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志強 鄭文 楊德輝
摘要:“中國夢”是凝聚國家、民族和人民三位一體的偉大夢想,要提高“中國夢”的教育教學實效性,應從“中國夢”理論本身的“有理”和“講理”兩個方面著手,進而形成具有時效性的教學范式,真正發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作用。
關鍵詞:中國夢 有理 講理
“中國夢”不僅僅是國家富強夢、民族振興夢、人民富裕夢,也是每一個人的夢,它代表著社會主義中國的民族訴求。而要現實中國夢這一偉大的社會理想和民族訴求,需要凝聚中國13億人的共同力量,尤其是青年人的力量,而凝聚青年人力量的重要前提是他們能夠正確認識這一偉大夢想。高校大學生能否認同并踐行“中國夢”,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對此的理解和認知。“中國夢”是《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十分重要的內容,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師如何增強“中國夢”教育教學實效性,幫助學生理解“中國夢”并參與“中國夢”的實現就顯得尤為關鍵。總結近幾年的教學實踐經驗,我認為應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一、“中國夢”理論“有理”
在講述“中國夢”這一理論時,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主要以“案例+理論”的方式進行授課。這種授課方式直接導致了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或是用理論去解釋案例,或是用案例去證明理論,而理論自身的“有理”或者“道理”并沒有成為教師講解的對象,因而這種授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國夢”理論儼然成了枯燥的條文和現成的結論。理論也就失去了“以理服人”“以理育人”的魅力和力量,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以理服人”“以理育人”成了空談。
馬克思曾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明確提出:“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因此理論力量源于理論“有理”,把“有理”的理論訴諸于“講理”的教學過程中,就能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假大空”的認識,扭轉學生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偏見和逆反心理,樹立起“曉之以理”“以理服人”“以理育人”的教育理念,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真正成為大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課程,達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的和教學效果。
我在講述“中國夢”時,首先闡述“中國夢”理論本身的“有理”。“有理”源于三個方面:
其一,“中國夢”有著科學且豐富的內涵。中國夢的內涵包括三個層面:中國夢,一夢連三夢,中國夢連著國家夢——國家富強;民族夢——民族振興;人民夢——人民幸福。
從情懷上看,這三個層面包含著國家情懷、民族情懷和人民情懷。
從實現目標上看,國家夢包含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民族夢包含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民族目標;人民夢包含著全國人民幸福的民生目標。由此可見,中國夢是國家、民族、人民共有、共建、共享的一個夢,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分別是人民幸福的基礎和保障;而人民幸福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題中應有之意,中國夢的歸跟到底就是人民夢,人民幸福又極大地促進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
從廣義上看,中國夢也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夢,不僅造福中國人民,也將造福世界人民。
從統一性上看,“中國夢”包含四重統一性。“中國夢”是國家民族的價值追求與人民的價值追求的統一;是真理尺度與價值尺度的統一;中國夢的最高目標就是人民幸福,這是中國夢的價值指向,其價值尺度是滿足人民的需要,同時中國夢的實現必須遵循客觀規律、尊重人民群眾的利益,這是中國夢的真理尺度。因此說中國夢是真理尺度與價值尺度的高度統一;是黨的歷史使命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夢想的統一;是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中國夢”的合規律性,是指在性質上中國夢蘊含著中華民族和人民的合理訴求;在方向上中國夢符合歷史前進的發展趨勢;在時間上具有可持續性,最終體現在它的實現是客觀的、不可抗拒的。因此合規律性使“中國夢”從根本上具有了科學性。而“中國夢”的合目的性,是指它包含著合理的計劃性,蘊含著強大的創造力,作為強大的精神動力可以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因此是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高度統一。
其二,“中國夢”有著清晰且長期的目標。對于實現中國夢,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列出了時間表,需要三個階段。第一步,實現初步復興,到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二步,實現基本復興,到新中國成立100周年時候,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第三步,實現全面復興,到改革開放100年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其三,“中國夢”有著明確且可行的路徑。中國夢的實現路徑,即是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
二、“中國夢”理論“講理”
