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錦 方珊珊
摘 要:有清一代,清政府受“重農抑商”思想和“朝貢貿易”體系的影響,秉承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思想,對外貿易不是單純為經濟服務,更多的是清政府欲控外商的工具。在恰克圖與廣州的對外貿易過程中,其官職的變遷貫穿整個清朝,可以看出清政府對南北外商的重視程度,及為欲控外商設置的專門機構。對比南北兩地官職變遷的歷程,并探究其原因。旨在說明,南北在清代統一的國際大環境背景和國內宏觀政策調控下,形成不甚相同的管理機構。
關鍵詞:官職設置;對外貿易;相同性;差異性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25-0183-02
引言
清政府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自認“萬邦環拱”的天朝國土,處于世界的中心地位,其四周鄰國被視作“域外之諸藩”,“化外之蠻夷”。其對外貿易也深受其影響,以朝貢貿易開始的,故管理外商的機構也都是在此基礎上設立的。隨著國內外貿易環境的變遷,中國國際政治關系的變化,清政府也不斷改變管理外商的機構和官員,以期不斷滿足天朝上國的統治地位,并控制外商。在此過程中,南北對外貿易形成了各自的機構設置,有什么異同性,總體能反映出清政府對外貿易的宗旨是什么是本文分析的要點。
一、南北兩地對外貿易管理機構概況
(一)恰克圖對外貿易的官職設置
恰克圖貿易的正式開始是在1728年《恰克圖條約》簽訂之后。在此之前中俄雙方在尼布楚已經有了比較頻繁的區域性貿易,但是未得到國家認可。“初未設官彈壓,亦未著于功令也”,由喀爾喀土謝圖汗自理。1691年,多倫諾爾會盟后,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代表清政府,在理藩院的監控下處理中俄貿易問題。1720年,庫倫互市開始,經理藩院議準“由院委監視官一人前往,會同喀爾喀土謝圖汗等彈壓稽查,二年一次更代”。康熙六十年,賜土謝圖汗多爾袞印文,命其“督理俄羅斯邊境事”。1722年勞倫茨事件導致清政府中止了《尼布楚條約》規定的邊境貿易。1728年《中俄恰克圖條約》后規定:“設監視官一員,由理藩院司官內揀選,二年一次更代。”1742年理藩院議準將駐扎庫倫司官改為三年一更。“乾隆十年,命土謝圖汗部親王額璘沁多爾濟督理俄羅斯邊境事。十二年,議準恰克圖駐扎司官改為三年一次更代。二十一年,土謝圖汗部臺吉琳丕勒多爾濟自科布多軍營調回庫倫協理俄羅斯邊境事。……”此后,去恰克圖貿易者需理藩院部票,“恰克圖商集,由理藩院司官一人主之,設書吏協齊。”1762年,“始設欽差大臣駐扎庫倫辦理事務”,由理藩院議準派遣,三年更換一次,庫倫辦事大臣二人,“一由在京滿洲蒙古大臣內,一由喀爾喀扎薩克內。”且“特派所屬庫倫本院司官二人,筆帖式二人。恰克圖本院司官一人,轄卡倫會哨之各扎薩克以理邊務。”1784年乾隆皇帝下旨,“所有恰克圖部員,亦著隸駐扎庫倫大臣管理。”直到鴉片戰爭之后有所改變。
(二)廣州對外貿易的官職設置
在廣州,清前期由于海禁政策的實施貿易主要以朝貢貿易為主,主要是戶部進行管理。1684年經康熙帝批準正式停止海禁,并于1685年設立江、浙、閩、粵四個海關,負責管理海上對外貿易,自此廣州對外貿易才得以大規模開展。在此期間,與外商直接接觸的機構是——十三行,其在粵海關的管理下首要職能是代表政府征收關稅。清政府從不直接接見外商,規定:“洋人具稟事件,一律由洋商轉稟,以肅事體。”作為清政府的代言人,十三行進行一切對外經濟的活動,管理外商的一切事宜。據威廉·亨特所說:“行商是得到官府正式承認的唯一機構。從行外的中國人買進的貨物,如不通過某些行商就無法運出。因之通過行商可采辦的貨物,必須由行商抽收一筆手續費,然后用行商的名義報關。”管理十三行的粵海關一直由中央任命,一口通商之后,廣州貿易量急劇增加,粵海關由監督與督撫相互牽制,共同管理。直到道光二十二年,洋行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南京條約》簽訂之后,清政府被迫開通了五口岸供侵略者交易,此時對外貿易由清廷大吏管理,足見清政府在國際關系中的弱勢地位。
二、相同點
