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希山
(紅星農場畜牧科,黑龍江北安 164022)
肉用種雞體重的控制措施
楊希山
(紅星農場畜牧科,黑龍江北安 164022)
從飼養效果來看,肉種雞的體重控制是整個生產期中的關鍵。因此在肉種雞的各個飼養階段都要控制好體重,其中喂料量的調整很重要。
肉種雞;飼養;體重控制
好的肉用種雞是在適當時期經過減緩生長速度而得到的。每個雞種都有一個標準的生長曲線,而且同一雞種隨著選育世代的遺傳進展,其生長曲線也在變化,但最終目的都是要使種母雞在開產時具有堅實的骨骼、發達的肌肉、沉積很少的脂肪和充分發育的生殖系統。達到這個目的的最好辦法是按生長曲線的要求控制體重。換句話說,就是控制生長速度,實質是在限制采食量的基礎上調整喂料量。控制生長速度的唯一辦法是在生長期有規律地取樣和個體稱重,并且將實際的平均體重與推薦的目標體重逐周齡相比較。這種對比是決定飼喂量的唯一的依據。為此,各育種單位都制定了各自雞種在正常條件下各周齡的推薦料量和標準體重。
飼料量的調整和體重控制的依據是稱重。稱重時間通常從4周齡起至產蛋高峰前,1次/周。隔日限喂的,在停喂日稱重;每日限喂的,在下午稱重。稱重的數量,通常隨機取樣,檢查雞群雞數的5%。可用圍欄在每圈雞的中央隨機圈雞。被圈中的雞,均須逐只稱重并記錄。逐只稱重的目的是在求得全群雞的平均體重后,計算在此平均體重±10%的范圍內配雞數。同一雞群的體重分級,應采用同一標準,否則,得到的整齊度數據相差較大。例如,以每5g為一個等級的整齊度為68%時,當按10g為一個等級計算時,其整齊度為70%,20g時為73%,45g時已上升到78%。所以,稱重用的衡器最小感量要在20g以下。肉用種雞育成后期,有75%以上的雞處在此范圍之內的,就可以認為該雞群整齊度是好的。
各周的實際喂料量是根據當周的稱重結果與該周齡雞的標準體重對比。當體重超過當周標準時,下周喂量只能繼續維持上周的喂料量,而不能增加飼料量,或只減少下周所要增加的部分飼料量。例如,原來雞隔日飼喂100g飼料,現在體重超過標準10%,則下周仍保持100g的喂料量;如果雞超過標準體重4~5%,那么下周僅增加2g飼料量,直至雞群體重控制到標準體重范圍之內為止。千萬不可用減少喂料量來減輕體重。肉種雞育成期的1~6周一般自由采食,其中前1~2周一般人工加料[1]。對育成后期體重稍大的種雞,切勿為了迎合標準體重而過多地限制增重,否則形成的“大瘦雞”會使性成熟受阻。所以,正確的生長模式要比正確的開產體重更重要。
如果體重低于當周標準,在確定下周喂料量時,要在原有喂料量的標準基礎上適當增加飼料量,以加快生長,使雞群的平均體重漸漸上升到標準要求。通常情況下,平均體重比標準體重低1%時,喂料量在原有標準量的基礎上增加1%。由于飼料的增加不會在體重上有即刻的反應,但其延續效應是會反映出來的,因此1次不可增加太多,可按每100只雞增加0.5kg的比率在1周內分2~3次進行調整。否則就有可能育成“小壯雞”。
理論和實踐都證明,當肉種雞的個體重明顯低于平均體重者,因為產蛋高峰前營養儲備不足,因此到達高峰的時間將延遲,這將影響群體產蛋高峰的形成,并在高峰后產蛋率還速下降,蛋重偏小,且合格率低,開產日齡比接近標準體重的雞要推遲1~4周,飼料轉化率低,易感染疾病,死亡率高。所以,為提高群體整齊度,必須減少群體中較輕體重的個體數,這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封閉式育雛:采用封閉式育雛,需精心管理,減少雞群應激,使雞群少發病甚至不發病。因為雞群一旦感病,輕則引起種雞個體大小不一,嚴重者將導致群體性死亡。因此,實施科學的免疫程序,嚴格執行衛生防疫制度,是提高雞群整齊度的保證。
(2)保證良好的飼養環境:飼養環境要符合限飼要求,如光照強度和時間、溫度及通風等,尤其是飼養密度、飲水器和飼槽長度都應滿足雞能同時采食或飲水的需要。否則,強者霸道多吃,體重則越大,弱者越少吃,體重則越小,難以達到群體發育一致的要求。控制好采食密度,每只雞的采食位置小于10cm時,雞就難以同時進行采食,所以每只雞的采食位置不少于15cm[2]。
(3)等量均勻飼喂:按限飼程序要求提供的飼料量,要在最短的時間內,給所有的雞提供等量、分布均勻的飼料。試驗資料表明,最多應在15分鐘內喂完飼料,這對雞群整齊度和生長性能的影響不顯著,在實際生產中也是可行的。
(4)分類飼養:盡可能在雞群的生長早期著手均勻度的管理,在第一周齡開始分群,以最大限度地發揮雛雞的生長潛能。通過眼觀挑選較小雞只,分群飼養,額外增加飼料,并可讓其自由采食幾天。給雞只足夠時間(大約3周)來追趕標準體重曲線,不同體重組群的日耗料量有所不同,但差別不能多于體重中等群體的10%。
[1] 顧敏清.肉種雞飼喂理論與實際應用[J].家禽科學,2008,(8):15.
[2] 王風華.肉種雞飼喂特點[J].中國畜禽種業,2012,(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