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巖 徐冶 于洋 劉師兵
摘要:“質量”既是一切管理活動的永恒主題,也是科學研究的內在規定性。科研評價的“質”和“量”對教師科研價值觀有深遠的影響。現今高校如何構建健全、公平合理、公正嚴明的科研質量評價體系,是指引高校科研發展及正確引導教師科研價值觀的方向。
關鍵詞:高校教師 科研評價 科研價值觀
一、引言
質,是區分和劃分事物界限的前提和基礎。量,是事物的規模、程度和速度以及它的構成成分在空間上的排列組合等可以用數量標識的規定性。質量是反映需要能力的特性總和,是各種管理活動不變的前提。科研評價是科研成果管理的重要內容,通過科研績效進行分析判斷,進行科學決策、實現管理、達到科研目標的一個完整的過程。近年來,在“高教強省”“科教興校”“科研促校”等理念的影響下,促使高校科研教育系統中力爭上游。目前,高校普遍重視對科研成果和數量的評價,而忽略正確引導教師科研價值觀形成。從理論上講,學校的發展與教師的發展是有機統一的,應是科研評價的最終價值追求者。目前,高校科研評價注重高端成果、注重關鍵項目和注重數量等弊端,制約著教師的發展。高校科研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的轉變是現階段面臨的重要任務,也是加快高校教師科研發展的重要體現。高校科研評價體系的合理制定,是指引科研科學發展的前提,引導教師科研價值觀正確發展的方向。
二、高校科研評價體系現狀
高校科研評價體系決定著高校教師科研價值觀的方向。目前,我國高校科研評價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第一,定期考核,提高教師在科研方面的積極性,以提高學校的科研能力;第二,定期考核的結果作為申報科研項目及撥付科研經費依據;第三,對教師科研工作的考核作為晉升職稱的依據。除此三點外,大多數高校采用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這種評價體系導致教師一味的追求科研的“量”,而輕視了科研的“質”。因此,出現了一系列學術造假,學術泡沫,投機取巧等現象的產生,阻礙了高校科研的前進道路,并給我國科研造成了無法挽回的影響。由此可見,我國現階段的高校科研評價帶有明顯的功利取向,而扭轉這種功利為向導的評價成為必然。
三、我國高校科研評價體系改革
2013年11月29日教育部發布《關于深化高等學校科研評價改革的意見》中指出,高等學校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科研評價不僅是高等學校科研管理的主要方面,也是高等教育宏觀管理和資源配置的重要依據,對高等學校辦學行為具有突出的導向作用。科研評價改革是高等學校科研體制改革的核心內容,深化高等學校科研評價改革,對提升高等學校科研創新能力、推動高等教育綜合改革、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14年1月1日開始,上海交通大學作為國務院首批的“深化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試點”單位之一,將對國家和社會的重大貢獻納入評價體系。江蘇省教育廳在2015年1月28日也提出了1相關的試行辦法,這說明目前我國高校科研評價體系還不夠完善,應盡快改革以適應現階段的需求。種種跡象表明,我國高校正努力嘗試對現有科研評價體系的變革。
四、國外高校科研評價制度的變革
近幾年,歐洲國家科研評價制度處于劇烈變革中,意大利完成從VTR(Valutazione Triennale della Ricerca)到VQR(Valutazione della Qualita della Ricerca)的變革。意大利的此次變革在評價對象上擴大成果的數量與評價范圍,在評價方法上將同行評議與文獻計量相結合,在評價指標上要求對經濟社會的影響力。意大利這次科研評價的改革,雖然不夠完善,但對于我國高校科研制度的變革還是有一定幫助的。英國的科研評價(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RAE)始于1986年,2014年完善科研評價體系—卓越研究框架(Research Excellence Framework,REF)取代RAE。REF首次將“影響指標”作為一個評價元素。這一點許多國家的科研評價改革中都有提及,著重體現了科研對國家的影響力。而REF也對跨學科研究或合作研究的評價做了相關的制度。這樣彌補了之前對跨學科研究和合作研究中科研評價的不足。我國高校科研評價在科研對社會影響力、跨學科研究和合作研究中的評價制度有很多不足之處,這對我國科研評價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五、科研評價體系影響教師科研價值觀的發展
