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艷彬
(中國人民銀行渭南市中心支行,陜西 渭南 714000)
普惠金融體系是聯合國和世界銀行近年來大力推行的一種理念,核心是指能有效、全方位地為社會所有階層和群體提供服務的金融體系。普惠金融是各種金融機構共同參與,公平地在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各種類型的企業和人群之間分配金融資源,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務,滿足所有人群的合理金融需求,以實現金融業的均衡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理解普惠金融體系,至少應包含以下幾方面:
一是強調公平合理的金融權。普惠金融強調“金融權是人權”,認為人們享有如同生存權、自由權、財產權等權利一樣享有金融權。所有人都能以可以承擔的成本獲得公平合理的金融服務,從而有效地參加到社會經濟活動中。
二是強調“普惠”所有人群。普惠金融要能夠面向所有人群,逐漸消除現有金融體系存在的二元結構,以合理的價格,便捷、靈活地提供金融服務。
三是強調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務。普惠金融提供的金融服務,不僅包括貸款融資,還包括儲蓄、投資、保險、匯兌等其他金融服務。普惠金融要建設良好的金融基礎設施,提供快捷、準確、安全的支付和清算服務,以及準確透明的信息服務等。
四是強調金融機構廣泛參與。普惠金融不只是個別扶貧機構或某些類型的小額信貸機構的工作,而是所有金融機構以各種形式廣泛參與的金融建設。傳統金融機構要按照普惠金融的方向轉型,新興金融機構要按照普惠金融的要求創新。
五是強調可持續發展。普惠金融重視落后地區、農村、中小企業和窮人的金融需求,但與片面強調幫助弱勢群體的傳統扶貧模式不同,普惠金融強調整個金融體系的參與,通過均衡配置資源,滿足金融需求,實現可持續發展。
普惠金融理論真正意義上的發展始于20世紀70年代,主要經歷了小額信貸、微型金融、普惠金融三個主要階段。如圖示:

圖1 普惠金融發展歷程示意圖
(1)小額信貸階段
20世紀70年代,小額信貸最早出現于孟加拉國、巴西等國家,初始目的是消除貧困和發展農業生產,最初實行小組貸款模式,小組成員之間負有連帶擔保責任。典型的代表為:穆罕默德·尤努斯教授在孟加拉國開展的小額信貸扶貧實驗和其創建的孟加拉鄉村銀行,其資金主要用于農業生產和技術的改造,貸款發放對象主要是男性,并且為低息、無息,資金來源是政府的補貼或各種公基金。
20世紀80年代后,小額信貸打破了傳統意義上扶貧融資的概念,小額信貸機構通過吸收該區域內的存款,一定程度地提高利率,發放商業貸款和小額信用貸款,實現自身盈虧平衡并保證可持續發展,從此小額信貸機構擺脫了政府補貼和捐贈的影響,走上自身獨立運作的道路。
(2)微型金融階段
微型金融產生于20世紀90年代,微型金融作為專門針對貧困者、低收入階層和中小企業而建立的金融服務體系,服務對象主要是無法獲得正式金融機構服務的低收入群體;服務內容從單純的提供貸款擴展到借貸、儲蓄、保險以及轉賬等在內的多元化的金融服務;服務機構既包括正規金融機構(如一些商業銀行)開展的微型金融服務,也包括那些非正規金融機構和個人開展的微型金融服務。微型金融是小額信貸的廣義范疇,是一種以小額信貸為主的金融形態,是小額信貸金融多樣化和持續化的結果。
(3)普惠金融階段
微型金融在發展過程中一些弊端逐步顯露出來,主要面臨以下三個挑戰:一是如何增加面向大眾的高質量金融服務,二是如何逐漸向更貧困的居民普及金融服務,三是如何降低客戶及金融服務提供者的成本。2005年起普惠金融理論開始出現,普惠金融理論以更低的成本向更廣泛的群體提供優質的金融服務,使社會所有成員都能平等地分享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帶來的益處,實現從分散的微型金融機構向建立包容性的普惠金融體系轉變。
普惠金融是小額信貸和微型金融的延伸和發展,這個體系旨在將一個個零散的微型金融機構和服務進行有機整合。其不僅包含了微型金融所提供的各種金融服務,還涵蓋了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相關配套服務發展等微型金融未涉及到的領域,具有更大的福利性。
當前,把傳統金融體系中存在的問題貫穿起來看,可以歸結為廣泛存在于現有金融體系中的二元結構。
