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君
一、生產性服務業概述
生產性服務業,也稱生產者服務業,顧名思義屬于服務業即第三產業的一種,是與生活性服務業相對應的概念,是從制造業內部而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依附于制造業而存在,貫穿于企業生產的全過程,不直接向消費者提供服務,有利于保持工業生產過程的連續性、促進產業升級和提高工業生產效率,是二三產業加速融合的關鍵環節。包括金融、會計、保險、法律、研究開發、管理咨詢、工程設計、房地產、廣告、倉儲、運輸、人事、通信、行政等。生產性服務業能夠有效帶動經濟發展,其快速增長能夠加速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經濟穩定增長,有利于激發內需潛力、提高社會就業水平、改善人民生活,引領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提升。
二、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現狀
在我國經濟發展早期并沒有明確的生產性服務業行業分類,生產性服務的功能主要存在于企業自身的“內化”服務,絕大多數的制造業生產企業都是通過企業內部組織的科層結構形式自行設置相關的生產性服務部門,其相應的生產性服務活動都是在企業內部的科層指令下有計劃的開展;而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之后,中國的制造業部門開始學習和借鑒發達國家有關產業分工和市場化外包生產服務的做法,使得中國真正意義上具有了從事生產性服務的具體產業,市場環境的日益完善也使得原本“內化”的生產性服務逐步“外化”為專業化的生產性服務業。
盡管中國的第三產業經過了30年的快速增長,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就生產性服務業來說國內總體的發展水平還是偏低的,產值規模小,在帶動就業方面能力不足。2011年我國生產性服務業固定投資額占全國總投資11.5%,就業人數占全國就業人數28.95%,生產性服務業在推動我國產業結構調整中發揮了積極作用。然而,我國目前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中還存在一些問題:發達國家生產性服務業在拉動經濟增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的產業貢獻率,卻由2005年的43.3%下降到了2010年的38.5%。我國生產性服務業供給量不足,高素質專業人才比例偏低,結構性失業問題日益加劇。此外,我國生產性服務業還存在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2011年,京滬穗深四城市生產性服務業占地區增加值比重均超過50%,但15個主要城市中比重最低的大連僅為32.7%。
三、對策建議
1.推動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產業聯動,以避免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此消彼長的發展態勢。圍繞科學技術、工業發展規劃制定相應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戰規劃,明確生產性服務業在不同時期的重點發展對象,以重點發展的生產性服務業帶動整個服務業加快發展及制造業轉型升級;政府應通過政治經濟方面的激勵手段來降低市場交易成本,加速企業的專業化分工,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形成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互動發展的良性局面。
2.促進生產性服務業協會建設。行業協會在政府與市場中間起到銜接作用,可以協助政府做好行業規劃、制定政策、規范市場競爭秩序,還可開展研究和專業培訓、指導行業發展、舉辦交流活動、提供信息咨詢,為行業發展輸送人才。例如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都有物流協會、信息服務產業協會等,這些行業組織都有明確的目標和職責,為政府和企業的溝通搭建橋梁,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
3.完善政府激勵政策,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生產性服務業資金扶持,對社會影響力大、對帶動就業有明顯作用的行業進行重點扶持和優惠政策。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各發達國家均有值得借鑒的經驗,例如,美國政府在促進信息服務業發展方面,提出國家信息基礎設施行動計劃,倡議建設全球信息基礎設施,旨在建立完備的衛星通訊信息網絡和連通全球的電信光纜。德國政府在促進物流業發展中,提出宜水則水、宜路則路、多式聯運的運輸戰略,即長距離運輸以鐵路和水路為主,兩頭銜接和集疏以公路為主,增加貨運中心數量,同時將先進的通信技術運用在物流業,輔助貨運代理和運輸商之間的合作。
4.健全人才機制。生產性服務業的大多數行業都是知識密集型行業,對相關人才需求量較大,對從業人員素質要求較高,尤其是金融保險業、信息綜合服務業等現代生產性服務行業。因此應努力創新服務業的人才培養機制,培養在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均有突出表現的綜合性專業人才,加快緊缺人才培養步伐,構建多元、開放的教育體系,為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提供更多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田家林,黃濤珍.生產性服務業與其他產業的互動關系[J].中國科技論壇,2010(08).
[2]楊玲.美國生產者服務業的變遷及啟示[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9(09).
[3]胡曉鵬,李慶科.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共生關系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02).
[4]邱靈,申玉銘,任旺兵.北京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關聯及空間分布[J].地理學報,2008(12).
[5]胡曉鵬.產業共生:理論界定及其內在機理[J].中國工業經濟,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