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金亮
掌中木偶傳統藝術的創新與發展
——從掌中木偶劇《金星花——小蘿卜頭》的排演說起
文‖曾金亮
掌中木偶表演藝術創新發展,必須立足傳統,接續現代;必須讓現代科技,“為我所用”;必須廣采眾長,“化為我有”。晉江掌中木偶非遺傳承中心創作的多媒體動漫掌中木偶劇《金星花——小蘿卜頭》,正是在繼承基礎上大膽創新與發展的結果。
掌中木偶;創新;發展
中國木偶戲的歷史源遠流長,其表演技藝精湛,可謂中國藝苑中一枝獨秀的奇葩。木偶戲又稱“傀儡戲”,是由演員操縱木偶以表演故事的戲劇。由于木偶表演藝術是靠藝人操縱木偶表演,所以按照不同的操縱法分類,有提線木偶、杖頭木偶、掌中木偶、水上傀儡,還有藥發傀儡和肉傀儡等等,品種極為繁多。其中福建閩南掌中木偶俗稱“布袋戲”,因表演風格與唱腔的差異,又有南北派之分,南派以晉江市掌中木偶為代表。2006年晉江市掌中木偶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市場經濟的大潮震蕩和沖擊了原有的戲劇演出活動的方式和環境,過去那種優越境況已不復存在。福建閩南掌中木偶如同其他地方劇種-樣,被置身于多元化的文化環境和劇烈的市場競爭之中,處境窘困,舉步維艱。掌中木偶戲的生存空間受到極大的沖擊與擠壓。面對戲曲藝術瀕危的生態環境,掌中木偶藝人們清醒地意識到,求生存、謀發展的關鍵在于面對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如何在繼承的基礎上努力創新與發展。
經過多年來的艱難拼搏,掌中木偶藝人們在實踐與探索的道路上取得許多寶貴的經驗和喜人的收獲。作為非遺傳承單位的晉江市掌中木偶表演藝術傳承中心,為了擔負起繼承與發展的雙重任務,在繼前幾年推出的掌中木偶傳統折子戲專場《古戲新姿》參加福建省戲劇調演榮獲大獎后,近年又推出了一部大型木偶劇《金星花——小蘿卜頭》(以下簡稱《金星花》),該劇榮獲文化部“文化創新提名獎”及全國優秀兒童劇展的“優秀演出獎”。這兩臺木偶節目的內容、風格、表演形式迥然不同,前者屬于歷史題材,它采用傳統舞臺模式、傳統表演手法,旨在挖掘與發揚掌中木偶戲的優秀傳統藝術;而后者則屬于弘揚主旋律的現代題材,它在立足傳統的基礎上,融入了現代科技。這兩臺節目各具亮點、異彩繽紛。從繼承與創新角度而言,都是一種探索與嘗試,可謂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下面本文主要以木偶戲《金星花》為例,簡要談談關于掌中木偶傳統藝術的創新與發展的問題。
立足傳統,接續現代,是順應時代發展、提高木偶藝術表現力的必由之路。《金星花》是一出集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趣味性于一體的現代題材的創新劇目。其創作全過程始終以“立足傳統,接續現代”為指導思想,實驗性地嘗試掌中木偶藝術與動漫元素、多媒體技術的深度融合,這是掌中木偶表演藝術一次大膽改革創新的嘗試。《金星花》無論是舞臺形式、表演手法,還是現代科技的應用,都有著深層次的變革與實驗。
在《金星花》的前期創作中(即導演構思、造型設計及音樂設計的過程),無論是木偶頭的制作,還是服飾、道具的設制,均有較大程度的改革創新,整體木偶形象摻入了卡通動漫的基本元素,使木偶形象更加生動可愛。特別是其偶頭雕塑,一改過去那種仿真和類型化的傳統方式,大膽采用卡通人物方式的形象設計,使偶像更富有表現力,更適應當代觀眾,特別是少兒觀眾的觀賞需求。
