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梅
摘要:在課堂教學中結合文本及學生特點,找到更恰當的整合點,使白板技術發揮了極大的優勢。因此,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備教材,備媒體,更要備學生。讓學生在更寬、更廣的空間里思考、學習。在媒體的幫助下,我們教育者不能牽著學生的鼻子走,更不能被信息技術所累,而要根據教學進程和學生的需要,讓信息技術為課堂服務,使之優勢盡情發揮。不斷地進行調整,轉變教師的認知。為了實現這一轉變,大到教學設計,小到每個問題的提出,都需要斟酌、改進。
關鍵詞:信息技術 整合 課堂教學 提問
語文教學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課堂教學是由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媒介構成的。信息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能力和興趣,在語文課堂中,信息技術越來越多地被用來提高課堂效率。但是再先進的技術也應該為課程服務,所以語文教師該潛下心來研究教材,研究學生,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記得我準備了一節白板公開課《放飛蜻蜓》,在仔細分析文本后,我找到兩條主線:蜻蜓有什么特點?陶行知是怎樣的人?
利用白板技術,我處理了第一條線索,也是本文重點:蜻蜓有什么特點?首先,我引導學生結合文本和收集的資料,匯報蜻蜓知識并進行探究學習。其次,利用白板設計詞語庫,讓學生通過白板容器、拖拽功能,選詞語填表格,清晰快捷地整合了文本資源。再次,利用白板的聚光燈、放大、區域快照、透鏡、播放視頻等功能,引導學生了解蜻蜓特點,落實情感目標,突出本課重點。在白板技術的幫助下,這一教學過程學生學得興趣盎然。
帶著喜不自勝的心情,我領學生們探究本課的難點:陶行知的為人。我先讓學生默讀全文,找一找課文中描寫陶先生動作、神態的詞和短語,并想一想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學生很快就讀完了課文,我迫不及待地想聽到學生對陶先生為人的認識。當我滿懷期待地問:“誰來說說你認為陶先生是個怎樣的人?從哪個詞看出來的?”和我的期待相悖的是,并沒有太多的孩子舉手。第一個孩子說:“我從‘撫摸著感受到他平易近人?!蔽易⒁曋释f出原因或其他什么,可是她“坦然”地注視著我。我只能說:“多親切的陶先生?。∧隳馨阉哪欠萦H切讀出來么?”她讀了讀句子并沒有什么感情。其他的孩子舉手了,我滿懷信心地叫起另一個學生,因為他是班里表達能力最好的孩子。他說:“‘拉著孩子們坐在田埂上的‘拉著也表現他的親切。”“你讀文真細心,說的真好!你還想說點什么?”然后又是沉默。我也只得說:“你能親切地讀一讀嗎?”
接下來,學生的回答就只限于讀詞,說簡短的感受,學生們的思考有局限性,難點處理得不透。
在反復思考和修改后,我改變了問題,又做了一次試講:“仔細讀讀課文,畫出對陶先生的語言、動作、神態描寫的句子,從中你體會到他是怎樣一個人?有感觸的詞可以圈出來,在旁邊寫上你的感受?!?/p>
我利用白板小紙條的功能,把問題出示在課件上。伴著優美的樂曲,學生再次走入文本。當學生在白板上用橫線畫出句子,用圈勾畫出對其有感觸的詞時,我就知道,他們有了自己的感悟。我指著學生在白板上畫的句子:他停下腳步,慈愛地撫摸這翆珍的頭……“這句話是誰畫的?請你給大家讀一讀,再談談你的感受。”那個孩子說:“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他特別慈祥,對孩子們很親切。我從‘慈愛的撫摸中可以看出他對孩子們特別好?!比缓螅矣肿プ×怂脗€紅筆圈畫的“慈愛的撫摸”,說:“這動作誰來做一做?”學生有的摸著自己的同桌,有的學著媽媽的表情摸著自己的手臂……每個學生眼里都充滿了愛意。我趁熱打鐵讓學生再談談被撫摸的感受??吹綄W生們都理解了這一動作,我總結:“陶先生對每個孩子都是這樣,特別和藹可親。給我們親人、朋友一樣的溫暖。”在學生們的注視下我在這句話的旁邊用白板筆寫下:親切。
接著我指著“陶先生將蜻蜓小心地翻過去,指著它的尾巴……”這句問:“這句是誰找到的?你能讀一讀,談談你的體會嗎?”孩子不假思索地說:“從這句話中,我感受到了他的愛心。他是有愛心的人。我是從‘小心這個詞感受到的。如果他沒愛心不會對這只小蜻蜓這么溫柔。”在他精彩表述的鼓勵下,又有幾個孩子說了自己的感受。不需要老師的過多引導,學生們通過詞句把陶先生這一特點總結得很好。于是,我提起白板筆在這句話的旁邊寫下了孩子們給的答案:“愛心”。“讓我們一起讀一讀這句話感受陶行知對這小生命的愛心。”學生們不約而同地把“小心”讀的很輕很輕。在他們的朗讀中,我知道他們不但感受到了陶先生的愛心,也學習到了那份“愛心”。
……
在學生分析句子和詞語的過程中,學生們圈畫的句、詞,老師的板書都呈現在了白板上。
這時我總結:“同學們看,圈點勾畫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方法,讀書就要留下這樣思考的痕跡?!?/p>
探究問題改變了,條件放寬了,學生們的思路就打開了。在白板上“圈點勾畫”,學生們暢所欲言,教師總結出學生們的感受并寫在句子旁邊,整個品讀人物的思考過程,就樣清晰地呈現出來。
課后,我做了深刻的反思:一個問題的改變,為什么會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效果?原因在于,我之前太注重信息技術的應用了,過多的關注它功能的挖掘,而忽略了它的本質和作用是為課堂服務;我之前太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實現,過多關注學生探究的形式,而忽略了它的內容和細節。在我潛下心來研究教材和學生后,改變了一個探究問題,這不但給學生足夠的思考和表達空間,實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尋找到了更恰當的整合點,使白板技術發揮了極大的優勢。所以,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備教材,備媒體,更要備學生。讓學生在更寬、更廣的空間里思考、學習。
在媒體的幫助下,我們教育者不能牽著學生的鼻子走,更不能被信息技術所累,而要根據教學進程和學生的需要,讓信息技術為課堂服務,使之優勢盡情發揮。不斷地進行調整,轉變教師的認知。為了實現這一轉變,大到教學設計,小到每個問題的提出,都需要斟酌、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