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兵
(中共永州市委黨校黨史黨建教研室 湖南 永州 425100)
就農村基層黨組織與其他層級黨組織相比較而言,雖然農村黨員人數所占比重較大,但其在公共社會服務和管理中參與較少,貢獻的力量較小,模范帶頭作用不強,普遍呈現出黨性修養不高、社會影響力不夠、凝聚力較差等現象,就其根本原因,主要是農村黨員的黨性教育嚴重缺失。以調查的江華縣河路口鎮為例,全鎮轄18 個村民委員會,1 個居民委員會,136 個村民小組,3 個居民組,4371 戶,20575 人,其中農業人口19600 人,黨總支部8 個,共22 個黨支部,0 個黨小組,其中,非公黨支部7 個,占黨支部比例24%;全鎮共有黨員人數758 人,平均年齡46 歲,其中,農村黨員614人,占全鎮總黨員人數的81%;沒有黨員的村民組有12 個,有1 至3 名黨員的村民組有44 個,有3名以上黨員的村民組有66 個。農村黨員在鄉鎮基層黨員結構中雖然所占比重較大,但是黨性教育基本是空白的。這樣子,怎么能發揮好其模范帶頭作用呢?針對此次調查結果,試作如下簡要解析。
一是黨性教育中存在的“虛”。說黨性教育“虛”,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首先是黨性教育措施落空。在我們調查的幾個村黨支部中,無論是工作開展得比較好的,還是有差距的村支部。三會一課制度在村活動室的墻上掛的都非常醒目。但是,深入了解之后卻發現,所謂的三會一課制度也就是掛在墻上而已,根本就沒有開過一次會、上個一堂課。絕大多數黨員根本就不知道三會一課是什么。就連搞得比較好的江華縣河路口鎮尖山村,他們村支部書記坦言,這些年確實沒有上過一堂黨課,至于說三會也基本沒有開過,僅僅是上面有要求要開什么會的時候,才召集黨員來開會。其次,管理措施落空。由于農村黨員從業的多樣性、流動性和分散性等特點,加上農村黨員普遍存在黨員年齡老化、文化水平較低。因此,在農村黨員管理中,很多措施基本落空。最后,就是黨性教育的形式欠佳。傳統教育模式無法適應新形勢的需要。這就使得在農村黨員的黨性教育方面就顯得“體虛”了。
二是黨性教育中存在的“散”。這就是說在農村黨員的黨性教育方面,由于黨員身份多重性,導致教育管理松散。首先是流動黨員教育管理難。一些流動黨員常年在外打工,有些還不固定在一個地方。村黨支部根本不知道他在什么地方,根本談不上對其進行有效管理,也就更談不上黨性教育了。其次是老齡黨員管理難。在當前一些農村黨員中,年齡老化現象較突出。有些黨員有六七十甚至七八十高齡了。平時他們行動都不太方便,召集他們來開展活動,進行黨性教育基本不現實。從而導致一些村支部難以對其進行行之有效的教育和管理。最后就是教育活動組織開展難。基于上述方面一些因素,再加上一些村支部書記本身素養問題,平時很難開展有效的教育活動。就以這次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而言,在筆者這次調查中,所調查的好幾個村,民主生活會都難以召開,其原因就是流動黨員不回來,老黨員不參加,部分在家黨員沒有酬勞不參會。
三是黨性教育中存在的“松”。就是說各級黨組織放松了對農村黨員的黨性教育。首先是上級組織重視不夠。無論鄉鎮還是縣區組織部門,平時對農村黨員基本不問不管,只有上面要求開展專題活動時,才按部就班地提出一些要求。即使是這樣,也僅僅是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很難得深入下去。其次是發展黨員質量不高。就是有的村,其支部書記為了穩固其地位,幾年不發展一名黨員,有的則是搞近親繁殖。致使一些優秀的、符合黨員條件的得不到發展,而一些不良分子則混進了黨內。導致農村黨員質量越來越差。最后是獎勵機制不力。近些年來,各級黨組織對農村基層黨組織的獎勵基本上是精神獎勵,然而,在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農村黨組織黨務工作者的待遇很低,他們更需要一定的物質獎勵,可是在這方面卻缺失。
從調查中,筆者發現導致當前農村黨組織黨員黨性教育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其原因是復雜的、多層次的、多方面的,既有主觀方面的原因,也存在客觀方面的因素。既有社會上一些不良習氣帶來的沖擊,也有組織內存在的不良作風。就其組織自身而言,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
一是思想不重視。這既有上級組織的不重視,也有基層組織自身的不重視。無論是縣區還是鄉鎮,都普遍存在著重經濟輕黨建的現象。黨委不管黨建。黨委書記不抓黨建。這是當前一個普遍的現象。其實要說不重視,也是非常重視的,但是,臺上重視臺下不重視,口頭上重視行動上不重視。文件上重視落實上不重視。跑項目,大家都看得到,黨性教育是虛的看不到。這樣的情況下,要想搞好黨性教育是不可能的,也是辦不到的。