在音樂設計方面,《金星花》不拘泥于布袋戲傳統音樂的約束,而是在保留布袋戲主旋音樂的基礎上,大膽地揉進了現代音樂,讓整個音樂充滿了現代氣息,豐富了布袋戲音樂的表現力。劇組還特地聘請著名作曲家、歌劇《江姐》的作曲者姜春為《金星花》擔任音樂設計,并由他親自譜寫了主題歌《金星花之歌》和《你是媽媽的好寶貝》兩首優美動聽的歌曲。姜春的作品成了《金星花》的一大亮點,明顯地提升了掌中木偶戲音樂的表現力。
為了更好地探索傳統掌中木偶戲新的表現手法和舞臺形式,創作者首次嘗試以多媒體3D動畫為背景,增強木偶舞臺的環境氣氛的渲染力。當序幕拉開后,出現了似波濤般洶涌的黑云和陰森恐怖的獄房的3D背景,再加上閃電雷聲的音效,使觀眾仿佛身入其境,不由得進入了戲劇的規定情境之中。3D背景不僅增強了舞臺的環境氣氛,同時也為演員操弄的木偶加強了表現力。例如第一場《智救流浪狗》中的木偶“小咚巴”,它是一只小流浪狗,為了尋找失散的狗媽媽,誤入監獄中。“小咚巴”的出場就是在3D監獄的陰森背景和刺激感觀
的光電聲中,其走投無路、恐慌萬狀的表演得以渲染烘托,這樣,就讓一只活生生的、擬人化的小流浪狗可憐而又可愛的形象淋漓盡致地凸現出來,表演者操弄起木偶表演也更顯得得心應手。
3D背景還可以表現出僅僅用木偶所不能表現的意境及情感。如第二場《金星花開了》出現意象中的新世界,3D動畫背景映出了卡通式的自由的天空、繁華的都市、歡樂的校園,從而很好地烘托、折射出牢中難友們對美好未來的向往。這些僅僅用木頭偶人難以表現的情境,通過3D動漫卻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了。還有第四場《窗外已天亮》中,3D背景用開國大典的實況影像,有閱兵儀式、慶祝游行等壯觀場景,再配上莊嚴嘹亮的國歌,讓觀眾們倍加激昂慷慨。
木偶劇《金星花》用動漫手法增強木偶藝術形象,以現代科枝增進木偶藝術表現力,這正是立足傳統、接續時代的一種大膽而有益的嘗試。木偶劇的這種改革創新也是其爭取年輕一代新觀眾的一種新思路,能為其在日益尖銳的市場競爭中贏得生存空間。
現代科技,“為我所用”,立足凸現掌中木偶表演藝術主體,是創新與發展的出發點。木偶表演藝術要發展,要善于采用現代科技,但我們要注意的是,現代科技絕非舞臺藝術的主體,掌中木偶表演才是舞臺藝術的主體。現代科技是為掌中木偶表演服務的,是烘托與強化掌中木偶表演藝術主體的一種手段。倘若讓聲、光、電等方面的先進技術肆意主宰舞臺,那將給掌中木偶藝術帶來災患。高科技的運用可以為舞臺藝術增光添彩,但過分依賴高科技將導致舞臺藝術主體的衰退與消亡。
記得在《金星花》的排練中,有位玩電腦的高手朋友看過筆者在劇中操弄木偶“小咚巴”后,神秘地告訴筆者,他想把這只小流浪狗復制成機器木偶狗,輸入電腦,編上程序,讓演員用鍵盤隨意操弄它,這樣,它就可以既唱又舞了。這位朋友還煞有介事地對筆者說:“看你們手工操作木偶多辛苦,以后讓所有木偶安上遙控裝置,只要一個人坐在沙發上操弄電腦,就可以了。”筆者懷疑地反問:“這可能嗎?”他脫口而出:“沒問題!而且操弄起來要比你們更好看。”聽完他的一番話,筆者哭笑不得,為他的這種遐想感到愕然!但這不經意的閑聊,卻足以引人思索:當今藝術如果就像這位朋友所說的那樣,任其由現代科技所取代,那么這號稱千年藝術瑰寶的掌中木偶藝術,也只能被一成不變地送入歷史博物館了?如果真像這樣,那么世上所有的傳統藝術豈不都不復存在了?
