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高峰 苗治國 呂聰枝
(河南省鄭州市中醫院,450007)
急性腦卒中后營養障礙的發生率高,入院時約為16.3%,1周時約為26.4%,2周時約為35.0%[1]。營養障礙導致患者預后不良,神經功能恢復緩慢,是卒中預后不良的重要危險因素[2]。因此,評估急性腦卒中營養障礙發生的危險因素,有助于對高危患者進行針對性的營養評估和干預,從而減少卒中并發癥、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
1.研究對象:所有421例患者均來自我院2010年12月~2011年9月急性腦卒中住院患者。
2.納入標準。年齡>18歲。符合1995年中華醫學會第四屆全國腦血管學術會議通過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3]并經CT或MRI證實有與神經功能缺損相一致的病灶。
3.排除標準。①伴惡性腫瘤、血液病、膠原病、嚴重的心、肝、肺、腎臟系統疾病。②住院時間小于7d。③短暫性腦缺血發作。④嚴重意識障礙。
4.觀測指標。①一般指標:年齡、性別、吸煙史、飲酒史、病前消化系統疾病、卒中次數。②神經功能指標:梗死或出血體積、吞咽困難分級、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CA)評分、美國國立衛生院神經功能缺損(NIHSS)評分。③營養指標:所有患者入院后24h內進行營養學指標測量:肱三頭肌皮褶厚度(TSF)、健側上臂中部肌圍(AMC)、血紅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PA)。
5.評定標準。①營養不良評定標準:患者入院后存在營養不良風險,上述指標中任意兩項低于正常水平,可認為患者存在營養不良[4]。②吞咽困難評定標準:參照洼田飲水試驗。③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以NIHSS為評定標準。④認知功能評定標準:認知功能評定選用北京版MoCA量表評定。⑤腦卒中或出血體積:按Pullicino公式(長×寬×CT掃描陽性層數×1/2)計算梗死體積[5]。
1.一般情況及神經系統狀況的單因素分析:共入選病例421例,經營養狀況評定,營養障礙患者共93例,無營養障礙患者328例;其中缺血性卒中368例,腦出血53例。可能作為營養不良危險因素的單因素分析見表1、表2。結果提示兩組在年齡、飲酒史、糖尿病病史、消化系統疾病病史方面有統計學差異(P<0.01),而在性別、病程、吸煙史、高血壓病史方面未顯示出統計學差異;神經系統評估方面,2次以上卒中、認知功能評分、梗死或出血體積、NIHSS評分、吞咽困難方面,兩組顯示出統計學差異(P<0.01)。

表1 入院時兩組患者的一般情況

表2 兩組患者的神經系統狀況
2.急性腦卒中患者營養障礙危險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將入院時年齡、飲酒史、糖尿病病史、消化系統疾病病史、2次以上卒中、認知功能評分、梗死或出血體積、NIHSS評分、吞咽困難等9個危險因素引入Logistic模型,采用向前逐步多因素二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見表3。結果顯示:年齡、2次以上卒中、吞咽困難、認知功能障礙是腦卒中患者營養障礙的獨立危險因素。

表3 急性腦卒中后營養障礙危險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Food試驗表明:營養不良者的并發癥發生率高,常見肺炎及肺部感染、褥瘡胃腸道出血、深靜脈血栓及其他并發癥,強烈提示:腦卒中合并營養不良是導致不良結局的獨立危險因素[6]。卒中后營養不良的發生與多重因素有關,部分病人病前已經存在營養不良風險、卒中后的應激狀態使得患者的基礎能量消耗約高于正常人30%、卒中后進食減少、應激性潰瘍、吞咽困難等原因都可能是營養不良的危險因素。
本研究觀察了可能與營養障礙相關的13個影響因素,單因素分析提示:年齡、飲酒史、糖尿病病史、消化系統疾病病史、2次以上卒中、認知功能評分、梗死或出血體積、NIHSS評分、吞咽困難與急性腦卒中后營養障礙密切相關,通過將與營養障礙有關的9個危險因素引入模型,進行多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提示:年齡、吞咽障礙、2次以上卒中、認知功能下降是急性腦卒中營養障礙的獨立危險因素。
年齡是卒中后營養障礙的危險因素之一,年齡每增加1歲,營養障礙的危險性增加1.031倍,老年人因為生理和心理上的改變,潛在的疾病,如牙齒脫落、胃腸功能減退、認知功能下降等原因,食物的攝入及營養吸收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礙,卒中更加加重了這一過程,從而導致營養障礙的發生[7]。
認知功能障礙患者營養不良的風險增加1.613倍,認知損傷通常與營養不良有關。橫斷面研究揭示,營養素攝入與認知功能之間存在關聯,但不能說明二者的因果關系。多項研究提示,老年人認知功能障礙與營養狀況之間具有相關性,營養狀況較好的老年人具有較強的思維能力[8]。
2次以上卒中患者發生營養障礙的風險是單次卒中患者的2.528倍,反復卒中引發肢體功能的喪失,社會功能的改變,引起焦慮、抑郁的發生,從而引發消化功能障礙。而且反復卒中患者常會長期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藥物,也能導致消化功能障礙。
吞咽困難是卒中后營養障礙的主要原因之一,危險比為4.108,由于不能安全地將食物或液體送入胃內,影響患者營養的攝入。FOOD研究顯示盡早給予腸內營養能夠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6],但仍與營養障礙的發生有顯著相關性。
本研究表明:急性腦卒中后營養障礙與吞咽困難、高齡、2次以上卒中以及認知功能障礙顯著相關,因此,早期給予腸內營養、改善胃腸道功能的治療方法有助于改善卒中后營養障礙,從而減少并發癥、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
[1]Duncan P W,Zorowitz,R,Bates B,et a1.Management of adult stroke rehabilitation care:a clinical practice guidehne[J].Stroke,2005,36(9):100-143.
[2]Teasell R,Foley N.Result from the FOOD trial[J].Lancet Neurol,2005,4(5):267.
[3]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379-380.
[4]吳國豪 .實用臨床營養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5]Pullicino.Small deep infarcts diagnosed on computed tomograhy[J].Neurology,1980,30(3):1090-1091.
[6]Dennis M S,Lewis S C,Warlow C.Effect of timing and method of enteral tube feeding for dysphagic stroke patients(FOOD):a multicentr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FOOD Trial Collaboration[J].Lancet.2005,365(9461):764-772.
[7]Damuleviciene G,Lesauskaite V,Macijauskiene J.Nutritional status of elderly surgical patients[J].Medicina(Kaunas),2008,44(8):609-618.
[8]Doninil M,Felice M R,Canneua C.Nutritional status determinants cognition in the elderly[J].Arch Gerontol Geriatr,2007,1(supp1):143-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