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 駿 張玉波 楊力萍
(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材料工程系 四川 德陽 618000)
在現階段的中國城鎮化進程中,部分當年的“留守兒童”長大成人,在城里就業,進入了城市,實現了所謂的“半城鎮化”。但是他們的孩子能跟著在一起生活嗎?隨著父母進入城鎮的兒童,他們的讀書問題如何解決?社區做好準備了嗎?筆者對基于文獻計量學和關于留守兒童的田野調查,初步剖析了此問題,以求教于方家。
據日本NHK 電視臺報道,厚生勞動省發布調查結果,在原定全部解決“待機兒童”入所問題的平成29 年(2015 年),由于保育所和保育員不足等原因,大約有4.6 萬兒童不能進入“認可保育所”[1]。這引起了日本社會的再次廣泛關注[2],也足以引起城鎮化進程中的思考。
按日本維基定義,“待機兒童”是指0-3 歲的日本兒童中,其監護人在申請保育所時沒有獲得許可而不能入所的兒童[3]。
1.保育所(或稱保育園)
保育所(或稱保育園)是指監護人因為某種原因不能親自撫育孩子而委托撫育孩子的設施。分為認可保育所、認可外保育所。監護人不能監護的原因有:求職、上班族、自營業、生產、身心疾病、照顧其他生病的親人等[4]。
目前接受0-3 歲兒童撫育的保育所機構類型[4]:
(1)認可保育所。滿足日本國家的標準。對保育員資格與人數、場所面積、設施均有嚴格要求。
(2)認可外保育所。由自治體認可的保育所。很多這種保育所沒有足夠面積的庭院,甚至根本就沒有庭院。
(3)保育媽媽。根據自治體或國家的培訓獲得保育資格代為撫育其他家庭孩子的主婦。
(4)接受保育的幼稚園。3 歲以上的孩子,在幼稚園下午放學后,仍然照顧到父母來接為止。
保育所不同于幼稚園。保育所目的是“受保護者的委托,對缺乏保育的乳兒及幼兒進行保育”,入所者一般在0-3 歲之間。幼稚園目的是“幫助幼兒的身心發育”。因此,保育所則是代替保護者對乳兒及幼兒進行保育的場所,幼兒園是對未就學兒童(3 到5 歲)進行教育的場所[5]。
2.日本“待機兒童”的產生原因
為什么少子化的日本,“待機兒童”問題依然嚴重?主要原因是鼓勵生育使孩子大量出生,但孩子們的媽媽要再次進入工作場所以及保育所建設的滯后造成了日本產生大量的“待機兒童”。單親家庭的孩子也需要進入保育所[2]。
(1)鼓勵生育
為抵抗少子化對日本經濟的不利影響,日本政府積極應對。內閣設立少子化擔當大臣,負責協調與提高出生率相關的人口、勞工、教育、社會福利等工作。相繼出臺了一些列措施,包括產假一年,從沒有薪水到給一半薪資;從懷孕、產前檢查、生產、托兒、養育到小孩求學,政府全面介入補助,商家提供父母購物折扣等。大量的女性增加了生育的意愿。
(2)產后女性就職增多
隨著日本憲法規定的平等權、女子差別撤銷條款、男女雇傭機會均等法、育兒休假制度等的普及,一般的女性在懷孕后不再辭職,而是在生產后繼續回到工作崗位。經濟不景氣,老公的收入降低導致夫婦不得不共同勞動的情況也加劇了無人撫育孩童的增加。
為了抵抗高齡化,日本又出臺了一系列促進適齡年輕人就業的措施,盡量解決年輕父母照顧孩子的后顧之憂,表現在大量的產后女性就職增加。先后推出了《天使計劃》、《新天使計劃》、《待機兒童為零戰略》、《待機兒童為的新零戰略》等。明確規定自治體有建設保育所的義務。2010 年,發布“兒童及青少年教育展望”,提出了實施幼保一體化。
(3)保育所(或稱保育園)建設滯后
自治體努力增加“認可保育所”。“認可保育所”必須滿足國家規定的保育員資格與人數、場所面積、設施等要求。但是,都市中用地存在嚴重的問題。財政不足也是一個主要因素。還有社區居民提出“孩子們太吵了”反對在本社區建設保育所,這些都延遲了認可保育所的新設。
1.留守兒童研究現狀
目前研究文獻所指的留守兒童,大致出生在1975-1995 年、如今年齡在20-40 歲之間。筆者稱之為“老一代留守兒童”。針對“老一代留守兒童”相關文獻(網頁、期刊論文)可謂汗牛充棟,研究領域可以說無所不涉。文獻[6]對2001-2010 年10 年間關于留守兒童的研究文獻進行了基于文獻計量學的統計分析。共檢索出有效文獻2256 篇,其中“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1901 篇,“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30 篇、“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122 篇、“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3 篇。
表1 是留守兒童研究2001-2010 年論文中主題詞變化的分布表[6]。
由表1 可見,對老一代留守兒童問題已經進行了充分的研究。大量的文獻對留守兒童的產生原因、成長過程、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異地入學、異地考試、人際關系、心理健康、就業平等方面現狀調查并提出了分析措施。

表1 留守兒童研究2001-2010 年論文主題詞變化分布表
2.新一代留守兒童的保育問題研究現狀
筆者利用在高職學院工作的有利條件,對畢業生中的“老一代留守兒童”以及他們的子女進行了持續10 余年的田野調查。筆者重點關注那些文獻提出的各種干預留守兒童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的措施是否實行、效果如何,接受的高職教育對留守兒童在社會分層產生何種影響、選擇婚姻對象時的考量因素、決定自己的子女是否還是是新一代留守兒童的作用等。
