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熙
(云南省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 云南 昆明 650034)
我國的社區社會組織最早產生于上海的浦東新區,后來逐步遍及全國各地,特別是在黨的十七大以后,社區社會組織開始得到了較快的發展,由此學術界也開始對社區社會組織的研究給與了更多的關注。本文梳理了近十年來學者對社區社會組織的相關研究,目前對于社區社會組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關社區社會組織基本概念內涵要素等方面的理論闡釋;社區社會組織在社會轉型的過程中的成長背景;社區組織所面臨的困難及路徑選擇等。盡管學界同仁對社區社會組織研究中的若干問題尚存爭論,但是,既有的研究成果必將推進社會組織研究的系統化與本土化。
1.社區社會組織的內涵
對社區社會組織內涵的界定不清,會影響學者對社會主要研究的主體的不清,從影響研究結論。因此,社區社會組織的內涵,一直是學界關注的重點。
王名認為,社區社會組織廣義上指活躍在社區內除黨政、政府之外的各類民間組織。而狹義的社區社會組織是伴隨著社區功能逐步完善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群眾組織形式,是以社區居民為成員,以社區地域為活動范圍,以滿足社區居民的不同需求為目的,由社區成員自發成立或參與,介于社區個體組織(社區黨組織和社區居委會)和居民個體之間的組織(王名,2013)。趙學昌認為,社區社會組織是指由社區組織或個人在社區范圍內單獨或聯合舉辦的、在社區范圍內開展活動、滿足社區居民不同需求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趙學昌,2009)。仝志輝對社區社會組織的界定為:以追求農村經濟活動效率和農民社會福利為目標,以社區居民為主要參與主體,在社區活動的,政府和企業之外的社會組織(仝志輝,2007)。
2.社區社會組織的基本要素
由于對眾多學者對社區社會組織內涵理解的差異,因此對其基本構成要素的理解也有所不同。一些學者認為,社區社會組織除了在具有一般社會組織所共有的民間性、自主性、志愿性及非營利性等基本屬性之外,社區社會組織還應該具備以社區性。即組織的成員是居住在本社區的居民,組織的活動范圍只限于本社區范圍。靈活性,可以是正式組織也可是非正式組織,在管理上可以采用正式登記與備案管理兩種,活動方式有定期與不定期兩種(王國勇,2011)。一些學者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更加細化的要素。康曉強等認為,社區社會組織的基本要素包含,組織成員主體必須是本社區居民;活動范圍除社區間交流外通常指限于本社區范圍;社區組織介于社區主體組織與居民個人之間(王名2013,康曉強,2009)。
一些學者主要依據社會組織的法律地位將其分為,一是正式注冊的組織,二是在街道或社區備案的組織,三是未注冊也未備案尚處于發育過程當中的組織(王穎,2002、夏建中,2011)。但是大多數的學者主張根據社會組織的活動內容進行分類,可分為公益慈善類、生活服務類、促進參與類、權益維護類等(陸春平,2007;王名,2010;康興霖,2013)。也有學者依據成人員類型將其分為,非居民參與型社區社會組織和參與型社區社會組織,非居民參與型主要指社區組織的長遠主要由社會工作者和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的非居民人員參與。居民參與型社區社會組織,主要指社區居民自發成立,組織成員主要有本社區居民參與(余素芳,2006)。
