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利花
摘要:教學內容是教學的根本,一節成功的課要有適宜的教學內容作為基礎,所謂適宜的教學內容就是符合新課程標準,能達成教學目標,并能在教學中培養學生情感的內容,簡言之就是能兼顧考點和興趣的內容。教師可以從學習目標、學生興趣及學生的接受能力方面考慮精選教學內容;還可以在原有教材的基礎上重組教學內容,采用“拿來主義”豐富教學素材,調整教學順序,利用課堂上新生成的內容,使教學更具實效。
關鍵詞:精選 重組 教學內容 課堂實效
在常規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會思考“教什么”和“怎么教”,前者是教學內容,后者是教學方法。教師往往更多關注“怎么教”,而輕視了“教什么”,重形式而輕內容,導致教學出現偏差。誠然,一節成功的課要有適宜的教學內容作為基礎,而這些內容必須符合新課標,集知識、情感、趣味于一體,在教學過程中具備可行性。因此,教師可通過精選和重組教學內容,彰顯課堂實效。
一、精選教學內容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根本
教學內容是教學的基礎,是實現教學目標的前提,也是確定教法的依據,教師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精選教學內容:
1.根據學習目標,精選教學內容
學習目標是學生通過學習要達成的預期成果,也是教師精選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案的依據。北師大版《生物學》每一章書都列出了具體的學習目標,這就要求教師要認真研讀學習目標和教材,根據目標精選教學內容,確立重點難點,預設學生疑點,設計討論點,精選訓練點,滲透育人點,構建一節理想的師生互動課堂。
如《動物運動的形成》一節,內容多且細,很繁瑣,如“人體的主要骨骼與骨骼肌”這一部分,全身骨骼有206塊,骨骼肌有600多塊,雖然文中只列出了主要的骨與骨骼肌,但也有好幾十塊,名稱多而枯燥,學生易失去耐心和興趣。面對這些問題,教師就要合理整合教材,否則教學適得其反。學習目標明確指出:學生只要能對照圖片說出人體骨骼和骨骼肌的組成即可。因此,教學內容可簡明扼要,只要讓學生知道“胸廓”和“骨盆”的構成,以及與伸肘和屈肘有關的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即可。事實證明,這種刪繁就簡的辦法效果顯著,既能輕松地達成學習目標,又不會扼殺學生的學習興趣,確實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2.根據學生興趣,拓展教學內容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內在動力。如果教師能根據學生的喜好,拓展教學內容,投其所好,定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提高課堂教學實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動物運動的方式》一節,內容看似簡單,文中所述動物運動的方式,學生大多見過,不必多做解釋,半節課時就可結束內容。這樣一來,教師將失去了一個非常好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機會。文中多次提到“火箭的運動與烏賊的倒退運動相似”“輪船的運動與魚的游泳相似”“飛機的運動與鷹的飛行相似”,其實這就是仿生學。教師如果能將這一部分內容進行拓展,深挖仿生學的原理,介紹更多有趣的仿生學實例,學生就會興趣盎然,并向教師提出更多的疑問。教師還可以把相關問題作為課外作業,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精神,讓學生獲得成功感,學習上變被動為主動,達到樂學的目標。
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加工、整合和拓展,要從學生的興趣出發,立足課本、超越課本,方能提高課堂實效。
3.根據學生接受能力,把握內容難度
選擇教學內容,要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把握好內容的難度,太難或太易都不利于學生的發展。
如《性狀遺傳有一定的規律性》一節,學生本來對遺傳很感興趣,教師也想把這節內容講通講透,于是就以豌豆的雜交實驗為例詳細地介紹了孟德爾的分離規律和自由組合規律,孰不知這是高中課本的內容,初中的學生根本無法理解,聽得一塌糊涂,原有的興趣也慢慢被消磨掉。因此教學內容的選擇,量要適度,難度更要把握好,不能太難,應該是設定在學生只要通過努力,就能接受的程度上,讓學生有滿足感和成就感。
二、重組教學內容是實現課堂教學實效性的途徑
教材是確定教學內容的依據,它集專家之精華,具有權威性。因此,合理運用教材,深入研讀課本,是提高課堂實效之本。但是不等于贊同照本宣科,而是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礎上,重組教學內容,使教學更加合理。
1.采用“拿來主義”豐富教學素材
新版教材圖文并茂,色彩豐富,直觀效果明顯,學習便利。素材再好畢竟是靜態的,在生活中也很少見,學生只能憑空想象,教學的效果大打折扣。如《動物行為的主要類型》一節中,獵豹的捕食行為、企鵝的領域行為、烏賊的防御行為等圖片,圖中動物大多數學生都沒見過,如果能采用視頻教學,或者把這些動物換成雞、貓、狗、牛等生活中常見的動物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學素材的來源甚廣,不必局限于教材,只要能為教學目標服務的信息、內容,均可“拿來”,如《生物科技展》、《動物世界》等都是很好的素材。當然還可根據需要,拍攝生活中的與生物學有關的畫面作為教學素材,使課堂教學更加開放,學生更感興趣。
2.局部改變教學順序,使知識更具有連貫性和邏輯性
教材內容順序的安排,具有它的合理性和局限性,為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局部改變教學內容的順序,重組教學內容。如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一節,講到了動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費者,是食物鏈中的重要組成成分,也提到了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概念,但食物鏈的構成、書寫、能量的傳遞以及各能量級之間的關系等內容,卻安排在八年級下冊《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一節中進行學習,同一內容拆分在不同的章節,知識的邏輯性和連貫性不強,不利于系統地學習。所以,應把這兩節書的內容進行整合,放到八年級上冊學習,在下冊只稍作復習,便可得到鞏固,這樣做既縮短了教學時間,又提高了教學的實效性。
3.及時把握課堂上生成的內容,滿足學生的好奇心
教師在課前都會精心備好課,設置討論點,預設學生的疑點等等,但學生是活的,課堂也是活的,學生在課堂上常會提出一些意外的問題,使教學活動不能完全按照預設進行。如《血液》一節,教師在講到血小板具有止血和凝血作用時,學生常常會問:為什么血液在體內不會凝固,難道血小板在體內不起作用嗎?這是課堂上隨機生成的內容,教材沒有介紹,教師也可能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如果教師不作答或者忽悠學生,學生會很失望,甚至會認為教師學識淺薄,同時也會扼殺學生的興趣和創新思維。因此面對這些問題,教師一定要重視并作正面回答,或者與學生一起探討,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這可是一個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好機會,也是提高課堂實效性的有效途徑。
因此,要想使教學內容更加切合學生的學習需要,教學內容必須進行精選和重組,彰顯課堂實效。
參考文獻:
[1]劉恩山.生物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梅金元.農村高中生物課堂實施教學目標的現狀及對策的研究[J].中學生物學,2011,27(5):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