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的對外貿易成為了我國不斷推進改革開放的重要環節,并成為了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然而,在當前形勢下,仍然需要我們加以注意的是,我國的對外貿易在高速發展中依然存在著一些突出的問題,抑制影響著對外貿易的質量?;诖?,文章從我國對外貿易的戰略目標入手,分析了當前我國對外貿易的現狀,并對其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了總結和溫習,最后對我國提高對外貿易發展水平和水量的戰略措施進行了思考。
關鍵詞:戰略;手段;對外貿易;經濟
在我國,對外開放是一項重要的戰略性國策,對于我國經濟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來,對外貿易一直是我國經濟實現持續高速發展的重要源泉動力。特別是在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我國的對外貿易更是以驚人的速度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突破式的發展。然而,在肯定這些年來我國對外貿易所取得的成績的同時,也需要清晰地認識到,我國的對外貿易發展的戰略仍然存在著一些突出的問題,特別是在貿易地區結構、對外貿易平衡、對外貿易秩序等方面存在著一些較為突出的現實問題,已經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健康發展造成了阻礙,因此,必須對這些問題加以重視,認真思考予以解決,以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的科學可持續發展。
一、我國的對外貿易戰略目標
1.對貿易利益的分配進行合理控制
從根本上來說,利益分配的控制在很大程度上與貿易產品的附加值情況有著直接的聯系。如果開展貿易的兩國,在市場需求和產品偏好等方面相差不大,那么擁有較高產品附加值的那個國家就會獲得更為有利的對外貿易條件,從而獲得更大的貿易利益。所謂的產品附加值,它指的是產品的增加值。一個產品在投入生產和產出成品的過程中,如果將消耗結構作近似的忽略,那么產品將最終以勞動的形式而存在。意思也就是說,由于各個國家發展水平不一,因此產品所體現的勞動形式也不一樣,如果對外貿易不存在的化,那么產品的附加值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而如果有了各國的對外貿易,那么一國的產出就會轉化為完全增加值而轉入他過,所以說,開展對外貿易的重要目標之一,即是要認清完全增加值對于我國貿易競爭力本質上的影響,并通過對外貿易來對分配進行合理控制。
2.對各個生產要素的配置進行科學控制
當前,國際分工已經高度細化,通過國際分工,可以使貿易強國擁有更加多的生產要素,在生產要素配置上占據有力位置,進而不斷提高產出額,并在與其他國家進行國際交換過程中,提高本國資源的利用效率。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發展,我國的跨國公司數量不斷地增多,市場競爭也日趨激烈。而在當前的國際市場競爭中,競爭的表現形式大多為不完全競爭的結構,這種競爭對于一個公司的啟動資金的有著較高的要求,貿易強國往往憑借著其雄厚的資金實力,從而貿易水平往往更加容易達到較高水平,進而使其國內的公司在國際分工中占據有利的地位。對于那些有著出口數量龐大的貿易大國來說,如果沒有在國際分工中占到有利地位的化,那么只會使自己逐漸失去有利貿易條件,最終處于整個貿易鏈條的底層。世界上各個國家所占有的自然資源都是有限的,而自然資源是初級產品生產最為直接的原料,工業制成品則其次。所以相對來說,那些以技術貿易和服務貿易為主的國家所占用的自然資源要相比從事初級產品貿易的國家要少得多,這些國家的貿易結構也相對健康,因此,其市場競爭力也更強。
二、我國對外貿易的現狀
1.粗放型的出口增長方式,給資源環境帶來較大壓力
我國雖然在自然資源方面擁有很多的儲備,但是由于我國人口數量龐大,因而人均資源占有量與世界平均水平比相差甚遠,特別是在石油等方面的資源,由于資源稀缺已經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制約和阻礙。雖然出口貿易并不是造成我國資源和能源緊張最為根本的原因,但是出口貿易的內容和結構卻對我國的環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壞。特別是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更是成為了我國資源稀缺,環境質量差,經濟增速放緩等現狀的罪魁禍首之一。
2.對外貿易中的貿易摩擦不斷增多
