998,30(2):65-66.
[20] 扈正甲,虎秉賢,張志強,等.產犢季節、胎次和產奶量對奶牛胎間距的影響[J].寧夏農林科技,2003,(3):36.
[21] 陳亮,劉坤.奶牛慢性子宮炎治療試驗報告[J].中國奶牛,2012,(5):62-64.
[22] 楊安龍,吳華俊,王亨等.產后20天應用氯前列烯醇對分娩期和產后期異常奶牛繁殖指標的影響[J].中國奶牛,2013,(15):30-33.
[23] Salasel,B.,and A. Mokhtari. Effect of early postpartum PGF2alpha treatment on reproductive performance in dairy cows with calving and puerperal traits[J]. Theriogenology,2011,76(9):1723-1729.
江蘇省高等職業院校國內高級訪問學者計劃資助項目(FX037)。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新獸藥研究創新團隊”項目。
徐孝宙(1977-),男,副教授,從事獸醫臨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