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源 吳乃瓊 張璐煬
摘 要: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國際市場上需求收縮,中國面臨的貿易摩擦案件不斷增加,加大了我國企業的經營困難和我國的經濟風險。就自貿區可能對貿易摩擦產生的影響及自貿區發展從遠期與近期兩個角度進行分析,并給出目前應對可能加劇的貿易摩擦的措施建議。
關鍵詞:貿易摩擦;自貿區;轉型升級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25-0178-02
引言
自中國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以低廉的要素價格、穩定的國內環境、巨大的國內市場等優勢,迅速成為外資企業投資的重點地區,在早期發展經濟學中強調的“招商引資”的發展模式在中國大行其道,從“三來一補”到進口替代再到出口導向,中國制造業和外貿企業走出了輝煌的三十年。伴隨著快速發展的制造業進入規模報酬區間、我國曾經一度推行的出口退稅政策和各種扶持政策、原料和勞動力價格低廉以及人民幣幣值低估等,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越發走紅,部分產品在國際上的售價甚至低于在國內的售價,印有“Made in China”標簽的產品可以在全世界找到,為我國帶來大量的外匯收入的同時,也給我國帶來了許多麻煩——大量的雙反調查、貿易保護政策和貿易壁壘相繼出現??赡苁鞘艿?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2009—2012年,是貿易保護政策頒布最頻繁的時期,輪胎特保案、無縫鋼管案都給我國相應產業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后來針對中國光伏產業的貿易保護政策一度造成整個中國光伏產業瀕臨崩潰。人們一度熱議貿易保護、貿易壁壘的合法性、合理性以及對全球化的不利影響等,但是無論爭論如何,貿易保護從來沒有停止過,如何合理規避貿易摩擦和貿易壁壘對我國的不利影響,成為重點話題,而自貿區,無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
一、貿易摩擦及其危害
(一)關于貿易摩擦頻發的思考
我國出口的紡織品、輪胎、無縫鋼管、光伏產品和鋼鐵等產品相繼頻頻受到外國,尤其是美國、歐盟國家的雙反調查和貿易制裁。2015年,東盟國家也對中國出口的鋼鐵產品展開了反傾銷與反補貼調查,實際上表明我國對外貿易面臨的摩擦越發嚴重化與復雜化。仔細分析我國遭受的貿易摩擦案件可以發現,我國受調查的產品基本上為國內產能過剩的低附加值制造業產品。隨著我國要素成本不斷上升、國際市場風云變幻以及部分產業開始步入生命周期中的成熟期以及衰退期,利潤率不斷下滑,頻發的貿易摩擦與貿易制裁對我國產業的影響越發巨大。特別地,伴隨著主流資本主義國家“再工業化”浪潮,為了保護本國工業,特別是如果東道國認為應該培育某些產業整條產業鏈的時候,很可能使得我國面臨更加嚴重的貿易摩擦問題。
(二)貿易摩擦的危害
貿易摩擦最直接的影響來自于企業利潤的縮水,目前主要的貿易制裁政策包含了懲罰性關稅的條款,相當于直接增加了企業的成本,這些成本要么反映在企業的生產上(為了減輕政策的不利影響而主動將其視為企業成本的增加進而主動減少利潤水平),要么反映在同類產品的國際間競爭上(即該產品同當地的相同產品競爭加劇,由于關稅上升使得價格被動上升,導致產品的優勢減弱,進而造成銷量下降影響企業利潤水平)。企業利潤水平的縮水將會導致工資率下降甚至是失業的增加,從而帶來一系列的經濟社會問題。
貿易摩擦的第二個影響來源于產業衰退的風險。產業衰退的主要分為三個類別:周期性產業衰退、結構性產業衰退和危機性產業衰退。周期性產業衰退是指產品的生命周期到達中后期造成的產業衰退;結構性產業衰退主要是由于技術和資金等方面的瓶頸造成的產業衰退;危機性產業衰退則是外生的影響造成的產業衰退。如果貿易摩擦的制裁在技術層面或資金層面上超出了代表企業承受力,很可能會造成結構性產業衰退;而如果貿易摩擦的制裁表現為外生的較強的需求沖擊,則很可能造成危機性產業衰退。
貿易摩擦的第三個影響來自于預期和交易成本。在特定產業內的企業會頻繁面臨貿易摩擦造成對未來的利空預期,企業經常會選擇減少訂單數量以規避風險,從而導致企業利潤下降,變得更難抵抗貿易制裁的沖擊,陷入惡性循環。交易成本也是類似的,如果企業所處的行業受到貿易制裁,企業一方面需要分心留意最新的動態并調整行為,另一方面可能在簽訂新的訂單時陷于被動,這兩點都有可能帶來交易成本的增加。