一是地區間的金融割裂。表現為東部發達地區的金融與西部欠發達地區的二元金融結構。東西部金融存在著市場分割、信息不對稱不完全、資金配置效率低下等問題,由于經濟發展差異、西部金融系統的環境及國家金融資源的宏觀配置問題,形成了東西部二元金融結構。西部相對于東部而言,市場資金融通量小,金融資產在全國占有份額偏小,使得西部金融系統業務空間小,內部過度競爭,金融效率低下,發展困難。而東部地區經濟比較發達,貨幣化程度相對較高,市場發育程度較好,金融資產總量高速增長。金融資產逐利的本性又導致大量的西部資金投向東部,造成西部金融陷入惡性循環之中。
二是城鄉金融的失衡。表現為城市金融與農村金融的二元金融結構。一方面是存在于城市的由發達的現代銀行(包括國有商業銀行、其他商業銀行、外資銀行)分支網絡以及證券、保險組成的一個基本上服務于城市經濟主體的金融市場,另一方面是存在于農村的由規模較小的農村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構成的基本上服務農村經濟主體的金融市場。在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格局下,造成了我國農村金融抑制:一是農村正規金融部門對農戶貸款的資金供給不足,由此形成了“供給型金融抑制”;二是農戶對農村正規金融部門的資金需求相對有限,由此形成了“需求型金融抑制”。
三是中小企業融資難。表現為大型企業與中小微企業的二元金融結構。由于信息不對稱和道德風險,大型金融機構出于規避風險考慮,往往更愿意將貸款給大型企業,企業規模小、金融機構與企業信息不對稱、給中小企業貸款利潤低和成本高、缺少專門的中小銀行為中小微企業提供金融服務是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的主要原因。同時由于我國的銀行體系在金融組織體系中一家獨大,間接融資在資金配置結構中的獨大造成了金融體系效率不高,使民營中小企業融資進一步陷入困境。
四是對窮人的金融歧視。表現為富人的金融服務與窮人的金融服務二元結構。在現實中,窮人的貸款數額小、風險大、信譽差且成本和交易費用高,正規金融機構不愿意為這個社會群體提供信貸服務。同時,在傳統的金融體系中,窮人積蓄的存款絕大多數未能供給需要貸款的窮人使用,而是在存入銀行等金融機構后,資金大多流向富人,導致城鄉發展差距和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不斷膨脹的金融產品需求與滯后的金融產品供給之間缺口的擴大,會引起很多社會問題,如貧困放大效應、區域金融荒漠化效應、加劇社會不安定。
近年來,P2P網貸平臺等新興互聯網金融機構,通過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讓那些無法享受傳統金融體系服務的人群獲取金融服務,從而提高了金融的普惠程度。互聯網金融不僅對傳統金融體系帶來了鯰魚效應,更為普惠金融體系建設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互聯網金融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渠道,促進普惠金融體系的發展和創新。
一是降低信息不對稱程度。互聯網企業的優勢是“大數據”,通過技術手段分析客戶交易歷史數據,了解客戶需求和交易行為,降低信息的不對稱程度。二是降低交易成本。互聯網金融模式下,交易的整個過程都在網絡上完成,邊際交易成本較低,如阿里金融小額貸款的申貸、支用、還貸等網上單筆操作成本僅有2.3元,遠遠低于銀行的操作成本。三是擴大覆蓋范圍。互聯網金融依托全天候覆蓋全球的虛擬網點網絡,突破時空局限,覆蓋到因偏遠分散、信息太少而很難得到金融服務的弱勢群體。四是拓展金融服務邊界。互聯網金融機構通過信息技術進行金融產品創新,將網民的“碎片化資金”整合起來,形成資金池,降低服務門檻,為更多的人提供金融服務。如支付寶和天弘基金聯合推出的余額寶規定最低投資額是1元,普通老百姓可以廣泛參與。
一是加快制定和完善金融相關法律。包括合作金融法、郵政儲蓄法、小額信貸法、非正規金融法、農業保險法等,為深化金融改革、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創造良好的法律支持,并在法律基礎上明確各類金融機構的法律地位、監管責任和監管辦法,盡快將提供小額信貸等普惠金融服務的機構納入到正規的金融體系中來。
