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 平
鑒于豬肉價格在非糧食品中占比最大,豬肉價格反季節性波動,往往成為CPI同比走勢的拐點。
自今年3月下旬以來,生豬價格一路飆升超過50%。多地豬肉價格突破20元/公斤的消息此起彼伏,7、8月份,部分地區豬肉價格甚至突破當地2011年歷史高點,達到30元/公斤以上。
豬肉價格的連續飆升,把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原本下行的趨勢給終結了,并創下年內新高。9月9日國家統計局公布2015年 8月CPI同比上漲2%,與上月相比,漲幅擴大了0.4個百分點。而CPI快速上漲,豬肉價格上漲是主要因素之一。
“豬周期”就是因市場供求關系引發肉價的波動周期。從2000年至今,生豬價格經歷了2004年、2008年、2011年的高價位波動。對于養殖戶來說,大致上是每4年左右就要經歷一輪這樣的價格大波動:2年保本、1年虧損,1年盈利。上一輪 “豬周期”的最高點還是出現在2011年10月,之后生豬價格一路下跌,直到今年3月底才開始回升。
本輪豬價快速上漲原因有二,一方面,2011年那輪豬價上漲周期積累了過多庫存(能繁殖的母豬為5000萬頭,達到歷史高點)之后,豬肉價格便因產能過剩,經歷了前兩三年的下跌周期,能繁母豬和生豬存欄已經持續下降到歷史低點,目前豬肉價格屬于超跌反彈階段。另一方面,從過去的兩三年內,我國的貨幣政策始終處于總體偏緊狀態,而自去年第四季度開始,貨幣放松力度開始加大,經濟增速跌幅收窄,且市場普遍有經濟企穩的預期,傳導至需求端就是消費開始回暖。于是4月以來豬肉價格開始出現上漲。
筆者認為,未來國內豬肉價格還會在年內至明年初的較長時間內高位運行。之所以說豬肉價格一時下不來,主要因為:其一,當前豬肉價格上漲,養殖戶雖積極補欄,但生豬供求平衡需要一個過程,預計明年初豬肉價格才有回落的可能;其二,中秋、國慶等假期及受季節性需求拉動,豬肉價格階段性上漲的可能性比較大;其三,近年來勞動力成本持續攀升,生豬養殖成本被動抬升,成本端壓力將逐步傳導至豬肉的價格端,最終還是要由消費者來承擔。

從環比看,8月份豬肉、鮮菜和蛋等食品價格大幅上漲,是CPI環比漲幅較高的主要原因。圖/東方IC
不過,即使在 “豬周期”發力的情況下,豬肉價格持續飆升的可能性也不大。主要原因在于三個方面:第一,如果豬肉價格短期漲幅過大,消費者群體就可能選擇其他替代性肉類;第二,2009年中央啟動豬肉收儲計劃,如果豬肉漲幅超出預期,那么政府將拋出儲備肉以平仰豬肉價格;第三,中美豬肉若是存在過大的價差,便會有大量國外豬肉進口,以平抑國內豬價。所以 “豬周期”并非是無限上漲,也將會受到天花板的制約。
面對豬價的快速上漲,人們的直觀感覺是,我國CPI將要止跌反彈了。應該說,這種思路是正確的。在CPI的構成中,豬肉價格是一個很重要的權重因素。2012—2015年,豬肉在CPI中所占比重分別為3.27%、3.20%、3.17%和3.21%,也就是說,當豬價上漲超過30%時,會拉動CPI指數1個百分點以上。同時,豬肉價格上漲對其他食品價格的拉動也很明顯,所以豬肉對CPI的影響是不容低估的。
實際上,豬肉價格的飆漲影響到央行的貨幣政策曾有先例。早在2007年,由于豬肉價格的飆升,至當年11月份CPI漲至6.9%,又鑒于當時中國經濟正處于高速增長期,央行沒有穩增長的后顧之憂,于是央行貨幣政策因 “豬周期”的上漲發生調整。而現在國內經濟下行壓力明顯,所以貨幣政策暫時不會受到豬肉價格上漲的影響而改變。
據最新數據顯示,8月份CPI同比上漲2%,而PP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環比下降0.8%,同比下降5.9%,無論同比還是環比跌幅都在進一步擴大,顯示工業領域通縮加劇。而CPI和PPI形成了明顯的 “剪刀差”,這往往是經濟滯脹的前兆。
