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東俠
摘要: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自然和人文地理是最主要的兩部分,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綜合性,對學生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課堂情境教學過程中,學生在看得見、摸得著的過程中,體會到了學習的愉悅,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日常地理知識。教師在進行地理教學時,要逐步培養學生的興趣,防止學生發生厭學、提不起興趣的現象。在探究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性作用,讓學生在探究中知道為什么、怎么樣等。同時,教師要巧用詩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國熱情。
關鍵詞:高中地理 地理興趣 情境教學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自然和人文地理是最主要的兩部分,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綜合性,對學生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課堂情境教學過程中,學生在看得見、摸得著的過程中,體會到了學習的愉悅,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日常地理知識。那么,在地理教學中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興趣呢?
一、培養興趣是提高地理教學的關鍵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某一門科目有了興趣以后,即使遇到再難學的知識也會下定決心,有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心理,因此能克服許多困難。由于在初中學習的地理知識,所涉及到的面非常窄,學生只是知道一點皮毛。但是到了高中以后,由于所涉及的內容比較多,面非常廣,只靠書本上的知識往往不夠,這就需要學生利用各種媒體,了解更多的知識。當教師給出一張圖,就需要學生從圖中看出該地區的建設、經濟發展、人口情況等,并會及時分析圖中給出的各種數據,而這些學生往往不能馬上掌握。這就需要教師提高學生的興趣。首先,教師要培養學生對地理的看法,有的學生往往會認為地理就是能夠讀圖、看圖,就差不多了。根據此情況,筆者以身邊的事情出發,例如,在每天晚上七點半后,在新聞聯播之后讓學生觀看天氣預報,了解我國南北方的天氣情況,讓學生與課本的知識相結合,分析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有時為了拓寬學生的視野,筆者讓學生看電視的時候讓學生多看一些含有地理知識的頻道,如“世界地理頻道”。要使學生知道中國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在世界各國中,僅次于俄羅斯、加拿大,位居第三,差不多同整個歐洲面積相等。同時筆者在每天上課時,讓學生講解一下觀看世界地理頻道都有哪些收獲。其次,學生要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留心身邊發生的各種事件,增加對地理的趣味性,隨著生產力提高,人口增多,陸地資源不斷短缺,陸地空間日益緊張,對占據地球表面70%的海洋更加關注,告訴學生地理學科的學習并不是脫離于生活實際的。例如,日本福島的核電站事故,造成當地居民核輻射,同時大量核污水進入到海洋,對海洋生物造成影響。與我們息息相關。在觀察每一次的太陽東升西落時,可以聯想到每個季節的晝夜更替及時間長短,夜間溫度的高低。當學習了大氣環境后,筆者讓學生知道為什么近幾年地球上頻繁出現厄爾尼諾現象以及溫室效應,這樣學生在與生活相聯系的同時就會對地理充滿了興趣,就不會感到地理難學。
二、在探究式教學過程中發揮教師主導作用
課堂互動是課堂教學中最為關鍵的環節之一。課堂互動水平的高低,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前,探究式教學過程的學習主體是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知道為什么、怎么樣,既要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以及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又要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通過小組成員之間的交流討論,取長補短,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由于每個學生認知水平、感知能力等各個各方面因素的制約,導致探究式學習過于盲目,效率過低的現象。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是教師過于“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而忽視了教師的引導作用。因此,地理教師在教學中,只有充分運用探究式教學模式,不斷加強教師對學生探究性學習的引導,對于學生存在的問題,及時發現并及時指出。通過地理探究性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查找資料、反思問題等多種學習能力,對于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十分有意義。例如,在“濕地資源的開發保護”的教學中,筆者首先向學生提出問題:“在美麗的海濱城市,有一片區域經常據有大量的海鷗,這些海鷗為什么生活在這里?”此時,有的學生就高聲答道:“因為這里有適合它們生存的環境——濕地。”這時筆者就向學生提出“什么叫做濕地?”“根據濕地的形成原因可以將濕地分為哪幾類?”“我國濕地在空間分布上的特點?其分布與哪個氣候要素密切相關?”“濕地水分的蒸發,可在附近地區形成降雨,具有調節區域氣候的作用。你贊成這種說法嗎?”學生根據提出的問題馬上就有了興趣,學習熱情也隨之提高。因此,通過階梯式的探究教學,學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此時筆者感覺教學是一個千變萬化的動態過程。在教學過程中,筆者體會到了要以學生實際出發,結合教學內容,合理設計教學模式。然而不論采取何種教學方法,教師都要以學生為主體,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創新精神。
三、巧用詩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國熱情
在地理教學中為了加強學生對概念的理解,與當前國際社會相聯系,如現在中日兩國間的釣魚島問題、中菲之間的仁愛礁問題、中越之間的南海問題等,向學生說明我國的領土、領海、領空、專屬經濟區、毗連區、專屬探礦區和大陸架等,從而使學生更加愛國,自覺承擔起建設國家的重任。我國幅員遼闊,名勝古跡眾多,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的名句,在教學時,筆者獨出心裁,將課本上的地理知識與名詩、名詞相結合,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學習季節性時,用不同的詩句來描述不同的季節“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在講述氣候的垂直分異規律時,用“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在講述地球的自轉與公轉時,用“坐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醉時不覺乾坤轉,醒來才知星斗移。”當講到我國南方和北方氣候差異時,筆者以“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告訴學生,二月時,江南已經鮮花滿枝,而其它地方卻十分寒冷。“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是說我國春季普遍存在著氣溫回升快,降水少的情況。“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是說四川巴山地區因受地形的影響,常常形成夜雨的天氣。“人間四月菲芳盡,山寺桃花如盛開。”說明了地勢越高氣溫越低這一氣溫分布的規律。“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說明地勢越高氣溫越低。通過學生的不斷了解,學生的愛國熱情更加高漲。
總之,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要想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就必須重視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防止學生出現厭學、沒興趣的現象。教師要以愉快的教學手段讓學生樂于學習,才能真正提高教學質量,地理教師要善于抓住地理教學的特點,讓學生愛上地理課,提高教學有效性。
參考文獻:
[1]袁書琪.地理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99-100.
[2]賈志堅.淺談地理圖像教學法[J].教師,2010,(2O):88-89.
[3]徐衛星.淺談新課改下如何提高高中地理教學的有效性[J].學周刊,2013,(32):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