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菊花 路程 張莉
關鍵詞:晏陽初;平民教育;鄉村社區;圖書館
摘要:晏陽初在推行平民教育過程中利用并建設圖書館,無形中把圖書館服務平民的思想傳播到貧窮落后散漫鄉村的每一個角落,使圖書館在平民教育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晏陽初推行的平民教育運動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中國鄉村圖書館事業的發展。
中圖分類號:G2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5)03-0139-02
1宴陽初的平民教育
中國現代著名的“鄉村建設運動倡導者”[1]晏陽初,1922年發起全國識字運動。1926年,他在河北省定縣翟城村設平民學校,普及“農業科學化”。1929年,創育才學校、婦女學校,全面推行平民教育。在晏陽初的召集下,截至1935年,下鄉定縣的博士及研究人員達500人,創下學者下鄉推廣文化知識、傳播科技,學以致用的記錄。晏陽初針對中國農村普遍存在的“貧、愚、弱、私”四大病癥,創造了“一大發現,兩大發明,三種方式,四大教育,五個結合,六大整體建設”的平民教育思想和平民教育鄉村科學化模式。從《晏陽初傳》《晏陽初紀念文集》《晏陽初教育論著選》《晏陽初在定縣的足跡》等著作和論文中可以發現,晏陽初的平民教育離不開圖書館。定縣的大小各類型圖書館成為鄉村平民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2宴陽初對鄉村社區圖書館的開發利用和建設
2.1近代平民教育的推廣及圖書館的興盛
1909年,全國各地興辦了一些工人半日學堂,商業補習夜館,農民耕余補習班,女工傳習所、閱報處、閱覽處等近代社會教育事業。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教育部設社會教育司,社會教育司第一科主管圖書館等,社會教育以通俗教育和識字教育為主要內容。“全國各地出現了大量的通俗圖書館、閱報處、閱書處。”[2]新圖書館運動提倡圖書館平民化教育,民眾圖書館、民眾學校、民眾識字處、民眾教育館、民眾茶園等應運而生,“民眾圖書館社會化”[3]。中國“新圖書館運動”蓬勃發展。1920年,剛從美國回到中國的晏陽初在北京讀到《翟城村志》中刊載的《翟城自治規約》,了解到1914年河北定縣翟城先后創建了自治講習所、通俗講演社、圖書館和愛國會,翟城村有良好的平民教育基礎。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東方圖書館收錄有應用定縣馬應龍眼藥而減輕病苦的記錄,并是美國特別收購中國醫藥書的來源。晏陽初對定縣發生了濃厚的興趣,決定以河北定縣為首選,作為平民教育實驗基地。
2.2平民教育與社區各類圖書館的服務互補
宴陽初認識到圖書館事業與國民教育水平關系密切。認為,學生到圖書館閱讀書籍,一方面能幫助校內的正課,一方面能引起他們研究的興趣;成人到圖書館閱讀書籍,能補充或繼續增長他們在實際生活上所需用的知識,能在圖書館里得到高尚的娛樂,以免浪費時間金錢于無益的消遣。這是“社會教育”,是“一種間接地或附帶的教育事業。”[4]平民教育要充分利用圖書館、閱報室、平民角、圖書擔、巡回文庫,有計劃、有步驟地使固定圖書館與流動圖書館(圖書擔、巡回文庫),大村圖書館與小村閱報室或平民角緊密結合,互為補充,把勞動與學習,休閑與提高、精神娛樂協調成為一個整體,把掌握文化與提高農業生產的科學技術,提高家庭經濟收入銜接。①巡回文庫。這是最經濟、最便捷的方式。巡回文庫介紹合作社書籍,“以資社員參考,而增長其知識。”[5]巡回文庫“由各縣設立通俗文庫總部,采集人民必須而易曉的各種圖書,輸送到城鎮鄉各支部,再轉送各村落閱覽所,限定日期閱畢,送回總部收存”[6]。對巡回文庫的數目、“外形”[7]、內涵、文庫內分置等進行統一規定。運輸工具是圖書擔、手推車。②平民閱報室或平民角。由各地平民教育促進會與當地人士為平校畢業生設立。村民共同遵守公共閱覽室開放時間、借還書規定。③平民讀書團。讀書團是由平民教育促進會干事輔導的一種團體,讀書團的成員可以互相交換圖書。④學校圖書館。圖書館是學校的第二生命。藏書豐富的學校圖書館為提高教學質量提供了保障。學校圖書館全開架、自助借還。定縣景慧學校圖書館無人管理,藏書“按照書的編號分門別類地保存起來”[8]。學生們自取自借圖書,自覺嚴格執行借還程序。⑤縣政府設機構管理并保障圖書館的運行。1931年,平教會創建社會式教育委員會,專設公民教育、社會式教育機構,負責巡回文庫、圖書擔組織工作。1932年,平教會定縣縣政改革,改組縣政府,設民政、財政、教育、經濟、公安五科。教育科掌管圖書館。1933年教育科改為社會式教育部,圖書館歸屬社會式教育部,由平校或民校畢業生組成同學會組織。同學會成立讀書會,組織練習投稿,編寫《農民周刊》,刊登當天新聞,利用“流動圖書館”(圖書擔、巡回文庫),進行四大教育活動,實現縣村圖書服務全覆蓋。
2.3鄉村圖書館的資源建設