到目前為止,老一代留守兒童的畢業生的人生大致分為求學、入職、結婚生子。他們的孩子們——是或者不是留守兒童——正在入托、幼兒園或小學階段。對老一代留守兒童(20-40 歲之間)來說,他們的父母在城市里主要靠體力勞動掙取收入,自己在老家被隔代養育,每年跟父母團聚1-2 次。在父母相聚的短暫日子,親子之間很難有時間充分交流。即使在一起,也不能與子女進行充分的教育,更別說關注孩子們的學習和心理健康。
隨著黨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城鎮化進程,更多的當年留守兒童經過自己的努力,可以留在城鎮里長期就業了,但是能否把孩子接在身邊撫育有很多考量因素。接受了大學教育(本科、專科、高職專科)的留守兒童,他們成為父母后,如何不讓自己的孩子成為新一代的“留守兒童”,是社會學、社會分層等方面值得大力研究的領域。鑒于自己小時候的留守兒童經歷,絕大部分老一代留守兒童都極力主張把孩子帶在身邊由夫妻親自撫育,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是“新一代留守兒童”。但是在實際中,單靠一個人工作很難養活一家人,所以一般需要夫妻雙方都工作。如果接來老家父母照顧孩子,住宿面積及經濟是一個主要的考量因素,所以大部分還是希望白天上班時將孩子交給托兒所,晚上接回。現在托兒所,收費非常昂貴,不是普通工薪階層能承受的[7]。
從教育社會學、社會分層的學術角度來考慮。老一代留守兒童在決定自己的子女是否成為新一代留守兒童會考慮哪些因素:經濟條件、本人意愿、與自己的孩子長期在一起會怎么樣、留守兒童長大后最迫切什么不要在他們的下一代身上重演、如何帶孩子。
解決“待機兒童”的問題,被日本視為增加女性就業機會,抵抗少子化的關鍵環節之一。日本相關人士充分探討了解決“待機兒童”的措施,主要提出以下措施:
1.降低國家“認可保育所”設置的門檻,推行小型認可保育所。日本政府規定的認可保育所必須要20 人以上。小規模的可以在6-19 人之間。孩子年齡在0-2 歲。有的保育員自己結婚生子后,要回來工作原來的單位不接收,想自己成立卻又沒有足夠的保育員和場地。沒有庭院,如果在步行數分鐘內有公園也應當允許成立。
2.實行幼保一體化的“學童園”制度。從平成18 年(2006 年)10 月1 日開始實行,“學童園”在提供長時間保育的同時又能讓孩子接受到一定教育的綜合型保育場所。不論監護人是否在工作,兒童都可以申請入所[6]。
3.延長母親的產假時間。
在目前中國關于“異地入學”研究文獻集中在討論留守兒童在小學、初中、高中階段的情況。筆者以“留守兒童+學前教育”、“隨遷兒童+學前教育”、“留守兒童+入托”、“隨遷兒童+入托”對中國知網、維普和萬方進行檢索,一共查到文獻5篇,集中在分析隨遷子女入園難、入托難與城市子女不公平現象的剖析,未見提出解決隨遷子女入托難措施的文獻。
筆者基于文獻計量學的方法,以“日本+待機兒童”為檢索式,檢索百度、搜狗、中國知網。檢索到網頁約30 頁以及中國知網文獻1 篇,30 頁的網頁中原創只有2-3 篇,其余均為轉發、轉摘。這2-3 篇網頁以及這1 篇知網文獻均是介紹日本“待機兒童”概念及相關統計數據,沒有任何研究。可見我國尚未對日本“待機兒童”現象對我國城鎮化進程進行相應的研究,是一個研究空白點。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明確城鎮政府對農民工及其家庭成員的基本公共服務職能,加大相關公共支出力度,拓展投融資渠道,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社會保障、醫療、教育、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務能力,促進農業轉移人口融入城鎮”。在中國的城鎮化進程中,事情千頭萬緒,但隨遷子女的入托顯然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早日加以研究,對比日本解決“待機兒童”的對策措施,避免產生更多的新一代的“留守兒童”,對推行城鎮化、實現中國夢顯然具有極強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1]日本放送協會.平成29 年不能完全解決“待機兒童”問題[EB].http://www3.nhk.or.jp/news/html/20141129/k1001358 2981000.html(2014.11.29).
[2]日本朝日新聞社.待機児童問題特集.http://www.asahi.com/special/taikijido/(2014.11.29).
[3]weblio 辭書.http://www.weblio.jp/content/待機児童(2014.11.29).
[4]weblio 辭書.http://www.weblio.jp/content/保育園(2014.11.29).
[5]weblio 辭書.http://www.weblio.jp/wkpja/content/保育所_幼稚園との相違(2014.11.29).
[6]陳世海,詹海玉.中國留守兒童研究十年:文獻計量及內容分析[J].宜賓學院學報,2011,11(10):1-8.
[7]楊全.成長新困惑:關注城市留守兒童.http://www.sxrb.com/sxxww/dspd/lfpd/fz/4285936.shtml(2014.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