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美玲
(山東省樂陵市畜牧獸醫局,山東樂陵 253000)
規模化養豬場蛔蟲病流行特點和防治
鄧美玲
(山東省樂陵市畜牧獸醫局,山東樂陵 253000)
豬蛔蟲病是由豬蛔蟲寄生于豬小腸引起的一種線蟲病,呈世界性流行,規模化養豬場流行更為嚴重,患病的仔豬生長緩慢,發育停滯,嚴重者甚至造成死亡,是造成養豬業損失最大的寄生蟲病之一。
(1)規模化豬場蛔蟲病流行廣泛,感染率高:豬蛔蟲病在我國流行很廣,感染非常普遍,一般在飼料管理較差的豬場,均有本病的發生;并且,集約化養豬場和散養豬均廣泛發生。我國豬群的感染率為17~80%,平均感染強度為20~30條。感染本病的仔豬生長發育不良,增重率可下降30%。嚴重患病的仔豬生長發育停滯,形成“僵豬”,甚至造成死亡。
(2)感染來源:隱性感染的帶蟲成年豬是仔豬感染的主要感染來源,因此,規?;B豬場在預防豬蛔蟲病時,需注意對仔豬及早斷奶、及時分群,以防止成年豬感染仔豬。另外仔豬體內的蛔蟲達到性成熟后也能排出蟲卵而作為傳染源。
(3)感染途徑:蛔蟲生活史簡單,發育過程中不需要中間宿主,感染性蟲卵感染仔豬就可造成引起感染。感染途徑主要通過消化道感染,由于仔豬采食了被感染性蟲卵污染的飲水和飼料,母豬的乳房容易污染蟲卵,易使仔豬在吸乳時受到感染。豬蛔蟲卵還具有黏性,容易借助糞甲蟲、鞋靴等傳播。
(4)年齡特點:成年豬、幼齡豬均可感染,以2~6月齡的仔豬最易大量感染豬蛔蟲引起發病,常嚴重影響仔豬的生長發育,甚至發生死亡,成年豬多數呈現隱性帶蟲現象。
(5)季節性:本病一年四季均可感染,但規?;i場常以幼齡豬較多的季節發病較多。
(6)蟲卵在規模化畜牧場分布很廣,抵抗力強大,生存時間較長:寄生在豬小腸中的雌蟲產卵,每條雌蟲每天平均可產卵20萬~25萬個,產卵旺盛時期每天可排100萬~200萬個,每條雌蟲一生可產卵3000萬個,隨糞便排出體外,嚴重污染外界環境。受精卵的卵殼厚,由4層組成,最外一層為凹凸不平的蛋白膜,向內依次為卵黃膜、幾丁質膜和脂膜,內含一個圓形卵細胞,保持內部濕度和阻止紫外線的照射。豬蛔蟲卵對外界環境抵抗力強大,耐低溫,在-20~-27℃可生存3周,在疏松濕潤土壤內可生存1年以上,干燥及陽光直射下可很快死亡。一般消毒藥對蟲卵沒有殺滅作用。
(7)蚯蚓和蠅類在規模化豬場的流行中有重要作用:蚯蚓是貯藏宿主,感染性蟲卵被蚯蚓吞食后,幼蟲從蟲卵內逸出,能長期保存生命力和侵襲力,并可隨蚯蚓的遷徙而逃避外界條件的不良作用。另外蠅類可作為感染性蟲卵的機械性傳播者來傳播豬蛔蟲病。
(8)豬蛔蟲生活史簡單:蟲卵隨糞便排出,在適宜的外界環境下,經11~12d發育成含有感染性幼蟲的卵即為感染性蟲卵,這種蟲卵隨同飼料或飲水被豬吞食后,在小腸中孵出幼蟲,并進入腸壁的血管,隨血流被帶到肝臟,再繼續沿腔靜脈、右心室和肺動脈而移行至肺臟。幼蟲由肺毛細血管進入肺泡,在這里度過一定的發育階段,此后再沿支氣管、氣管上行,后隨黏液進入會厭,經食道而至小腸發育為成蟲。發育史簡單、繁殖力強大、蟲卵抵抗力強是造成豬蛔蟲病廣泛流行的重要原因。由于病豬死亡率低,畜主往往忽視驅蟲,這也是造成本病廣泛流行的原因之一。