事過不久,筆者從《中國戲劇》雜志上看到一篇題為《科技提升推動傳統偶戲發展 從掌中木偶戲〈金星花——小蘿卜頭〉說起》的評論文章,該文指出:“掌中木偶戲面臨著如何在新世紀獲得新的發展動力;如何以新的面貌獲得觀眾的認同與接受;如何在引進新興舞臺科技手段的同時堅持傳統藝術的主體性和劇種個性。”[1]看過該文,筆者深受啟發,并更加堅定地相信:掌中木偶戲融入現代科技,必須堅持“為我所用”,才能真正凸顯木偶表演藝術的主體性,才能真正讓現代科技為豐富和增強木偶的表現藝術而服務。
廣釆眾長,“化為我有”,保持掌中木偶劇表演藝術個性,是橫向借鑒、以我為主的立足點。在融入現代科技過程中,不僅要注重木偶表演藝術的主體性,而且在藝術創新上也應該把握掌中木偶劇種的個性特征。為了豐富本劇種的表演藝術,《金星花》在表演中以南派掌中木偶為主,同吋吸收采用了一些其他偶類劇種的表演技藝。如在操弄木偶“小咚巴”時,為了克服掌中木偶活動受指上動作幅度的限制,在表演時借用了杖頭木偶的表演技巧,通過幾根手桿以及內部機關暗線的操作,使“小咚巴”能夠更加自由地手舞足蹈、左闖右跳,頭部、尾巴和四腳都能隨心所欲地舞動起來,達到擬人化、形象化的藝術效果。還有,操弄反面角色“狼警長”及男女“狗警員”時,為使它們更靈活地表現其窮兇極惡、張牙舞爪的態勢,演員們在幾個場面中采用提線木偶表演,通過二、三十線路操縱木偶各部位關節,使其動作更為夸張自如。
在借鑒和運用兄弟劇種藝術的問題上,老一輩藝術家阿甲告誡我們:“縱向繼承不忘革新創造,橫向借鑒切記以我為主。”《金星花》劇組所有編導演人員都牢記他的這句話,將把握掌中木偶傳統藝術的主體性和劇種的個性貫穿始終,因為只有牢牢把握以木偶表演藝術為中心,才能真正做到既讓現代科技為木偶表演藝術服務,又使兄弟藝術融入到整體的掌中木偶舞臺表演之中。只有從本劇種個性出發,在吸取過程中努力把兄弟藝術“化為我有”,才能更好地發揮南派掌中木偶細膩傳神的藝術特長。如何更好地“為我所用”和“化為我有”,這是導演和演員們的智慧和才能之所在。
總之,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以及藝術形式的日益多元化,人們審美方式也在不斷發生變化,這給傳統的掌中木偶藝術也帶來嚴峻的沖擊。實踐告訴我們,掌中木偶表演藝術一定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求創新、求發展。如果沒有繼承,任何戲劇、任何藝術都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但任何傳統藝術也都要在動態中繼承,沒有在繼承基礎上的創新發展,就將失去競爭力,勢必被時代所淘汰。晉江掌中木偶非遺傳承中心創作的多媒體動漫掌中木偶劇《金星花》,正是在繼承基礎上創新發展的產物。這是一次大膽的嘗試,也是一次有益的探索,其成功與不足正在接受市場和歷史的考驗。面對時代的機遇與挑戰,為了掌中木偶傳統藝術的未來,只要我們堅定信念,勇于面對,大膽實踐,相信這古老的藝術瑰寶一定會更加輝煌燦爛!
[1]白勇華,洪世鍵.科技提升推動傳統偶戲發展 從掌中木偶戲《金星花——小蘿卜頭》說起[J].中國戲劇,2012(12).
J82
A
曾金亮,晉江市掌中木偶藝術保護傳承中心三級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