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丹

摘 要:本文以2003年-2010年非金融類A股上市公司的高管工作簡歷為樣本,檢驗了企業高管的銀行工作背景對企業風險承擔行為的影響。
關鍵詞:企業高管;銀行工作背景;風險承擔
一、引言
企業的風險承擔是企業重要的投資決策行為(Wright et al., 1996),企業的風險承擔行為有利于推動自身乃至整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包括促進R&D投資,提高創新績效等(Hilary and Hui,2009)。
本文通過研究企業高管的銀行工作背景對企業風險承擔的影響來檢驗我國銀行的一些治理屬性是否會通過銀行從業人員的任職調動傳遞到企業的風險決策中。本文的創新和貢獻主要表現在:研究深度上重點關注企業的風險承擔和風險選擇,將研究對象提前到投資決策和項目選擇階段而非局限于對業績的探討。同時對高管的銀行工作背景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分類,除考慮時效性問題將其分為曾任和現任外,文章也對不同性質的銀行背景進行了比較驗證。在我國現有銀行體系下四大國有股份制銀行與股份制商業銀行在治理效率、資源豐富性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異,本文旨在驗證這些差異是否會通過擁有相應銀行背景的高管對企業的風險承擔產生不同的影響。研究寬度上本文將研究對象擴展到整個管理層,企業高管作為企業日常經營活動的直接參與者對企業的經營戰略等具有重大影響。
二、理論與假設
1.高管的銀行工作背景與企業風險承擔
“專家理論”認為,具有銀行工作背景的高層管理者因其豐富的金融資本市場工作經驗而在企業活動的特定領域如信貸融資擁有相當專業而獨到的意見,從而發揮財務專家的咨詢作用(Sisli-Ciamarra,2012)。這類高管的專家角色可能刺激企業的冒險行為。
“資源支持理論”認為,具有銀行工作背景的企業高管擁有良好的外部關系網絡,他們能夠幫助公司化解各種危機(Zahra & Pearce,1989)。另外,在資源支持理論下,擁有銀行工作背景的高管會增加企業的債務融資,為企業帶來更加充裕的資金,因而可能增強企業的冒險行為。Fama(1985),Berger和Udell(1995)的研究表明銀行工作者利用其對資本市場和企業內部情況的了解,可以有效緩解信息不對稱問題,降低債務融資成本;利用其“關系”資源,可以幫助企業爭取到更為寬松的債務融資條件,比如對擔保抵押物的要求降低,債務合同條款較為寬松等。
相對于曾任的銀行工作經歷,現任銀行的企業高管擁有更為有利的“關系資源”及更強烈的信譽維護動機,從而能更好地利用其擁有的有關資本市場和企業內部環境的信息優勢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并且在選擇投資項目時就會表現出更大的信心和更強的風險偏好。同時,高管還能利用其所在銀行的身份向公眾傳達其自身良好財務狀況的信號(certification role)。Ross(1977)在他的信號傳遞模型中指出,由上述因素傳遞出的信號能夠增加外部投資者的信心,為企業投資營造一個良好的外部投資環境。至此,優越的外部投資環境和融資條件可能會更加的刺激企業的冒險行為。
2.企業高管不同性質的銀行工作背景與企業風險承擔
高管受其所任職銀行的影響,在能力和素質上也會有不同水平的表現。張建華(2003)對我國銀行業包括國有商業銀行和其他商業銀行進行了全面分析,發現四大國有銀行雖然效率較低,但其在規模和實力上仍呈現絕對優勢。朱俊峰和張長海(2006)研究發現銀行業的壟斷導致了國有商業銀行不愿監督企業導致國有商業銀行對企業監督不足的問題。龐瑞芝等(2007)學者的研究也表明其他商業銀行相對于國有股份制銀行具有更高的風險控制水平。
在國有股份制銀行任過職或任職的高管其在專業指導能力和關系資源優勢上可能會有更強的效應,從而促進企業的風險承擔行為;而在其他商業銀行任職的高管可能會采取更為保守的行事方式來彌補上述劣勢,企業的風險選擇行為也會較為消極。
三、數據與研究設計
1.數據收集與分類
本研究數據來源于國泰安研究服務中心數據庫和Wind金融終端數據庫,選樣窗口包括2009年以前首次公開發行的A股上市企業,樣本區間為2003年至2010年。在樣本選擇過程中遵循以下原則:第一,選擇2003年以后的數據以保證所有變量數據的一致性;第二,只選取所有A股企業以避免不同資本市場造成的差異;第三,排除銀行等金融類企業。
高管有銀行工作背景是指樣本區間內包括總經理、總裁、董事長、副董事長、一般董事和獨立董事在內的企業高層管理者至少有一人在我國商業銀行或外資銀行任職過,沒有任職時間或職位等級的限制。關于現任和曾任的界定:如果公司高管(至少有一人)在企業任期內某一年或幾年同時在銀行兼職則歸為現任背景,其他則為無現任背景;如果公司高管(至少有一人)某一年或幾年曾在銀行任職則將其歸為曾任背景,其他則為無曾任背景,曾任和現任為兩個平行變量。