當前,在各國的市場上,許多產品都印著“中國制造”,中國已經名副其實的成為了“世界工廠”。這是一件褒貶不一、有利有弊的事情。所謂的利在于促進了中國的就業率提高,帶動了經濟增長,所謂的弊就在于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貿易摩擦。同時,近些年來,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順差呈現出來逐年增大的趨勢,著就使得我國對外貿易摩擦的范圍不斷擴大,廣泛地影響到了金融、匯率以及投資等各個領域之中。在這個過程中,我國政府和金融系統面臨的挑戰也越來越大,特別是人民幣升值問題更是成為我國對外貿易活動種重要的問題,影響著我國和各個貿易國之間的貿易來往。有數據預測,我國的貿易順差在未來將會越來越大,由此將會帶來更加廣泛和深入的貿易摩擦,如果我國政府和金融部門不能及時妥善處理這一問題,勢必會對我國與其他貿易國之間的關系造成影響,最終影響我國經濟的增長和對外貿易的發展。
3.出口的高速增長并沒有促進我國國際競爭力提升
若以自由貿易最基本的假設為前提來分析的話,在國際貿易開展的過程中,各個貿易主體在最優化的國際分工的前提之下,彼此間的利益都會實現最大化,在這樣的情況下,各個貿易主體能夠形成一個整體,進而實現國際貿易的良性發展。反之,如果各個貿易主體未能進行最優化國際分工,那么各個貿易主體之間的國際貿易活動將會按照比較優勢的原理來開展各項貿易活動,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逐漸成為了資源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的貿易方,對于貿易過程種的核心層面的技術接觸較少,處于貿易鏈的底端;而對于發達國家而言,往往掌握著較多的先進技術,成為了技術密集型的貿易方。由此這樣下去,發展中國家承擔著國際貿易的末端環節或基礎環節,所出口的產品或服務大多含有較少的附加產值,所帶來的也是較低水平的利潤;而發達國家則能夠憑借高科技產品的出口,卻能獲得較高水平的利潤。在這種請款下,即使發展中國家取得了較高的出口增速,實際上卻依舊沒有切實改變貿易結構,也并不能使發展中國家的國際競爭力得到有效提升。
三、我國當前對外貿易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1.對外貿易地區結構存在一定缺陷
目前,從我國的對外貿易對象國來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國家為亞洲、歐洲和美洲地區的國家,同時也與東南亞各國、日本、韓國和美國形成了重要的伙伴關系。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近些年我國的對外貿易結構也發生了一些轉變,與拉丁美洲地區的國家、以及大洋洲和非洲之間的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貿易額呈現除了較快的增長趨勢,在我國的對外貿易份額中的比例也增長許多。但需要我們注意的是,在我國對外貿易結構發展轉變的過程中,我國的對外貿易卻存在著一定的地區缺陷性和不平衡性。例如,我國在對歐美發達國家的對外貿易中,主要出口的大多屬于廉價的組裝類、低附加值類的產品或服務,同時將較多的外匯用于向發達國家出口鋼鐵、糧食等消費產品。而對于發展中國家出口的則相對集中于技術性產品和服務。這種不平衡性的對外貿易,不僅對于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造成了阻礙,也很難促進我國整個經濟的收支平衡。
2.對外貿易持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無政府現象
在我國的外貿出口活動中,時常出現我國企業間自相惡性競爭的情況,不僅導致了各個企業自身的嚴重損失,也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健康發展造成阻礙。通過分析我國對外貿易的現狀,可以發現,我國外貿的主體存在不集中的問題,對于各個貿易主體的各項活動并沒有嚴格的限定,加之管理部門的執法力度不足,由此導致了各個貿易主體的企業在對外貿易中出現惡性競爭,甚至為了獲得外貿訂單而故意壓低價格,這不僅造成了企業利潤的損失,也給其他企業的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這種無政府現象的存在還使得我國國內商品的價格變化浮動加大,導致了通貨膨脹的加劇,給我國經濟的正常運行帶來諸多不確定因素。
3.對外貿易不平衡,外貿出口競爭力較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對外貿易實現了高速增長和發展,特別是近些年以來,我國許多的企業走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各個國家,但是,盡管我國的出口貿易額呈現出了不斷增長的態勢,但我國對外貿易所面臨的不確定影響因素和挑戰也也越來越多。主要的問題在于我國貿易出口的市場競爭力不高,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他國關稅和政策方面影響,使得我國的外貿順差仍然存在較大波動情況。所以,我國政府和金融部門首先應當穩定外貿順差,努力使我國的對外貿易實現平衡發展。
四、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戰略措施
1.大力促進制度創新