具體到對于農村社區社會組織類型的劃分一些學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謝菊將農村社區社會組織分為兩類,一類是體制內的社區社會組織,包括老年協會、計生協會、村民小組、村民代表會議、村務公開管理工作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等。另一類是體制外的社區社會組織:包括宗族組織、宗教組織、農民自發的維權組織等,這類組織絕大部分都沒有依法履行國家民間組織管理機構的法律登記手續,但在一些農村又普遍存在并且在相當程度上影響著村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謝菊,2006)。李熠煜認為,當今農村社區社會組織的形式大致有兩大類型,第一種主要借助傳統鄉村民間組織的形式,以血緣為紐帶進行組合的公益性組織;另一種則是采用合作化形式的社區發展組織及經濟組織,稱之為合作化型社區社會組織,亦可稱新型合作組織(李熠煜,2009)。
近年來,隨著社區社會組織發育、成長和發展的不斷加速,關于我國社區社會組織發展的社會基礎到底在哪里的問題引起了一些學者的關注。
王名等人認為,社區社會組織的發展最初的誘因是體制層面的原因,在“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的現象下,社會組織的出現,不僅可以體現其社會性、民間性和自主性的特點外,他還有著追求社會公益、維護社會公正的作用。因此社會組織,是體制改革的需要,社會組織無論在什么時候,總能能到必要的體制空間、政策包容和社會支持(王名、孫偉林、劉求實,2013)。
也有一些學者認為,有自由和獨立的人格并具有主權意識和公共參與意識的公民,是社會組織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石,社會公民意識的增強,使公共空間不斷拓展、不斷增大,生長出越來越多的各種形式的社會組織。而各種形式的社會組織則被認為是“公共空間載體的機制化”(王穎,1993;孫立平,1999)。
羅大蒙認為,中國農村社區社會組織發展的基礎是對親緣文化網絡的運用。大部分農村民間組織都是以這種親情血緣關系為紐帶而建立的(羅大蒙,2012)。李熠煜等,還認為儒家文化和社會傳統也是農村社會組織生長最深層次的基礎,儒家思路《周禮》中的天下大同、為民等思想,從側面體現的一種濟貧精神一直延續到現代,注重社會整體和國家控制以求社會穩定,這些催生了中國農村社區組織迅速生長與繁榮(李熠煜,仝志輝,2005)。
1.現狀特點
王名以北京市朝陽區為例,說明了我國城市社區社會組織的發展現狀,一是社區社會組織的數量增長,二是組織的生成方式以政府牽頭為主,三是參與社會組織的居民具有較高的共同體公共精神,組織具有高或較高的自治制度(王名,2013)。夏建中等通過對北京、濟南、昆明等城市的社區社會組織進行了調查,他認為,目前城市社區社會組織的發展狀況,從社會組織的類型上看,文體類、教育培訓類社會組織較多,而服務類組織較少且覆蓋面窄,公益類、維權類社會組織更。經費來源比較單一,主要是政府撥款,其他的籌措資金渠道一定程度存在。居民參與呈現出“小眾參與”與“大眾參與”并存的局面。不同經濟發達地區存在社會組織發展不平衡(夏建中,2011)。
對農村社區社會組織發展狀況,有研究指出,目前農村社會組織實現了鄉土化與現代化的有效融合,自愿性與自治性的高度結合,社會組織與政府的功能互補,市場化與多元化的共存局面(門獻敏,2012)。吳新葉認為,農村社會組織呈現出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特征,同時一些具有公共服務職能性的組織也漸次形成并發揮著實際作用(吳新葉,2011)。也有學者對不同類型的農村社區社會組織進行研究,比如,仝志輝等人認為,農村社會文化類的社區組織是接續傳統的農村民間組織的主要領域,其特點是自發性、低組織化和自治性。農村婦女組織正從分散到聯合,從外來推動到內部自發,從松散到緊密,從混合到獨立的發展過程(仝志輝,2011)。
2.面臨問題
(1)立法缺失、門檻過高
王名和夏建中等人認為,目前社區社會組織的法律地位不明確(王名,2013;夏建中,2010)。對政府的權力邊界和社區社會組織的權利缺乏界定,缺乏相宜的規章制度、監督機制等(朱伯玉、王鳳,2009)。由于政策法規的不到位,成立的門檻依然很高,導致許多村級的社會組織要么放棄在民政部門登記注冊,要么干脆不經任何政府部門批準而自行成立,最終必然是“法外組織”不斷增加,一些農村民間組織主動和被迫陷入“法律合法性”的困境(關信平,2009;畢天云,2009;王名,2013)。