我國各高校目前均建立了自己的科研評價體系,雖然該體系對教師在科研上的發展起到促進和激勵作用,但科研評價主體缺乏規范性、評價客體科學價值觀偏失、評價體系價值導向偏頗和評價機制不健全、標準不合理等問題逐漸顯現,接踵而至。這深深影響了教師的科研價值目標、價值追求、價值取向、價值標準、價值信念等科研價值觀。目前國內高校的科研評價體系過于模式化,往往忽視了對教師科研價值觀的正確引導,科研是具有高度創造性的精神活動,只是簡單地當作一般的物質生產活動來進行管理評價,將科研單純的簡化為獲批多少科研項目、科研項目的級別、科研經費的多少、發表的論文數量以及級別等通過量化計算,并與教師的職稱評定、崗位晉升以及福利津貼等利益緊密聯系在一起。正是在這樣的科研評價體系下,部分教師在科研活動中急功近利,避難就易,嚴重阻礙了高校的科研發展。這些問題所導致的學術不端、學術腐敗和學術墮落現象也日益嚴重。為了扭轉這種局面,就必須建立健全的科研評價體系,正確引導教師的科研價值觀,建立相應的獎懲制度,嚴厲杜絕故意打壓、徇私舞弊等行為的發生。
六、小結
自從2013年11月29日教育部發布《關于深化高等學校科研評價改革的意見》以來,我國各高校均對現有的科研評價體系做了相應的變革。但就科研質量而言,各高校科研評價標準高低不一,并且不夠完善。現階段,準確把握高校科研發展方向,制定正確、合理、公平、公正的科研評價體系,是高校科研全面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國高校科研評價在促進高校科研發展的同時,缺點和弊端也日益顯現。ISR(科學評論索引)、ISTP(科技會議錄索引)、EI(工程索引)和SCI(科學引文索引)是國際上公認的科學統計與科研評價檢索工具,是國際上公認的用于計量評價方法的檢索文庫,其收錄狀況也普遍被國內采用,作為評價單位和個人學術水平的重要依據,尤其以SCI最受關注。這就導致了科研評價的重數量輕質量、科研評價標準過于形式化、重視短期的評價忽視長期評價等弊端也逐步顯現。現階段,國內高校的科研評價以定量評價為主,定量評價結果理論上應該是最為客觀和科學的,而量化的結果便于以統一的標準展開科研考核,但定量評價實際上很難做到完美,常會發生偏差,評價方法和評價指標本身都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科研評價的結果不僅是衡量高校辦學水平、考核教師的重要指標,也是教師津貼分配、職稱評定和崗位聘任的重要依據。因此,高校科研管理部門應扭轉現階段科研質量評價的弊端,科學合理、公平公正地開展科研評價工作,使高校科研評價體系在一定程度上激發教師科研工作的積極性,推動高校教師科研價值觀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金碧輝.高論文量與低引用量——于科研評價的價值向導與定量指標[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4.9-11.
[2]林繼志,張向前.我國高校科研評價改進分析[J].科技和產業,2010,2(10):119-121.
[3]曹如軍.地方高校科研績效評價制度變革對教師發展的影響[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4,(8):8-11.
[4]朱軍文,劉念才.高校科研評價定量方法與質量導向的偏離及治理[J].教育研究,2014,(8):52-59.
[5]章帆.關于我國高校教師科研評價的幾點思考[J].科教文匯,2015.214-218.
[6]白海寧.高等學校科研水平綜合評價研究[D].北京:華北電力大學,2010.
[7]陳琨,李曉軒,楊國梁.意大利科研評價制度的變革[J].中國科技論壇,2015,(2):148-153.
[8]劉莉.英國大學科研評價改革:從RAE到REF[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4,2(35):39-44.
[9]汪靜.高校科研評價體系的現狀及對策[J].中國高校科技,2012,(1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