前面說過,CPI的上漲主要受貨幣寬松和豬肉價格等影響,而PPI連續下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國內制造業出現產能過剩和房地產投資放緩,使整體工業用品出現供大于求的局面,引起了工業用品價格的下跌,尤其是制造業,出現了收縮,相應的出現了通縮的周期性問題。同時,由于經濟的 “脫實向虛”,大量的資金涌向虛擬經濟領域,而實體經濟投資越來越缺乏吸引力,這直接影響到需求端。另一方面,今年以來,世界經濟不景氣,美聯儲加息預期上升,強勢美元使得以石油、鐵礦石為代表的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下跌,有的甚至還創下數年以來的新低,從而間接拉低了國內PPI的價格,這種輸入性通縮,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國內PPI價格的回暖。
根據國家統計局10日公布數據顯示,8月CPI同比上漲2.0%,漲幅比7月的1.6%略有擴大,但高于預期值1.9%,并創12個月新高。食品價格同比上漲3.7%,漲幅比上月擴大1.0個百分點,其中豬肉、鮮菜價格同比分別上漲19.6%和15.9%,合計影響CPI上漲1.05個百分點。
從環比看,8月份豬肉、鮮菜和蛋等食品價格大幅上漲,是CPI環比漲幅較高的主要原因。8月份豬肉價格連續第四個月恢復性上漲,環比漲幅為7.7%,影響CPI上漲0.25個百分點。部分地區高溫、暴雨天氣交替,影響了鮮菜的生產和運輸,鮮菜價格環比上漲6.8%,影響CPI上漲0.21個百分點。蛋價環比上漲10.2%,影響CPI上漲0.08個百分點。綜合分析,豬肉、鮮菜和蛋三項合計影響CPI環比上漲0.54個百分點,超過8月CPI環比總漲幅。
鑒于豬肉價格在非糧食品中占比最大,豬肉價格反季節性波動,往往成為CPI同比走勢的拐點。在年初各方驚呼中國呈現通縮風險之后,連續11個月里保持低位運行的CPI從7月份開始上漲。隨著新一輪 “豬周期”的加速上行,豬價的上漲不僅自身會推高CPI,而且還會帶動其他食品類價格上揚,從而間接對CPI指數產生影響。
預計下半年至明年初CPI指數很可能將逐步上揚。同時,隨著8月M2指數的反彈,起碼至明年一季度, “豬周期”將會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推高CPI指數。但鑒于目前的CPI雖然上漲速度加快,但畢竟這個趨勢剛剛逆轉,所以暫時還不會給通脹帶來實際壓力。不過,由于惡性通脹一旦形成就很難被遏制住,所以央行應該牢牢盯住CPI的波動,防患于未然。
央行貨幣政策操作的目標總共有五個,主要目標只有兩個,穩定幣值和確保經濟增長。一直以來,央行主要是將防范通貨膨脹的抬升對貨幣實際購買力的侵蝕作為貨幣政策的重心。因此,一旦通脹持續攀升至央行容忍范圍之外,貨幣政策將會被迫收緊。但這次面對 “豬周期”帶來的CPI上升趨勢,央行的貨幣政策是否會為之改變呢?我認為暫時可能性不大。
其一,控通脹會暫時讓位于穩增長。8月中國各項經濟運行仍顯疲態,從投資、消費、出口等傳統的增長動力分析,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增大。與此同時,工業產品出廠價格運行低迷態勢依舊,雖然CPI和PPI走勢越來越呈現分化趨勢,但受實體經濟的通縮壓力的約束,即使出現了CPI快速上漲問題,貨幣政策也暫時不會改變。
其二,造成8月CPI上漲的主要因素是豬肉價格的過快上漲,帶動了食品類價格。鑒于8月到9月豬價漲幅已經開始趨緩,呈現窄幅波動態勢。而央行的貨幣政策是否改變主要看一段時間內的物價整體水平,僅憑兩三個月而非長期的CPI上漲,央行的貨幣政策不可能為之逆轉。
其三,這次是豬肉價格飆升帶動其他食品類價格上漲,從而拉高CPI增長率,而即使接下去數月的CPI運行在2%以上,那也離政府設定的通貨膨脹控制在3.5%以內的目標相去甚遠。更何況,如果CPI漲幅過快,政府還可以拋出儲備肉以平抑物價,所以物價尚不構成對貨幣政策的強制約,目前貨幣政策轉向的可能性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