2.變量選擇
被解釋變量為企業的風險承擔水平,本文采用企業受益的波動性大小來衡量企業的風險選擇。在2003至2010年的樣本區間內三年為一個區間,以滾動計算得出的盈利能力指標EBITDA/ASSESTS的標準差用來表示收益率波動的大小(John, Litov, and Yeung, 2008)。
3.模型設計
根據上述變量的設計與理論模型,本文采用以下的回歸模型進行實證檢驗:
其中,riskit表示企業風險承擔的水平,i代表企業,t代表時段。更高的風險承擔意味著企業未來現金流入的不確定性增加,企業盈利的波動性被最廣泛地用于衡量風險承擔,因此,本文主要用企業盈利的波動性衡量風險承擔水平。即:
模型1用來驗證高管的銀行工作背景是否對企業的風險承擔行為產生影響;模型2用來檢驗高管曾任和現任銀行背景對企業風險承擔行為是否有不同影響;模型3檢驗高管所任職銀行的性質對企業風險承擔行為是否有影響。
四、結果與分析
1.企業高管的銀行工作背景與企業風險承擔行為
下表列出了企業高管的銀行工作背景與企業風險承擔相關關系的檢驗結果。第⑴列檢驗了高管是否有銀行工作背景對企
業風險承擔水平的影響,回歸結果沒有加入任何控制變量,banking的系數估計值為0.009,t值為4.90,在1%的水平上顯著。在第⑵列將企業特征變量作為控制變量放入模型中,banking的系數為0.0045,t值為3.04,仍然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檢驗結果與本文的假設1a一致,即有銀行工作背景的企業高管對企業的風險承擔行為有十分顯著地促進作用,這主要是基于這些高管擁有的對資本市場豐富而專業的經驗和人脈關系可以為企業在風險選擇行為中帶來良好的指導和資源優勢。
第⑶列檢驗了高管的銀行工作背景中曾任和現任對企業風險承擔的不同影響,prebanking(曾任)的系數雖為正(0.0024),但并不顯著。Conbanking(現任)的系數為0.0114,t值為3.71,在1%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這表明同時任職于銀行和企業的高管對企業風險承擔的刺激作用遠大于曾任與銀行的高管。
在控制變量方面,股權集中度越高,企業的風險承擔行為越大,為顯著的正相關關系;企業的發展潛力越大,企業投資活動越冒險,正相關關系十分顯著;同時,負債比例高的企業也更傾向于冒險行為,兩者的顯著性水平也很高;回歸結果中,企業規模與其風險承擔行為為十分顯著的負相關關系,說明企業規模越小,企業越容易選擇冒險行為。
2.企業高管銀行工作背景的不同性質、借貸關系與企業風險承擔
回歸模型2用以檢驗高管任職于不同性質的銀行對企業的風險承擔行為是否有不同的影響,State-owned(國有股份制銀行)系數為0.003487,t值為1.94,在5%的水平上具有顯著性,說明有國有股份制銀行工作背景的高管相比于其他商業銀行的工作背景更能導致企業的風險承擔行為。這可能是源于國有股份制銀行因其在資本金融市場上更高的地位和更好的資源優勢帶來的過度自信,而其他商業銀行會更看重風險控制。
表 銀行背景的性質、借貸關系與企業風險承擔
注:***、**和*分別表示1%、5%和10%的顯著性水平,括號中的數字為雙尾檢驗的t值。
五、研究結論
企業高管作為公司日常經營投資活動的決策者,其自身的素質和能力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因此,企業高管的工作背景也越來越成為學術界重要的研究課題之一。本文以企業高管的銀行工作背景為切入點,分類探討了高管的銀行工作背景對企業的風險承擔行為的影響,結論如下:
(1)有銀行工作背景的高管存在于企業中,其在投資決策的專業性和關系資源方面更加具有優勢,因而更加傾向于冒險行為并因此提升企業的風險承擔水平,在回歸中表現為利潤率的波動性相對較大。同時由于時效性的限制,高管的曾任銀行工作經歷和現任經歷對企業的風險選擇行為的影響會存在不同。這種差異主要來源于兩類高管在專業指導能力、人際關系資源和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的程度等的差異。
(2)在國有股份制銀行任過職或任職的高管其在專業指導能力和關系資源優勢上可能會有更強的效應,從而促使企業的風險承擔行為;同時在其他商業銀行任職的高管可能會通過更為嚴格的監督職能來彌補上述劣勢,企業的風險選擇行為也會較為消極。
參考文獻:
[1]劉浩,唐松,樓俊.獨立董事:監督還是咨詢?——銀行背景獨立董事對企業信貸融資影響研究[J].管理世界,2012(1):141-169.
[2]龐瑞芝,張艷,薛偉.中國上市銀行經營效率的影響因素[J].金融論壇,2007(1):29-35.
[3]朱俊峰,張長海.銀行競爭對銀行監督企業的影響[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6(1):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