二是建立扶持金融服務的長效機制。堅持在財政、稅收等政策上給予普惠金融機構一定優惠,針對小額貸款公司資金不足的問題,在對其風險控制能力進行詳細考察的基礎上,針對防控能力強的貸款公司,可以考慮進一步提供財政擔保資金,增加其可貸資金。針對規模比較大的貸款,如果貸款項目確實風險較小而且有一定的裙帶效應,政府可以考慮投入部分財政資金作為項目的配套資金,分擔金融機構的風險。
三是適當放開金融機構的經營定價權。我國小額信貸需要以較高的利率來覆蓋高昂的管理成本和損失風險成本,小額信貸利率水平P應該滿足如下條件:I>P>C(其中I是因貸款而獲得的總收益,P是小額信貸的利率,C是小額信貸產生的總成本)。因此小額信貸應該允許較大的利率靈活性,允許提供普惠金融業務的機構對自己提供的信貸產品進行靈活定價。
一是加快征信系統建設。征信系統應將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小額貸款公司等機構的貸款信息納入到“全國個人征信系統”,便于普惠金融機構查詢貸款客戶信息,控制風險的同時對借款人行為形成約束。在廣大農村地區,更要充分農村信用社的網點優勢,在央行征信系統中建立各類鄉鎮企業和村民征信數據庫,建立普惠金融體系的征信共享機制,提高普惠金融體系的資金運作效率。
二是建立普惠金融信用擔保機制。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參與、市場運作的普惠金融信用擔保機制,有計劃、有步驟地建立以政策性擔保為主體、互助性擔保為輔助,商業性擔保積極參與,能有效控制、分散和化解風險的多元擔保體系。同時,積極推進銀行、社會、企業等共同出資建立擔保基金,擔保基金與金融機構合作,開展比例擔保。建立信用擔保機構風險分散機制,通過分擔或轉移信貸風險,增加普惠金融貸款的投放量和覆蓋面。
三是建立完善的普惠金融社會輔助體系。輔助體系如評級機構、行業協會、征信機構、結算支付系統和專業金融服務網絡等,建立屬于我國的普惠金融項目網絡體系,及時提供金融產品信息的發布、監控和跟蹤服務。
一是鼓勵正規金融機構參與。要積極鼓勵正規金融機構進一步參與到普惠金融建設中來,國外普惠金融的成功模式—BRI模式的經驗表明,正規的金融機構完全可以在提供小額信貸這樣的普惠金融業務中獲取相當于提供正規金融服務的報酬水平。
二是大力發展民營銀行。民營銀行在發展普惠金融方面具有明顯的信息對稱優勢和市場效率優勢,能夠推動我國金融服務的差異化,形成有效的市場競爭。立法機構要抓緊制定民間金融管理法規,如通過制定《放貸人條例》或《民間融資法》等法律法規體系,給民間借貸合法的法律空間,以滿足多層次的普惠金融需求。
三是完善普惠金融直接融資體系。借鑒國外風險資本交易所和二板市場的經驗,結合國內科技產權市場運作的實踐,允許一些規范的、效益好的非上市公司的股票進行柜臺交易,建立規范的場外交易市場;積極發展區域性的開發基金、產業投資基金及中外合資基金等,允許商業銀行以不超過一定比例的資產入資基金,增加資金的來源渠道。
(四)互聯網時代,要探索商業可持續的互聯網金融模式,持續推進信貸技術的創新
一是探索商業可持續的互聯網金融模式。促進普惠金融發展并不能過度降低服務門檻,而應該注重商業可持續性。如果獲得貸款的小微企業或者貧困客戶無法帶來較為穩定的、可持續性的現金流,應該由政策性或者扶貧性機構來解決,互聯網金融機構應提高風險的識別和控制能力,探索商業可持續的業務模式。
二是利用互聯網技術,持續推進信貸技術的創新。銀行等金融機構應借鑒學習電商平臺,重視掌握客戶交易記錄、客戶互動評價、行為習慣等,加強對各種形式的文檔、文本、圖像、音頻、視頻等非結構化數據的采集和處理。互聯網企業應該繼續運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定位服務等前沿信息技術,加強與金融機構的合作,進行信貸技術創新,促進普惠金融的發展。
[1]梁明麗.我國普惠性農村金融體系建設研究[D].山東:山東經濟學院,2011:42-45.
[2]張東強.我國農村普惠金融研究[D].天津:天津財經大學,2012:12-15.
[3]晏海運.中國普惠金融發展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13:40-66.
[4]劉婷婷.我國普惠性農村金融體系建設的路徑探析[D].云南:云南財經大學,2013:10-18.
[5]張明哲.新時期普惠金融發展與創新分析[J].金融教育研究,201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