(2)“雙重管理體制”削弱組織獨立性、自主性
我國社會組織實行“雙重管理體制”即登記管理機關和業務主管單位雙重負責的管理體制。眾多學者認為,這種管理體制對社區社會組織的發展造成嚴重的阻礙(畢天云,2009)。一些社區社會組織仍是有關政府部門將職能延伸到社區或是上級部門下發文件批準掛牌成立的“自上而下”型的社會組織,它們在經費來源、章程制定、內部運行機制、組織功能等方面,都嚴重依賴于政府,社會組織本該具有的自主性基本喪失,社區組織作為政府的參謀者,在公共決策方面的作用并沒有完全表現出來(朱伯玉、王鳳,2009;王雪婷,2010)。
(3)組織管理不規范,治理結構不完善
從組織內部來說,存在內部管理無序,一些組織沒有制定相應的組織章程,即便制定了,大都不按章程辦事(夏建中,2011)。另外,社區組織的內部運作、決策等方面欠規范,隨意性很大,使得社區社會組織的社會公信度不足,難以有效地動員社會資源來支持組織的發展(康曉強,2009)。從外部管理來說存在,管理過剩和管理不足的問題。管理過剩集中體現在登記管理機關與業務主管部門對同一社會組織的監督管理職責重疊,這是一種資源的浪費(畢天云,2009)。對于農村一些民間金融組織、農民綜合性農民合作組織等尚未制定針對性的管理法規,基層民政部門在管理過程中“無法可依”“制度真空”(程勇,2012)。
(4)經費緊張
與國外社區組織建設依靠政府資助、社會捐贈和收取服務費三種方式取得強大的資金保證相比,我國的社區組織建設資金來源單一,資金主要還是來源于政府,社會上的基金和個人投入相對很少(程勇,2010)。但是我國政府資助有限,其支持重點可能隨時轉移,社區組織發展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約,抗風險能力相對脆弱,因此經費缺乏時一個相當普遍和嚴峻的問題(丁艷華,2006)。
關于如何培育和發展社區社會組織也是近年來學術界比較關注的問題,通過對文獻的梳理研究者們觀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幾方面。
1.明確社會組織的法律地位和社會性質
加強關于社區社會組織法律規范的立法研究,除了國家層面立法外,要針對社區社會組織的特殊性質和功能地位,制定出臺地方性規范文件,著力研究培育發展和頂級管理方面的實施辦法或細則,改變目前因無章可循導致的管理不規范現象(夏建中,2011;王名,2013;畢天云,2009;關信平,2009)。另外,由于城鄉之間在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還存在著較大的距離,在出臺相關法律法規時,還應充分考慮城鄉差異,針對農村社會組織制定專門的法律法規(康曉強,2009;王雪婷,2010)。
2.拓寬社會組織資金籌集渠道
一是加大對社會組織的財政支持力度。應該主要采用項目為導向的經費支持形式,按照參與率、社會影響力等指標系統配置社區社會組織資源資金的投入(孫錄寶,2012;夏建中,2011)。二是建立健全政府購買服務制度,建立一種“政府立項、契約合作、民間運轉、評估監管”的機制,解決社區社會組織經費來源和人員待遇問題,在有效承接和完成任務中,提升組織的公信力和知名度(王名,2013)。三是應該進一步推動民間捐助,通過更大力度的優惠支持和宣傳來促進企業和個人對公益性的社會組織提供捐助(關信平,2011)。
3.改善和健全社會組織的登記管理制度
一方面降低社區社會組織注冊登記的注入條件,減少行政審批環節,對于未能達到注冊資金標準的草根社區社會組織,可以通過在縣鄉或街道備案,采取寬進嚴管,邊培育邊規范的方式(王名,2013)。另一方面,修改對社會組織的“業務主管單位”的規定。關信平認為,對于一時找不到業務主管單位的社會組織,登記管理機關應該積極協助其聯系合適的業務主管單位;對于一些業務活動比較新、確實沒有合適的機構可以作為其業務主管單位的,應該由登記管理機關代管(關信平,2006)。而葛道順認為可以取消大部分社會組織的業務主管單位,實行在相應民政部門直接登記注冊(葛道順,2011)。
4.加強社區社會組織自身能力建設