對比恰克圖與廣州對外貿易的管理機構,發現兩地的貿易最終都是由清政府進行管理,且初期南北兩地的國內外貿易環境相似,主要以朝貢貿易為主。隨著時間的推移,清政府更加了解南北所面對的國家的勢力,及外國的企圖,兩地的管理官職的設置都在不斷發生變化,恰克圖從開始謝圖汗自行監理到派官員,再到理藩院,增設庫倫大臣,其管理機構越來越細化,管轄范圍也在不斷增大。而在廣州從四口通商到一口通商再到五口通商的改變,都說明了清政府對外國的防范意識越來越嚴重,其對外貿易的政治職能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不管南北,官職設置的變遷都說明了清政府所處的國際地位都是在不斷變化的,且隨著外國對清廷的威脅越大,清廷的管理就越加嚴格。直到鴉片戰爭之后,外國侵略者打開中國大門,清政府完全處于劣勢,此時不管南北其外交都是由清廷高官去與外國使臣接觸交流,去保全中國的利益。
三、差異性
雖然恰克圖與廣州對外貿易的管理機構的設置方面在有清一代的大環境背景下雖有許多共性,但“歷史的路徑依賴”決定了兩地的貿易狀況差異甚大。對比二者的不同,兩地貿易大規模發展的時間不甚一直,恰克圖的貿易真正開是在1728年《恰克圖條約》的簽訂,而廣州對外貿易雖早期收到海禁政策的影響發展緩慢,但是比恰克圖貿易早,1684年弛禁之后就得到了比較長足的發展。
恰克圖的貿易是由清政府規定直接由政府機構——理藩院管理,而廣州對外貿易的管理則是由政府指定的機構——十三行來管理貿易。對北是直接管理,對南是間接管理。在中俄貿易中,政府設置的官職從邊境部落首領到政府派出官員督理,到由部落首領協理,再到理藩院的管理,都說明了俄羅斯對其威脅越來越大。理落院是清代的中央民族管理機構,也肩負著部分對俄的外交職能。理藩院的地位身高,不僅與六部并列,而且管理院務大臣在滿人中“特簡大學士為之”,其地位遠在六部尚書之上。這不僅表明了清朝對理藩院的重視,也說明了清政府對藩屬地區的管理,比清代以前確實是有效加強了。相對的廣東十三行是一個擁有商業特權的官商團體,是清政府委托代辦外事的機構。而且理藩院擁有“懷柔”司,用以對周邊藩屬過用以安撫,保證邊疆安定;而且還有兵部協助用以震懾邊疆;廣東十三行是一種“半官半商”的性質,其權力只針對外商有一定的約束力,需根據規定對外商進行“管束稽查”,從側面反映了清政府對恰克圖貿易的重視,根據當時中俄兩國的關系,雖然中國把俄當作藩屬國對待,但實際中俄實力相當,俄國為了中國的市場、為了巨額利益才委曲求全,而當時恰克圖的主要貿易便是中俄的交易,由理藩院管理恰克圖的貿易也是一種震懾藩屬國的手段。與之對比,在廣州的對外貿易主要是比較弱小的葡萄牙、或者距離中國較遠的英法,而且由于海禁的政令剛剛解除,其邊疆回復了穩定,清政府的威懾力還在,外商因本身的事來限制,并且為了中國的市場,基本不會侵犯中國,而且中國素來對海上貿易的禁止,也導致了海上港口貿易不甚發達,且是中國一家獨大,故可利用行商完全操控市場。
結論
對比南北對外貿易管理中官職變遷,管理恰克圖貿易的官員從邊疆部落首領到清政府重要機構,及管理十三行的粵海關官員也因為通商口岸的變化而有所改變,都說明了清政府對外防范意識的增強。兩地的不同管理模式又決定了不同的貿易發展,恰克圖是在官員監督下的相對自由的貿易,市場經濟有一定的作用。廣州是委托代理貿易,外商無法直接接觸市場,雖官員對行商有一定的監督,但行商基本壟斷了市場,外商一切事宜需聽從行商。相對來說,恰克圖設置的官職使商人所受約束力較小。
參考文獻:
[1] 葉柏川.17—18世紀清朝理藩院對中俄貿易的監督與管理[J].清史研究,2012,(1).
[2] 張曉堂.清朝對外貿易法制研究[D].北京:中國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3] 蕭國亮.清代廣州行商制度研究[J].清史研究,2007,(1).
[4] 王麗英.清前期外商管理研究[D].成都: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5] 賴慧敏.清政府對恰克圖商人的管理:1755—1799年[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
[6] 米鎮波.清代中俄恰克圖邊境貿易[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
[7] 何秋濤.中國邊疆叢書:第二輯,17朔方備乘2[M].北京:文海出版社,1972.
[8] 李金明.廣州十三行:清代封建外貿制度的犧牲品[J].廣東社會科學,2010,(2).
[9] 清宣宗實錄.卷264,道光十五年三月癸酉[G]//李金明.廣州十三行:清代封建外貿制度的犧牲品.廣東社會科學,2010,(2).
[10] [美]威廉·C.亨特.廣州“番鬼”錄[M].馮樹鐵,譯.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
[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