2.3.1進行愛國主義資源建設。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晏陽初等平教會“趕編了500余種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平民教育讀物”[9]。文學部編寫的3,400余種歷史、抗日讀物,給民眾警醒啟迪,指導國民從身體上、精神上、知識上努力自強。景慧學校圖書館中,大量自編的民族英雄事跡連環畫讀物,是平民掃盲課本,也是學生教材和課外讀物。晏陽初同時發起農民抗戰教育運動,志在訓練占全民85%以上的農民,激起他們的抗戰意識,開發他們的潛藏力量,充實他們的知識技能。定縣農民的抗日活動積極活躍,有力地抗擊了日寇侵略。20世紀40年代,國共合作時期,時任重慶北碚中國鄉村建設學院院長的晏陽初,主張學術自由,學院圖書館中“收藏有不少被國民黨禁閱的政治、經濟方面的書刊,可以自由借閱。”[10]他堅持把“鄉村建設學院”辦成“民主、自由”的園地。
李菊花,路程,張莉:宴陽初的平民教育與鄉村社區圖書館建設*李菊花,路程,張莉:宴陽初的平民教育與鄉村社區圖書館建設*2.3.2進行公民教育教材資源建設。公民教育的重點工作之一,是設立公民教材編撰部,編寫《公民讀物》,進行愛國教育。平民讀物圍繞四大教育內容,創作若干適合民眾需要的文學讀物,尤注重科學文化知識內容的編寫。圖書圖文并茂,有趣生動,書編成后收入圖書館,供讀者隨時借閱。
2.3.3進行科技創新能力培養與興趣培養相結合的教育。農民自寫、自發行的《農民報》每周出版,《農民報》的內容豐富,摘錄《美國農村雜志》《科學普及報》的最新消息文摘和傳記等。 “平教總會”先后刊行《農民報》近1,000種。定期出版的《新民》《農民》《平民簡報》《平民文庫》等報,均入藏圖書館以備查閱和閱讀。農民利用圖書館看書報,增長知識,開闊眼界。
2.4加大宣傳,提高圖書館的影響力
通過識字教育,識字的平民多了,需要使用圖書館的人多了,面對如何使用圖書館的問題,“平教總會”舉辦培訓班教圖書館學。“學圖書館學,有組織地接管學校圖書館,并自動做書刊義務宣傳員,向全校同學介紹新書內容。”[11]定期舉行農村圖畫巡回展覽會,縣里的流動圖書館(巡回文庫),不定期到各村并深入農家,推介各種圖書報刊,進行宣傳活動。這些活動增加了農民的歷史知識,提高了他們的愛國意識、文化品位及文化素養。晏陽初強調師范的實踐性,鼓勵學生邊讀書邊參加實踐調查,因而,活動的一項內容就是“文書、圖書管理”。
3結語
平民教育中的圖書館建設突出存儲知識、傳播知識、教育培養人才的功能。中國近代圖書館以平民為中心的建設與服務,在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的廣大農村得以實踐與推廣。廣大平民從對圖書館的未知,到能熟練使用圖書館,到從圖書館得到實際回報。據統計, 1934年,定縣“掃除文盲成績居全國1,900多個縣之冠”[12]。晏陽初平民教育中的圖書館建設,實現公平、共享的便民服務,圖書館培訓及時,組織到位,廣泛宣傳,使圖書館服務平民的觀念深入人心;其科學性、理念、責任心、工作熱情,對我們今天圖書館建設與服務仍具有啟示。
參考文獻:
[1]王繼平.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途徑——試論晏陽初開發“腦礦”思想的現實意義[J].成人教育,2004(5):3-5.
[2]程煥文.中國近代圖書館學期刊史略(上)[J].圖書館,1985(5):28-32.
[3]劉茲恒,余訓培.“新圖書館運動”的精神實質——對圖書館“民眾”概念的回顧和反思[J].圖書館,2005(5):1-4.
[4]晏陽初著,馬秋帆等主編.晏陽初教育論著選[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5.
[5]張秉福.民國時期三大鄉村建設模式:比較與借鑒[J].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南京市行政學院學報,2006(2):61-65.
[6]楊才林.民國社會教育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143-152.
[7]寧艷艷.宴陽初與定縣平民教育中的巡回文庫[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5(3):34-36.
[8]李志會.晏陽初在定縣的足跡[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204-207.
[9]中國現代教育家傳編委會.中國現代教育家傳第七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38-68.
[10]晏陽初紀念文集編輯委員會.晏陽初紀念文集[C].重慶:重慶出版社,1996:113-115.
[11]宋恩榮.教育與社會發展——晏陽初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191-201.
[12]李文珊.晏陽初梁漱溟鄉村建設思想比較研究[J].學術論壇,2004(3):129-132.
(編校:周雪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