康曉強等認為,社區社會組織的成長主要不應是靠市場或是政府,而是要靠自身服務公眾的能力和互惠性的社會機制。社區社會組織的內生性動力的培養是其成長最關鍵性的因素之一(康曉強,2009;楊晰,2006)。具體來看,一是加強完善社區社會組織內部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水平。以章程為依據健全分工與制衡的組織機構,保障決策和程序的合法性與合理性(王名,2013)。二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要通過政策宣傳引導、活動吸引、典型帶動等多種方式,招納優秀人才、志愿者加入到社區社會組織中來。三是提高社會對社區社會組織的公信力和認知度,通過盡可能多地參加公益活動以提高社會對社區社會組織的認知度和美譽度(夏建中,2011)。
近幾年來研究者從各個方面對社區社會組織進行比較全面的研究,這些研究成果對于我們理解和把握社區社會組織發展就提供了有益的指導和參考。通過對文獻的閱讀本研究認為,當前的研究在以下幾方面還存在不足。
就研究對象而言。對于社區社會組織的研究大多是對城市社區社會組織展開討論的,對農村社區社會組織進行較為全面研究得很少。中國特定的社會城鄉二元結構體制決定了中國城鄉社區社會組織的差異。如果不對農村社區社會組織進行深入研究,很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錯誤,而近幾年來學術界對此關注還不夠。
研究主體主題來說,學者的研究旨趣主要集中在政府職能轉型及管理范式創新需要社區社會組織的參與的視角上,著重分析政府應該如何更好的培育、管理、發展社區社會組織。對于社區社會組織的主體——社區成員,參與社區社會組織的狀況、意愿、需求以及社區成員對組織認可度等方面研究缺乏。
就研究深度而言,農村社區社會組織的研究目前大多集中在某一類組織的研究,對這一地區的多種類型社會組織的研究關注不夠。不同類型農村社會組織具有不同的社會功能和發展模式,應該具體分類研究,才能更好地探索農村社區社會組織的發展。
就研究方法而言,對于農村社區社會組織的研究大多采用了個案研究的方法,還處于現狀的描述階段,類似于對城市社區社會組織的量研究的方法用于農村社區的研究少見。迄今為止,我國政府的相關行政部門沒有對農村社區社會組織進行過全面的普查,學者們難以從面上掌握農村社區社會組織的發展狀況,只有進行個案的調查,但是單獨的個案調查,只能說明典型性。如果能在個案的數量和類型上加以豐富,可以彌補目前對農村社區社會組織研究的不足。
[1]仝志輝.農村民間組織與中國農村發展:來自個案經驗,中國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2]王名.社會組織論綱[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3]夏建中.社區社會組織發展模式研究[M].中國社會出版社,2011.
[4]崔月琴等.社會管理的組織——社區民間組織的“均衡化”[J].社會科學戰線,2011(10).
[5]關信平.社會組織在社會管理中的建設路徑[J].人民論壇,2011(04).
[6]門獻敏.社會管理創新視野下我國農村社會組織的角色定位[J].社會主義研究,2012(02).
[7]吳新葉.社會管理下的農村社會組織:問題與應對[J].社團管理研究,2011(10).
[8]徐頑強等.社會管理創新視角下農村社會組織發展困境和路徑研究[J].廣東社會科學,2012(06).
[9]曾紅穎.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現狀、問題與對策[J].中國經貿導刊,2012(02).
[10]張尚仁.“社會組織”的含義、功能與類型[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3).
[11]張秀蘭等.社區:微觀組織建設與社會管理[J].清華大學學報,2012(01).
[12]張志遠.多民族聚居地區農村社會管理的路徑[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