二、自貿園區、自貿區及其愿景
目前提及自貿區,涉及兩個主要的概念,第一個概念是目前我國在上海、天津、福建、廣東的自貿試驗園區,第二個概念是世界性的自貿區,如TPP、TTIP、FTAPP等。自貿區和自貿園區看似一個國際、一個國內,實際上也可以理解為一個事物的兩面。自貿園區可以看作是自貿區的政策試驗田,將促進貿易便利化的各項政策以及自貿區要求(TPP)和制定(FTAPP)的各項政策加以試驗,為全國性推廣積累經驗??梢灶A見,如果自貿園區試行的金融開放、負面清單等種種舉措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修改到足以推廣,那么無論是中國主推FTAPP還是直接進行加入到TPP的談判中,都將擁有更多的籌碼、經驗以及話語權,未來融入國際經濟新秩序的負面壓力也會減輕很多。
自貿區、自貿園區對貿易摩擦的減弱效應在遠期是強大的,首先,自貿區的核心要求之一是免關稅和貿易便利化。關稅一直是實施貿易制裁、構筑貿易壁壘的有力工具,如果一國在沒有關稅武器的基礎上實施貿易制裁,只有進口限額等措施可供實行,而進口限額等措施又是因為有悖于貿易便利化而被禁止的。由此觀之,用自貿園區、自貿區來消除貿易摩擦的不利影響不亞于釜底抽薪。但是,自貿區和自貿園區可能并不會在短期內達到完全合宜的效果,其道路必然是曲折的。自貿園區方面,目前許多政策還有待試驗,許多領域的開放力度尚且不夠,如負面清單中的項目還有待進一步減少、金融市場開放有待進一步探索與加深、產業標準有待進一步試驗與調整、完全無關稅在短期內也很難實現。在自貿園區方面,由于各國國情和利益都有不同,各種自貿區戰略雖然在緊鑼密鼓地談判,但是距離完全實現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這期間要面臨比較漫長和復雜的大國博弈的過程,最終的自貿區會是什么樣子,目前尚不能準確預期。
結論與建議
如前文所述,遠期來看,隨著自貿區的推廣及其在國際上不斷取得成功,無論最終以何種形式確立,其核心的思想與目標將會使得貿易摩擦變成過去時。但是,近期乃至較長的一段時期內,伴隨著其他新興國家的崛起、主流資本主義國家“再工業化”的進程等,貿易摩擦可能會繼續增多,面對這種情況,難免有“遠水不解近渴”之感。而就事論事,在目前狀況下,可以通過如下幾個方式減輕貿易摩擦。
首先,應該大力調整結構,轉型升級。如前文所述,目前中國面臨的貿易摩擦主要集中于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的制造業以及產業潮汐等因素導致的過剩產能行業。我國與其他國家產業重合越嚴重,貿易摩擦可預見的就越頻繁。因此,通過調整結構以及轉型升級的辦法使得我國產品更加具有差異性、技術含量以及附加值,不僅可以增加企業利潤率,還可以有效避免貿易摩擦的發生。
其次,繼續擴大本國需求,當務之急是調整分配結構。經典的經濟學分析中,出口很多情況下被假定為外生的,因為其主要受外國經濟環境和消費習慣影響。在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外需不足使得我國出口拉動GDP增長的模式無以為繼,同時也是貿易摩擦越發頻繁的重要原因。因此,通過擴大內需對我國經濟長遠發展有利。但是由于邊際消費傾向遞減,加上我國目前約為0.46的基尼系數,內需消費明顯不足,且潛在能力不大,因此謀求長期發展必須優化分配結構,特別是在二次分配中更加注重公平。
最后,結合“一路一帶”,鼓勵本國企業走出去。結合“一路一帶”戰略,通過周邊發展中國家消耗過剩產能可以避免相關產能流向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造成的貿易摩擦,應牢牢抓住“一路一帶”的戰略機遇期,擴大企業國際化的渠道。同時還應認識到,“一路一帶”旨在消化過剩產能而非制造過剩產能,重復的過剩建設是行不通的。因此,在幫助企業結合“一路一帶”走出去的同時,也要積極促進企業用積累的財富在國際化的過程中進行轉型升級。
參考文獻:
[1] 胡緒華,陳麗珍,胡漢輝.危機性產業衰退的內涵、傳導機制及其應對思路[J].經濟學家,2015,(6).
[2] 夏斌.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增長動力與上海自貿區[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 陳 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