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金融行業影響著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良好的金融秩序是保障社會經濟穩定的前提。隨著我國金融業的不斷發展,在金融監管方面,舊的制度已經漸漸落后于國際金融管理的大趨勢,在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吸取發達國家在金融監管方面的先進制度,思考在我國原有的分業監管的基礎上如何改進、變革、最終探索出適應我國混業經營趨勢的監管制度。
關鍵詞:金融監管;混業經營;分業監管
一、我國金融監管的現狀背景
1.我國金融監管現時運行機制
自1992年起,中央銀行由于證監會的分出,逐步失去統一監管的作用,2004年負責監管銀行業的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銀監會)、負責證券業的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證監會)與管理保險業的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保監會)舉行了第一次三方聯席會議,確定了各自的分工以及協調矛盾的機制,三方分業管理正式落實。在2008年,在美國金融危機引起全球金融風暴的大環境中,我國的金融監管制度也體現出其不足之處,政府決定將明確中國人民銀行在金融監管中的地位,實行“一行三會”的監管機制。
2.混業經營趨勢的國際化背景
隨著混業經營模式在發達國家間興起并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快而席卷全球,我國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最常見的模式是企業通過控股的方式,或是分公司的設立來提供多種金融業務,另一種被法律所允許的也具有混業性質的是不同金融機構互相代理,這是混業經營模式在我國不斷發展的體現,也是加快我國金融貿易國際化的必由之路。我國的金融行業要更好地滲透到世界貿易組織當中,嚴格的分業監管制度就必須革新,不能強制性要求三方各自為政,面對眾多金融機構相繼出現混業經營的趨勢,一方面要持續關注其風險動態,及時阻止資金流動陷入惡性循環,另一方面要加強三方監管的溝通與合作,為日后我國金融監管機制的變革打下基礎。
3.我國的金融監管現狀
雖說我國的金融監管機制是符合我國國情作出的決定,我們并不能因此忽略這種監管制度帶來的漏洞,總的來說,分業監管容易使得銀行、證券、保險三者在現今混業經營愈演愈烈的背景下難以協調,在兩兩交易時由于管理方不同,交易成本也會增加,除此之外,容易出現游離在三方之間的監管空白,或是行業交匯點的重復監管。但分業監管之所以是符合我國目前國情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我國的金融系統暫時還不能承受向混業經營大尺度改革所帶來的風險,兼之本身“一行三會”的監管制度尚未完善,導致金融監管并未達到高水平,而混業經營模式雖然被許多發達國家所實踐并體現出一定的好處,但在我國畢竟只是初始萌芽階段,倘若此時大刀闊斧地進行金融制度的改革,只會把我國金融業推向危險的地位。因此我國要做的是如何在分業監管的基礎上有效協調各方矛盾,加深“一行三會”之間的聯系,再逐步向混業經營的國際化趨勢實施轉型。
二、金融監管的不足之處
1.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
我國的金融監管部門都有各自的法律體系,在處理單方面業務內容時并沒有出現較大的問題,但要協調金融多方監管之間的關系,我國還是缺少了一部專門的法律去規范管理。無論是2003年的《中國人民銀行法》、2004年的《三大金融機構金融監管分工合作備忘錄》還是2008年的《中國人民銀行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它們都具有各自的不足。首先是規定過于理論化,在面對具體操作時缺乏靈活變通性,也就是沒有細致的進一步解說,在執行時只能采用單一手段。其次是法律效力強度不足,由于某些法律法規的制定主體不同,很多時候明確的只是各自的監管職能,雖然有對合作監管提出相應的規范,但明顯其法律力度與對單方面監管相比較弱,也就是權限較為寬泛,僅僅是提出協調解決的理論,而沒有明確落實的具體時間和模式。第三是至今仍未有金融監管邁向國際化的具體實施步驟出臺,企業間混業經營苗頭已經出現,而對此并沒有監管制度有具體的協調措施,雖然“一行三會”在大體上達成一致,也確定了大致方向比如加強協調控制、實行信息共享、共同對抗金融風險等等,但關鍵是如何去做到上述幾點,仍然是我國金融監管需要探索的問題。
2.“一行三會”間缺乏信息交流