“中國夢”理論“講理”源于兩個方面:一方面,講清楚“中國夢”作為一種理論同樣需要不斷證明自身的合理性。中國夢是為了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美好前程,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很多現實問題,而一些現實問題都是由于人們在這些問題上的觀點誤區造成的,大學生同樣也存在這樣的認識誤區。“中國夢”作為一種社會理想,它要證明自身的合理性,就需要具備兩個關鍵:一個是客觀事實,一個是邏輯論證。因為現今中國夢還沒有變成完整的事實,所以我們經常強調中國正在不斷地靠近理想社會的實現過程中,但這個理想社會的實現是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如果我們能夠在每走一步時都能實現每一步的目標,那我們就能用客觀事實來證明這個社會理想的合理性。比如改革開放的成功,我們用生產力的巨大發展來證明我們在生產力方面是成功的,如果我們在生產關系方面,如民生問題上取得成功,讓人民看到共同富裕的曙光,這同樣能夠證明生產關系上的成功。但盡管如此,現今中國沒有實現理想社會那樣的一種狀態,那我們如何來讓人民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中國夢”的實現呢?必須依靠邏輯論證。我們從邏輯上說明,讓人民接受還沒有變成事實的社會主義。因為當年馬克思能夠用自己的理論征服人民,不是靠客觀事實的證明,而是靠理論的證明,即邏輯的合理性來證明的。就像馬克思所說:“理論只有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到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作為一種理想形態的社會,要想人民堅信,并努力為之奮斗,那這個兩個關鍵都是應該具備的。理論證明覆蓋了社會主義實現的全過程,而實踐證明至少在實踐中讓人民看到勝利的曙光。但是客觀事實的證明不能替代邏輯的證明。之所以“中國夢”的任務沒有完成,主要是因為理論自身還沒有完成邏輯證明。而要實現“中國夢”,需要大多數人的理解和接受。這里一方面包括老百姓的理解和接受,而老百姓更容易接受的是事實證明,即是收入越來越高,生活越來越好,社會越來越和諧等實實在在的實惠,因此這也成為現屆政府努力的方向之一。另一方面,包括知識界的理解和接受,知識界是指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這些人包括從事專業技術的人員和從事社會管理的政府工作人員。社會主義理想要實現,就需要不斷的理論證明,而這個理論證明首先直接取決于知識界的認同。我們要說服整個社會接受這一邏輯證明,我們必須首先說服在這個社會中掌控資源最多的人,而腦力勞動者是掌控資源最多的人,即是知識界,而知識界當然包括在校的大學生。高校的知識界最容易傾向于資本主義的平等競爭模式的,因為強者不怕競爭,他希望通過競爭獲得更多的資源,而資本主義是站在強者的立場上的。那么,如何讓高校的學生接受“中國夢”這一社會理想呢?在不斷實現事實證明的同時,也需要不斷加強理論證明。而理論證明的實現靠發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和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優勢,向他們解釋和宣傳中國特色,一是講清道路選擇。道路決定命運,沒有正確的道路,再美好的愿景,再偉大的夢想,都不能實現。那么,為什么要走中國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呢?因為夢不同所走的道路也不同,我們經常說:“條條大路通羅馬”,但通往羅馬的大路不一定通往香格里拉,不同的道路指向不同的夢境。實踐是檢驗思想理論是否正確的最終標準,也是衡量社會道路是否正確的根本尺度。中國共產黨90多年艱苦卓絕的奮斗,新中國60多年翻天覆地的變化,改革開放30多年舉世矚目的成就,都驗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因此,堅持中國道路是歷史與現實相統一的正確選擇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講清這些才能增強我們對實現“中國夢”的道路自信。二是講清中國精神。中國精神從哪里來呢?它來自于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它來自于中國奇跡和中國經驗。中國精神這是中華文化幾千年沉淀下來的民族精神的追求,講清這些才能增強我們對實現“中國夢”的精神自覺。三是講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講清這些才能增強我們對實現“中國夢”的文化自信。四是講清理論選擇。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我們黨的指導思想,這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講清這些才能增強我們對實現“中國夢”的理論自信。五是講清制度選擇。講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人們當家作主,對人民實行民主的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保證中國夢實現的制度基石,講清這些才能增強我們對實現“中國夢”的制度自信。
總之,增強“中國夢”教育教學的實效性,必須從理論本身的“有理”和“講理”兩方面著眼。除此以外,講好“中國夢”,除了需要教師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外,還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教學藝術。換句話說,就是要求教師既要“有理”,又要會“講理”。當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有一部分教師卻不會“講理”,既不能使教學“曉之以理”,也不能使教學“以理服人”。對于這一部分教師來說,并不是他們不想“講理”,而是不會講理、不知“理”從何講起,只能“灌輸”和“照本宣科”。這種授課方式不能較好地揭示知識的“理”,就必然導致“學生死記硬背、生搬硬套、題海戰術,不懂‘理、不知‘理,更不會‘講理。”由此可見,“有理”只是“講理”的必要前提,而“講理”本身也是一門學問。基于此,教師要想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講好,就必須在“有理”的基礎上自覺地去“講理”,把抽象的、靜止的理論知識具體化、“活化”,即把看似無意義的“死的”知識“解凍”“激活”,把知識之門“打開”。在如何講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這一問題上,通過多年來的教學實踐經驗,我的深切體會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向來不缺乏理論色彩,在這里需要教師做的工作就是把現有的理論講好、講活,即需要教師真正學會“講理”。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2]郭華.教學即“講理”——兼論變異教學理論在教學中的運用.教育學報,2013,(05):38.
[3]王策三.認真對待輕視知識的教育.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4,(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