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媛媛
西安市中醫醫院(西安 710001)
周志杰主任“意在中和”學術思想數據解析*
任媛媛
西安市中醫醫院(西安 710001)
目的:對周志杰主任臨床“和法”醫案中的用穴趨勢、核心穴位等信息進行分析挖掘。方法:將周志杰主任診治的“和法”病歷采用Epidata.3.1數據管理軟件錄入數據庫,用Excel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結論:對周志杰主任“意在中和”學術思想進行數據解析,提升了名老中醫經驗整理研究技術手段的科學性。
在中國傳統文化里面,“和”思想具有悠久的歷史,它是中國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人們的生活以及科學的發展均有著深刻的影響,在中醫學的發展史中,中國哲學“和”思想痕跡很深,也有著較多的相關論述[1-4]。中國人歷來看重一個“和”字。“和”就是要追求整體的“和諧”與處事的“中和”,周老師認為“和”不僅是一個哲學概念而且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體現著“和”。人與自然需要和,人體生命更需要和。老師診治疾病始終強調“整體”與“中和”,他的這種中和思想貫穿于疾病生理、病理、診斷、辨證、治療等各個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本研究是對采集的188份有關應用“和法”的病歷的數據進行了分析挖掘,以期較全面的驗證性總結、分析周志杰主任“意在中和”的應用經驗。
1 和合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最佳狀態 周老師認為“和”為生命活動的最佳狀態,中醫把常人稱為“陰陽和平之人”。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指出:“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就是說不論日常生活還是治病均主張順應自然才能“內外調和,邪不能害”。人的生活中處處體現著“和”:陰陽交通以和為美;五行生克制化合乎節度;營衛氣血以和為貴;經脈氣血以通為和。人體要達到陰陽和,氣血和,臟腑和,只有和合才能有人的生生之機。老師認為人體臟、腑、五體、九竅相互配合,構成了人體功能系統的基本架構,其中腑、體、竅的功能分別受五臟的影響,而五臟功能的正常,不僅與各自臟器功能有關,還要依賴于五臟之間相互關系的和諧,故周老師指出人體生命活動只有達到了最佳狀態才能稱之為“和合”。
2 失和是人體疾病發生的根本原因 在病理上,周老師認為陰陽五行之氣的失和是疾病的根本原因。人體生理狀態下要保持陰陽調和,而一旦由于外在或內在的原因破壞了這種陰陽調和,人體就進入了一種失衡狀態,就是我們常說的病理狀態,這種狀態下人們就會產生多種不同的疾病。如《素問·生氣通天論》“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素問·調經論 》云“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僅從氣血關系上來說,氣與血密不可分,氣屬陽,血屬陰,氣能生血、行血,而血為氣之母。氣不得血,則氣無依附,氣布以血為根;血不得氣,則血不得流通,血行以氣為帥。俾使氣血充和,陰陽協調,則人康健。故無論氣病還是血病,最終都會形成氣血失和,陰陽失調,神失其常,產生各種疾病。故周老師指出:疾病發生的原因是復雜多變的,疾病的臨床表現又是復雜多樣的,但無論疾病病變機制如何錯綜復雜,從總體上講總離不開“失和”這一共同基礎。本研究顯示,188份病歷中和法所治中醫疾病共21種。其中中醫疾病頻度前10位為:不寐42次(12.5%),中風38次(11.3%),痹癥36次(10.7%),眩暈33次(9.8%),胃痛31次(9.2%)、面癱28次(8.3%)、耳鳴23次(6.8%)、呃逆15次(4.5%)、郁證14次(4.1%)、月經不調10次(3.0%)。所治的西醫疾病共32種,其中頻度前9位為: 睡眠功能障礙60次(17.8%),高血壓51次(15.1%)、頸椎病46次(13.7%),面神經麻痹28次(8.3%),腦梗塞25次(7.4%),慢性胃炎22次(6.5%),神經性耳鳴15次(4.5%),腦出血13次(3.9%),消化性潰瘍12次(3.6%),說明失和所致疾病多種多樣,和法治療涵蓋病種多,范圍廣。