混業經營的出現指出了我國分業監管制度的明顯漏洞,其中一個就是信息共享。我國金融監管在信息共享方面明顯做得不夠,一方面三個監管機構之間的交流由于其工作性質的關系,在交流上本來就不注重,信息共享的渠道也不足。現在通訊多數依靠網絡,三大監管機構的聯席會議也不可能時時刻刻舉行,但一來監管信息的網絡建設并不完備,從中難以調取有用的信息,二來不同的監管機構有自己的信息系統,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不愿意透露自身獲取的數據,所以在信息共享這一塊有缺失。另一方面,中國人名銀行與三大監管機構之間的交流也明顯不足,自從三大監管部門先后分離,中央銀行所能得到的都是局部信息或是宏觀信息,并不能通過這些信息具體了解各監管部門的實時操作,這些現狀對我國統一金融管理相當不利,既使得銀行監管缺乏可循的經驗與參考決策,又導致我國在進行金融決策時由于信息不足、溝通不便而導致不能全面兼顧,影響決策的準確性。
3.金融監管缺少統一均衡的機制
我國“一行三會”的監管制度看似整合,實則分散,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會議制度不合理,監管部門的交流會議參與者少、間隔時間長,會議中信息交流的環節缺乏,更多的是討論應對政策并匯報各自的大體工作進度。二是合作并沒有真正落實,雖然探討合作工作為時已久,各方也都看似同意了加強合作機制,但事實并非如此,在面對具體事件時,各監管部門所做的仍然是分配好各自所需要承擔的任務,然后管理好履行好屬于自身范圍上的職責,說到底仍然是缺乏多方溝通,這種合作實際上是松散的、不協調的。
三、對于改善監管制度的建議
1.做好金融監管的立法工作
做好金融監管立法的意義在于更好地開展我國金融行業服務,提高我國金融業在國際上的地位,促進我國金融業適應混業經營的趨勢。首先,把零散分布于各部法律中的條文綜合整合起來,分析該法律是否還適用于當代具體國情,是否能錄入專門的法律當中;其次,以發達國家的法律作為參考,吸取別人優秀的地方,并結合我國具體情況,探索出適用于我國的金融法制體系;其三,制定金融監管統籌合作的專門法律,對監管各方的交流合作進行統一規范,明確相互之間的信息交流與合作手段,實現協同監管,促進金融業多方向的共同發展。
2.創新監管手段
對于金融監管,目前還是在采用現場監管的方法,然而信息時代的到來,對于混業經營企業的監管顯然有更好的方法。除了現場監管,還可以采用網絡監管手段,通過信息技術及時地將企業數據傳送到監管部門手上,這要求各監管部門努力開發相應的監控技術以及培訓相關的人才,通過網絡監管與現場監管的完美結合,有利于對混業經營企業的動態分析以及規避其引起金融動蕩的風險。
3.完善各部門的信息交流平臺
加強落實部門間的信息交流是現時金融業發展不可抵御的潮流之一,這方面工作做得不夠導致的不是某個部門的利益受損,而是整個國家金融業發展停滯的嚴重問題。無論是外力因素還是內部因素,都應該加緊信息平臺的建設。對內,充分展示信息交流的好處與必要性,使各監管部門放下對其他部門的戒心,保證信息的及時性與有效性。對外,拓展信息獲取渠道,打造多方統一的信息交流平臺,克服技術上的困難。只有這樣才能降低我國面臨的金融風險,使金融市場處于穩定狀態。
4.進一步確定中國人民銀行的統籌地位
我國的分業監管部門本來就是從中國人民銀行分離出來的,根據目前的形勢而言,監管部門需要一個能統籌全局的機構來對合作初始階段進行引導,中國人民銀行是扮演這個角色的最佳選擇。首先,它能負責協調三方的溝通,將各部門上報的信息及時反饋到其他部門。此外,金融監管工作也需要中央銀行相應貨幣政策的支持。利用中國人民銀行不涉及任意一方利益的公平性,使之成為綜合監管過渡期的引導機構,保證分業監管制度在混業經營流行的條件下還能順利開展并逐步轉化,是目前規避金融風險的有效策略。
四、結語
金融監管制度牽一發而動全身,我們不能盲目追求國際效應,制定不適合我國金融業發展的監管制度。與此同時,對于現時監管制度存在的不足也不能視而不見,等到問題出現才來補救。加強金融監管,既要關注國內外金融市場的動態,又要考慮到未來發展的方向,實事求是地對自身制度進行評價,并充分參考其他國家在轉型過程中的有效措施,避免決策錯誤,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我國金融業的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欽翔.論中國金融監管機制的建設與趨勢[J].特區經濟,2011(01)
[2]趙俐.金融監管機制改革與完善的新審視[J].新疆財經大學學報,2010(01)
[3]楊坤.金融監管創新:構建新型金融監管協調機制[J].時代金融,2008(08).
[4]鄧小勇.我國金融監管協調機制的組織結構分析[J].現代商業,2010(08).
[5]張序.綜合化經營趨勢下我國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初探[J].現代商業,2008(24).
作者簡介:朱麗娟(1981.10- ),女,漢族,北京人,中國人民大學本科,金融學,金融投資,北京海龍國際運輸代理有限公司,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