(9)誘發因素:豬蛔蟲病的流行與飼養管理和環境衛生條件密切相關,飼養管理不良,衛生條件惡劣,豬只過于擁擠、營養缺乏、特別是飼料中維生素和礦物質,仔豬更容易大批量感染,感染后癥狀也較嚴重。
(10)體內發育期與防治的關系:從仔豬感染感染性蟲卵時起到再次回到小腸發育為成蟲,共需2~2.5個月,在豬體內寄生7~10個月后,即隨糞便排出。因此,規?;i場在進行仔豬蛔蟲病的防治時,可采用成蟲期前驅蟲的方式,以防止在仔豬體內形成成蟲,而造成蟲卵大量污染整個養豬場。
(1)加強飼養管理,對豬舍周圍和運動場,應于每年春末或秋初深翻一次,或鏟除一層表土,換上新土,并用生石灰消毒。
(2)定期驅蟲。在規?;i場,成年豬全群春秋二季驅蟲,每年二次;仔豬斷奶前首次驅蟲,之后每隔1.5月驅蟲一次,斷奶后到6月齡的仔豬,應驅蟲2~3次,仔豬轉入新圈時驅蟲1次;新引進的豬需驅蟲后再和其他豬并群;產房在母豬進入前應徹底清洗和消毒,懷孕母豬在產仔前驅蟲一次,母豬轉入產房前要用肥皂清洗全身,母豬哺乳期間注意軀體衛生。規模化豬場驅蟲可選用利肥素(含2%的越霉素A)飼料加入500g/t飼喂仔豬,有良好的驅蟲作用。也可選用左咪唑8~10mg/kg、丙硫苯咪唑10~20mg/ kg、甲苯咪唑l0~20mg/kg,混在飼料中喂服。伊維菌素、阿維菌素0.3mg/kg,皮下注射或口服。
(3)保持豬舍、飼料和飲水以及各種用具的清潔衛生,嚴防受到糞便的污染。
(4)豬舍及運動場及時清除糞便,豬糞和墊草應在固定地點堆集發酵,利用發酵的溫度殺滅蟲卵。
(5)引進種豬,先隔離一段時間。進行檢驗,如果發現有寄生蟲寄生,進行驅蟲,確認無寄生蟲寄生時,方可并群飼養。
(6)保護仔豬,對仔豬早補料、早斷奶、及時進行成幼分群,并注意給予充足營養,及時注意避免應激因素的影響。
(7)發現仔豬蛔蟲病例,及時進行治療,并注意做好糞便、環境除蟲等工作。
花60g。如有腹痛的,可在上主中加上當歸20g、炮姜20g、赤芍20g、灸草20g、萊菔子20g。為了防止胎衣腐敗,可以在子宮注入青霉素160萬~320萬單位。也可以用金霉素1~2g,置于粘膜與絨毛膜之間,隔日一次,共用2~3次。露出胎衣吊物法:這是農村最常用的方法,在胎衣的露出部分,拴上一砂袋或木塊,加重其墜壓量,但不可過重,以免撕破胎衣或墜掉子宮。羊、豬的胎衣不下,可用前述中藥方減半量灌服,效果良好。大羊,大豬如手能通過陰道時亦可采用和牛相同的剝離胎衣辦法,進行剝離。如果病畜出現全身癥狀時,可選用下列方劑進行治療,以防敗血癥的發生而引起死亡。當歸30g、川芎25g、茵陳30g、木通30g、生地30g、地龍30g、銀花30g、菊花30g、白芷25g、細辛20g、車前子25g,甘草15g。共為末,開水沖調,候溫內服,第天一劑,連服兩劑。在分娩后24h之前用催產素豬、羊5~10IU,豬肉可皮下注射0.2~0.4mg麥角新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