本研究顯示188份病歷中和法所治的中醫證候共23種。其中中醫證候頻度前10位為:脾胃不和38次(11.3%)、氣郁36次(10.7%)、氣滯32次(9.5%)、肝脾不和32次(9.5%)、血瘀31次(9.2%)、心腎不交26次(7.7%)、脾胃虛弱21次(6.3%)、肝胃不和20次(5.9%)、心脾兩虛18次(5.4%)、痰濁18次(5.4%),可以看出積法所治證候多虛實夾雜。
3 中和既是治療手段,更是防治疾病的至高境界和目標 周老師強調“使其和”是中醫治療的根本目的及基本原則。老師這一觀點是基于 “失和”是疾病本質的認識。老師認為既然失和是人體疾病發生的根本原因,那么“治病求和”就成為了中醫治療的最高法度。就是在辨證治療的過程中通過調整人體陰陽、五行的太過、不及,以使恢復機體的“和合”狀態,應用“中和”的手段恢復機體“和合”的狀態成為了治療疾病的最終目標,即《內經》所云“因而和之,是謂圣度”。具體操作應用中,既要調整陰陽,促使陰平陽秘,恢復陰陽的相對平衡,又要強調調和臟腑氣機,使臟腑氣機運行有序,從而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和法”針對不同疾病,運用不同治法能夠對表里、上下、氣血、三焦、臟腑等多病位進行調理,又能對陰陽、虛實、寒熱等不同病性進行調和,故而“和法”是中醫學整體觀的具體實施,是對人體多靶點綜合調整的范例。本研究顯示188份病歷中和法類別共16種,其中頻度前10位為:和中53(15.8%),和氣血50(14.9%),和肝脾47(13.9%),和陰陽37(11.1%),和胃腸33(9.8%),和心腎28(8.3%),和心脾27(8.1%),和脾腎20(6.0%),和表里12(3.6%),和營衛10(2.9%)。由此顯示了周老應用和法包含調和肝、胃、脾、氣、血、陰陽等諸多方面,反映了周老對和法全面深入的認識。和法是以和為主、以緩濟急、以巧取勝的治療策略。周老認為臟腑之間、上下之間、氣血之間、陰陽之間,凡是有正氣不足,邪氣侵襲,邪正交錯,虛實雜見之證,均可運用和法平調諸疾。和法首見于《內經》,弘揚于《傷寒雜病論》,系統于《醫學心悟》。老師大量運用廣義和法治療疾病,是因為他認為:疾病的本質即為不和,運用和法正是基于了“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則。老師將中國哲學“和為貴”的思想、實踐于醫療實踐之中,他的學術思想的形成深受“和”觀念的影響,“和”已成為老師診斷疾病,治療疾病的核心準則。
當今名老中醫的學術思想、臨床經驗和技術專長代表著目前中醫學術和臨床發展的最高水平,與浩如煙海的中醫古籍文獻相比,它更鮮活生動,更具有現實的指導性。目前“和法”的臨床運用在日益拓展,“和法”理論研究卻相對滯后[5],因此本研究將數據挖掘技術與名老中醫診療經驗緊密結合,提升了名老中醫經驗整理研究方法的科學性,這一探索對名老中醫學術思想的深入挖掘和繼承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秦靜靜,陳麗云.中醫“和”思維與“和”方法探討[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1,29(1):129-131.
[2] 王 江,周永學,謝永波,等.廣義和法析議[J].河北中醫,2013,35(2):211-212.
[3] 姚魁武,薛燕星,熊興江,等. 中醫學“和合”思想淵源探析[J]. 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6(2): 93-95.
[4] 田永衍,王慶其,凌 鵬,等. 張仲景之后醫家對“和”法的發展[J]. 中醫雜志,2013,54(19):1632-1630.
[5] 李笑宇,王志紅.中醫“和法”的研究進展[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1,29(11): 2497-2500.
(收稿2015-07-29;修回2015-09-02)
* 陜西省中醫藥管理局基金資助項目(LC95)
和法 中醫師 @周志杰
R229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5.1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