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婷婷 仝警安
陜西中醫藥大學(咸陽 712046)
淺談活血化瘀法治療眼底出血的體會
郝婷婷仝警安
陜西中醫藥大學(咸陽 712046)
目的:探索活血化瘀法在眼底出血治療過程中重要性,以拓寬眼底出血的治療思路。方法:從中醫角度去認識其病因病機,掌握其發生、發展規律,運用中醫的理論從活血化瘀角度對眼底出血進行系統辨證論治。結論:活血化瘀法治療眼底出血,體現中醫診療特色,發揮了辨證論治的優勢。
眼底出血是眼科病常見并發癥之一,并以患眼外觀良好,起病迅速,視力驟降,遷延難愈,反復發作為特點[1]。因其發病率、致盲率、復發率高,已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目前,西醫對于本病多采用抗凝、纖溶、激光治療,療效欠穩定且花費較大。中醫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療眼底出血有獨特優勢,并可有效防止病情反復發作。
1眼底出血的病因病機眼底出血歸屬中醫“血證”范疇,是各種眼科疾病引起眼絡瘀阻,血溢脈外,從而引發眼底出血。《內經》云:“目得血而能視”,即眼絡通暢,目視正常,然眼絡微細,易于阻塞,故治療眼病出血者,以通為主。現代中醫學眼科界認為,眼底出血的主要病機在于氣滯血瘀,氣機不暢,血液運行無力緩慢而成瘀滯,溢于脈外而成血瘀,而氣血的正常循行賴于臟腑功能活動的正常。因此其根本病機在于,一方面在于五臟六腑功能失常,氣血運行障礙,“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病則血病,另一方面在于,氣血之病亦可影響臟腑功能,互為因果,加重病情。又有“離經之血皆為瘀血”“出血必有瘀,有瘀必出血,瘀滯損三光,瘀化則目明”之說,眼為密閉器官,若內部出血,血出無路,吸收困難,故而成瘀,因此,瘀血是貫穿疾病過程中重要病理因素。因此在治療上,行氣活血化瘀的同時,兼顧調理臟腑功能,才能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2活血化瘀法在眼底出血治療中的應用 中醫常說“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故活血化瘀法是治療各類血瘀證的基本大法,由于眼底出血與內外科出血性疾病癥候與治療都有所不同,眼底出血即使出血停止,瘀血阻塞目絡,視力仍受影響[2-3]。因此,在眼底出血的不同時期,活血化瘀法始終都是治療方法中重要組成部分。在《血證論》中對于血瘀證的治療提出了“止血、消瘀、寧血、補虛”之法。根據眼的生理及病理特點,臨床上可采用此法治療出血性疾病。在出血早期,以止血為主,輔以消瘀,使脈中妄動之氣血平息達到止血目的,同時離經之血成瘀阻塞目絡,故佐以消瘀,及達止血目的,又能消散瘀滯;在出血的中后期以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為主,兼以補虛,調整臟腑功能,本病為本虛標實之證,本虛為臟腑功能異常,標實是臟腑功能失調后形成的一系列病理產物,如痰、瘀、濕、熱等。在治療過程中針對不同個體辨證施治,既要消除病理產物,又要兼顧平衡臟腑功能,恢復機體生理平衡,達到陰陽平衡狀態。常用的治療方法有清肝瀉火、活血化瘀;滋補肝腎、活血化瘀;益氣健脾、活血化瘀;健脾清肺,活血化瘀;補脾益腎、活血化瘀;清熱化痰、祛濕化瘀等,以臟腑辨證為綱,表里、寒熱、虛實、陰陽為目,協調臟腑組織功能,達到“止血、補虛、消瘀”的目的,可選方龍膽瀉肝湯加減、丹梔逍遙散加減、三仁湯加減、歸脾湯加減、真武湯加減、二陳湯加減等,加入桃仁、紅花、地龍、丹參、香附、郁金、枳殼、赤芍、川芎、丹皮等活血化瘀,后期可加入軟堅散結之品,如水蛭、土鱉蟲、三棱、莪術、雞內金、半夏、海藻、昆布、貝母等舒暢氣機、通利脈道,使眼絡通暢,恢復視覺功能,當涉及到臟腑功能失調同時產生的痰、濕等病理產物,日久痰濕互結而加重病情,選藥時根據病性寒熱,給予健脾益腎,清肺化痰,泄熱祛濕之藥,如:桂枝、茯苓、澤瀉、陳皮、白術、薏苡仁、砂仁、半夏等。