對于一個組織來講,制度是組織成員共同的行為規范和標準,它是來組織領導者規范組織成員各項行為的標準化條例。對于企業來講,科學的制度能夠為企業內部帶來良性競爭,進而刺激各個企業成員充分激發出自己的潛能,在與同伴的競爭中不斷精益求精,實現進步。對于企業內部各項管理來說,完善的企業制度能夠促進企業發展規模的擴大,并有利于企業增加營收。這一點,從日、韓等國家之中就可以看到,這些國家都十分注重制度創新,并給與制度創新較多的關注和支持,比如通過政府來扶持和幫助那些中小企,使他們度過初期的融資難、用人難等問題,進而實現健康地成長和壯大。因此,我國也應當認識到制度創新的重要性,在戰略性的產業中大力促進制度創新,要分批派送技術人員和專家到各個企業中進行講解和指導,指導企業對各項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進行完善和創新,最終發揮制度的積極作用,不斷幫助我國的企業在對外貿易提升地位,實現發展。
2.政府主導,引導企業轉型
在當前的國際市場中,許多具有壟斷性質的大型跨國集團往往擁有者較強的競爭能力,而在這些集團企業中,往往具有集約化生產的特點和具有跨國經營的規模,而這兩因素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貿易利益的流向和格局。由此說,跨國公司和較大規模的集團企業在世界貿易和投資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縱觀我國對外貿易現狀,從事貿易活動的主體大多數是中小型企業,由于技術和資金的限制,加之訂單承受能力較低,因此大多只能生產較為單一的產品,產品不僅缺乏鮮明的特色,而且也難以帶來較多的附加值。因此,這些企業的發展潛力極為有限,生命周期也較短。所以,為了讓我國的對外貿易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要對企業進行轉型改革,使其實現實業化、大型化的轉變。為此,政府應當發揮主導作用,組織和領導各類企業進行重組和兼并,使他們成為以貿易為主業,兼具金融、科技等綜合業務于一體的大型服務集團,進而提高他們的對外貿易水平。
3.不斷實現國際市場的多元化發展
首先,我國要實現對外貿易的健康發展,首要任務是擴大國內市場的需求,通過不斷拉動內訓,來轉變我國經濟增長的結構基礎。如今,我國的經濟水平取得了較大提升,人們的消費能力也有所提高,人們對于商品的購買力也越來越大,國內市場潛力巨大,因此,各個企業應當轉變發展思路,擯棄盲目拓展國外市場的理念,大力開發國內市場,只有在國內市場站穩了腳跟,研發出更為先進的技術和產品,進而才能在振興國民經濟的基礎上,在國際市場有所作為、有所突破。
其次,應當實行多元化的發展戰略。為此,應當積極地扭轉外貿格局,努力向歐美發達國家出口技術型產品和服務,提高貿易水平。對于發展中國家,也要努力開拓出新的市場,不斷拓寬貿易的范圍和領域,與發展中國家建立長久的貿易合作伙伴關系,進而轉變和提升我國對外貿易的世界格局。
4.樹立環保意識,打造可循環經濟體
首先,樹立長遠發展意識。各級政府和各類企業不能將眼光僅僅局限于內部的經營利潤上,而是應當放眼于長遠和未來,以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維,大力發展環保型經濟,努力促進經濟效益與環境、資源的協調統一,實現和諧發展。
其次,借鑒國際先進經驗。我國應該充分了解各個國家地區的環境法規,并加以學習和宣傳,避免我國對外貿易所出口的產品在技術、安全、衛生、環保各方面會有不合乎法規的現象產生,規避貿易爭端的產生。
最后,努力開發環保產業市場。我國將大量人力物力投放于無氟節能冰箱、綠色涂料、綠色炊具、綠色食品等綠色產品產業上,以迎合國際市場的發展趨勢,努力占領綠色市場來發展對外貿易。
5.積極拉動產業內貿易增長
作為當今世界經濟體重要組成的發展中國家,我們在加強新型產業發展的同時,還應將更多的精力放在高新技術產品的研發和生產上,通過降低生產成本,來為國內的消費者帶來更多的實惠,進而不斷擴大產業內貿易增長。與此同時,國內高新技術企業要通過自身的發展來帶動周邊產業的發展,將高新技術融入到大眾消費品中,進而逐步實現各個產業的復興和發展。此外,經濟的發展和貿易的增長離不開政府的引導和政策的支持,因此,我國的各級政府也應當樹立全局發展的長遠遠光,制定相應的經濟發展戰略,并為企業開展對外貿易制定扶持政策,幫助那些資源依賴少,科技含量高,產品附加值高的企業更好地參與到國際競爭中,不斷擴大規模,實現可持續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呂健.中國對外貿易增長分化:基于經濟結構和人口紅利的解釋[J].國際貿易問題,2014(01).
[2]梁碧波.貿易壁壘的消減和垂直專業化程度的提高對貿易增長的促進效應:來自中國的證據[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1).
[3]張志權,郭陽.擴大內需與我國對外貿易增長方式轉變[J].景德鎮高專學報,2014(04).
[4]李丹.中國對外貿易失衡問題研究[D].河北大學,2014.
[5]李承瀚.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以亞洲新興市場國家(地區)為例[J].海南大學,2013.
作者簡介:劉思瑩(1992- ),女,渤海大學經法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