二是宗旨意識不強。我們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組織的一切活動都根據黨中央的精神,圍繞著這一根本宗旨來開展。然而現實生活中,我們的一些基層組織,往往忽視了黨的根本宗旨,有的甚至背離了黨的根本宗旨。
三是黨性修養不高。當前一些黨員,黨員意識很差。不自覺加強黨性修養,黨員沒有黨性。有的比普通群眾還不如。調查中發現,帶頭與黨委政府唱反調的、帶頭鬧事的黨員大有人在,有的甚至還是村支部負責人。這樣的黨員哪還有一點黨性。
四是黨性教育考核機制不完善。黨性教育不像經濟工作,有一整套非常具體的、細化的、量化的考評價機制。比如說黨性教育跟跑項目相比較,跑項目領導看得到,考核機制完善。如果黨性教育也像跑項目一樣,實行一票否決,有一套完善的考核評價機制。黨性教育也會像經濟工作一樣,取得成績。
加強農村黨員黨性教育,切實轉變管理模式,積極探索黨性教育實踐的新載體,真正使黨員在政治上堅強起來,思想上純潔起來,行動上先進起來,形象上高大起來,當前最突出的是應做到“突出四性,解決四個問題”。
一是突出針對性,解決教育效果不佳的問題。在農村黨組織中,對農村黨員進行黨性教育,要切合農村實際,突出針對性,解決好教育效果不佳的問題。針對農村黨員普遍存在的黨員意識不強、對黨的理想缺乏理性認同的問題,重點加強對農村黨員的理想信念的教育。理想信念是黨員的精神支柱、政治靈魂和人生前進的方向,因而是黨性教育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當前農村黨員的黨性教育,應當結合農村黨員認識水平的實際,有針對性地提出要求,制定計劃,運用通俗淺顯的語言,著力加強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尤其是對中國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從理性的高度引導農村黨員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
二是突出生動性,解決教育形式單一的問題。應根據形勢的發展和農村黨員隊伍的實際,在農村黨員的黨性教育方式上要大膽探索,增強黨性教育的吸引力。首先,可以通過黨員遠程教育,發揮電化教育的優勢,對于有條件上網的黨員,可以通過網絡來實現網上的學習與交流,激發黨員學習興趣,提高活動的質量和水平。其次,可以從集中活動向小組活動轉變,按照黨員特點和居住分布,劃分若干個黨小組,平時以黨小組活動為主,支部按季活動一次,提高黨組織的戰斗力。最后,以黨性實踐活動為主,引導黨員促其發揮作用,體現黨員隊伍的先進性。根據黨員從事的產業和特長,劃分黨員責任區,劃分黨員幫帶小組;在老齡黨員中開展以“發揮余熱,再創輝煌”為主題的黨性實踐活動,發揮老齡黨員黨性觀念強,業務時間多的優勢,鼓勵老黨員積極發揮無職黨員設崗定職作用,村級事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是突出實效性,解決服務群眾滯后的問題。黨性教育的根本目的和落著點就是關心群眾、服務群眾。因此,在農村黨員進行黨性教育,一定要堅持分類教育、指導與技能培訓相結合。在技能培訓中增強黨性,在黨性教育中提高服務群眾的能力和本領。要充分利用當前開展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成果。把熟練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善于把最新科技成果運用于生產實踐的能力,具有帶領廣大黨員群眾共同致富的能力作為農村黨員教育的重點,解決好農村黨員在理想信念、宗旨意識、黨性觀念等問題,以及根據農村黨員隊伍素質的千差萬別,做到區分層次,分類指導,有的放矢。
四是突出長效性,解決黨性教育“闖關”的問題。健全完善制度,形成黨性教育的長效機制。堅持和完善黨內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的制度,始終保證黨的肌體健康,運用好增強黨的戰斗力的銳利武器。堅持和完善組織生活會制度,提高民主生活會質量,發揮民主生活會開展思想交流、提高黨性修養重要作用。堅持和完善黨性定期分析制度,把黨性分析作為民主生活會主要內容,互相提醒、互相幫助,共同提高。堅持和完善黨性教育經常化的制度,提倡“灌輸式”教育,讓黨性教育成為黨員每時每刻的必修之功,成為一種自覺習慣,成為一種生命形態,讓黨性的光輝引領共產黨人追求先進、追求真理、追求崇高、追求一切美好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