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旭
摘要:在語文教學中,為了營造思維活躍、氣氛熱鬧的場面,需要課堂出現一種靈敏的靜的氣氛。靜“場”——還學生一個品味的空間;靜寫——給學生一個涵詠的時間;靜思——給學生一個內化的休止符。
關鍵詞:語文課堂 靜“場” 靜思 靜寫
在語文教學中,為了營造思維活躍、氣氛熱鬧的場面,需要課堂出現一種靈敏的靜的氣氛,宋代理學大師陸九淵說:“讀書切忌在慌忙,涵詠功夫興味長?!彼裕Z文課堂追求一種“靜場”“靜思”“靜寫”讓動靜相宜才能真正的產生獨特見解,閃現靈性的火花,這樣的語文課才是真正的好課!
一、靜“場”——還學生一個品味的空間
所謂的“場”,就是給學生營造的一種氛圍,一種學習環境。那種豐富多彩的媒體課件讓人目不暇接,曲風不一的背景音樂此起彼伏,熱鬧活潑的表演層出不窮……學生靜心學習課文中語言的時間嚴重缺失,視覺疲勞、聽覺疲勞、身體疲勞的他們能學會傾聽,學會思索嗎?教師自己苦心設計的情景對學生學語文已經形成了干擾。我們要拋棄浮躁,營造靜靜的讀書“場”。
一位老師在上《秋天的懷念》的課堂上《愛的奉獻》樂曲一直在回蕩,委婉起伏的樂曲為教室籠罩了嚴肅的氣氛。本以為老師會停下音樂讀進文本,讀懂石鐵生和他的母親??墒墙處煕]有中止音樂,反將音樂聲音開的更響,學生在有些過于喧鬧的音樂中聽辨老師的要求,吃力的朗讀課文,但是他們的聲音還是被音樂壓住。再看看一些注意力不太容易集中的學生索性不聽課了,嘴里哼著《愛的奉獻》。教師本想用音樂渲染氣氛,調動情感,但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有些課堂,學生熱情肆意的舉手發言,表面上看,課堂里一片主動參與,積極探索的氣氛,可是冷靜觀察,確又不然。你瞧,舉手學生無視他人發言,只顧舉手示意老師要求自己發言的人大有所在,再看不斷的打斷別人發言者有之,時時以否定的語言打擾別人發言者有之。上述現象在當今語文課堂上屢見不鮮,缺乏的就是寧靜的場,熱熱鬧鬧的背后總是讓人感到許多浮躁。
古人說:“定能生慧。”這兒的“定”是一種“氣定神閑”的安寧,是一種“超然物外”的靜默??梢姡办o”是人定心思考的必要因素,新課改之后的課堂呈現出勃勃生機-詩意的課堂中教師才情涌動;自主的課堂上學生踴躍積極;立體化的課堂里,多媒體的應用接連而起,與此同時我們不要忘了給學生營造一個靜的“場”真正讓學生走進文本。
二、靜思——給學生一個涵詠的時間
很多課堂,老師們為了追求“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表現所謂的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便道出“下面開始交流“,或者問題一提完,不到幾秒鐘就問:“誰想出來了?”,“哪個先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學生似乎一瞬間就活躍起來了,這是老師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張揚與作秀。殊不知,學生沒加思考,信口開河,這樣對話的質量,不是深入文本中所道出的然而有隔靴搔癢之嫌。不如使用這樣的教學用語:“請同學們先獨立思考一下”,“大家靜靜的想一想”等,我們認為真實的語文課堂,真實的自主學習,應該對學生留足獨立思考的時空,因為要讓學生學有收獲,能自主認知,自主發現,自主建構,就得有一個靜思的時空。
學生思維暫時的“剎車”絕不是思維的枯死,恰是為思維活躍的高潮做鋪墊,當學生“山重水復疑無路”時,教師在相機點撥引發學生思考議論,就會煥發“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讓學生凝神靜思,教師再發揮“助產婆”的作用,就是先讓思想在學生腦袋中產生出來。語文教學決不能以緊鑼密鼓的快速討論,旋即點撥的速成代替“思想”的產生。自然如果教師能適時的說“請大家獨立思考幾分鐘”,“給同學們兩分鐘的自由思考時間”,恐怕學生的思考會更成熟,更有個性,相信一旦參與討論,便會層浪迭起,碰撞出更絢麗多彩的思維火花。
三、靜寫——給學生一個內化的休止符
新課程改革以來,也有很多教師認為要把寫“擠”進課堂,這是很有道理的,語文就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所以,語文課堂不僅要動腦,動口,也還要動手。讓學生靜寫,一方面,給一點“靜”的時空,讓學生動筆,記下心中的疑問和獨特的思考,這是自主發現與建構的需要,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正是此意。另一方面,這也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反芻消化的時機,一片靜心回味的余地。利用這一刻的“靜”,學生自主梳理、整合,融會貫通能避免“積食傷胃”,學得積極扎實,又能在這一靜的休止中在填補,再創造。讓學生會意靜寫,內化文本的內容,表達文本的情感,抒發自己內心的體驗,正如美術中的留白,不是空寂,正是“此時無聲勝有聲”的默契與和諧。
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讓學生動筆想象,百草園中的美好生活,學生在靜中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教學《長城》讓學生動筆想象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教學詹天佑的最后一自然段時,讓學生動筆想象外國人時怎樣贊美詹天佑的,感受詹天佑的杰出,這樣,實施適度的進行表達,恰恰能讓學生蕩起思想的漣漪,孕育感悟的靈光,流露出內心的情感。教學中還學生一片靜的時空,正是讓學生去進取追求,去感悟體驗,去表達創造。
“靜”是一種境界。讓語文教學逐漸走向簡約,走向真實;它可能是一種象征,標志著語文課上,教師對學生的尊重與理解,“寧靜以致遠”,從“靜”做起,期待語文教師給學生多一份善聽善思的寧靜,憧憬語文教學多一份和諧平衡的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