3案例分析陳某,男,64歲。2014年8月30日就診,主訴“左眼視物模糊半個月”。專科檢查:右眼視力1.2,左眼視力0.4,屈光間質清,眼前節(-)。網膜靜脈迂曲擴張,成彌散放射狀出血。黃斑出血少量,中心凹反光消失,伴有舌紅,苔黃,脈弦數。西醫診斷:左眼中央靜脈阻塞。中醫診斷:絡損暴盲。證屬火邪傷絡。治以清熱涼血止血為主。方藥:水牛角30g(先煎),生地、白茅根、白術、仙鶴草、牛膝各15g,赤芍、郁金、荊芥炭各10g,丹皮12g,15劑煎服。2014年9月15日復診,查視力同前,眼底未見新鮮出血,顏色趨于暗紅,此時,治療以活血化瘀為主,方藥:桃仁、紅花、赤芍、當歸、川芎、枳殼、地龍各10g,郁金、牛膝各15g,丹參30g,15劑煎服。2014年10月1日復診:左眼視力0.6,眼底無新鮮出血,瘀血少量吸收,方藥在二診基礎之上加三棱、莪術、浙貝母各10g,全蝎5g(沖服),半夏12g,20劑煎服。2014年10月22日復診:左眼視力0.8,眼底出血吸收大部分,視網膜上數塊陳舊性出血灶,伴有食少,舌紅、少苔,脈細數,治宜滋補肝腎、軟堅散結、益睛明目,方藥:菟絲子、楮實子、焦山楂、浙貝母各10g,枸杞子20g,雞內金15g,丹參25g,半夏12g,地龍、決明子各10g(包煎),服用20劑后,查視力左眼0.8,眼底出血基本全部吸收,余證消失,隨訪半年,病未復發。
眼底出血為眼科病常見并發癥之一,病因復雜,病程綿長,有著較高的致盲率。《內經》中曾提到“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這與五臟相對應,故眼科疾病與五臟關系尤為密切,所以從臟腑辨證入手,調整臟腑功能,使臟腑達到陰陽平衡狀態,疾病自愈,而五臟失調產生痰、濕、熱等病理產物亦會加重病情,也是不容忽視的。在疾病發生過程當中,無論是臟腑失調,血失統攝,血溢脈外之瘀或者實邪搏結阻滯血行而成瘀,瘀血是貫穿疾病始終的主要因素,在血證論中也提出,治療血證的基本大法就是活血化瘀法,現代藥理研究表明,丹參、桃仁、當歸等中藥含有的丹參酮、當歸多糖以及阿魏酸等可有效的改善血液流變及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故在治療此類疾病時,以活血化瘀法為主,佐以補益、清利之法,臨床上定會收到不錯的效果[4]。
[1]蕭佐桃,鄒高祈.中醫雜病集成[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572.
[2]劉瑞斌.中醫辨證施治眼底出血臨床分析[J].光明中醫,2012,27(2): 2.
[3]孫麗平.中醫治療眼底出血疾病的擬方用藥特點[J].云南中醫雜志,2015:36(5):36.
[4]冉亞軍,陳繼紅,謝曉柳,等.活血祛瘀法對老年高血壓患者血栓前狀態的干預效果分析[J].陜西中醫,2015,36(7):807.
(收稿2015-07-29;修回2015-09-06)
眼底出血/中醫藥療法@活血化瘀法
R743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5.12.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