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王 渤
(定西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中文系 甘肅 定西 743000)
《生死場》寫于1934 年,發表于1935 年,是蕭紅的成名作。它以鈍重、粗礪的筆觸再現了東北人民生存的原生狀態,描寫了在“生死場”上無奈掙扎的生命群體。夏志清認為:“《生死場》把中國古老農村刻劃之深刻,實在勝過魯迅的《吶喊》、《彷徨》”[1](P503)。一直以來《生死場》猶如它的名字一樣以鈍重、粗礪的沉吟,形成了巨大的充滿生命質感的“場效應”和“召喚結構”。
蕭紅對小說的寫法與美學風格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她認為小說不應該有固定的模式,作者與作品的風格都應該多樣化。[2](P90)蕭紅的小說是其情性、苦難、靈魂以及現實生活的折光,所謂泥沙俱下、笨拙大度、鈍重粗礪的原生態特質是蕭紅小說的主要風格。
“原生態”最早是自然地理和環境科學中提出的概念,后來延伸到了藝術創作領域。原生態藝術主要指沒有經過刻意雕琢的,存在于民間的具有原始混沌魅力的,散發著鄉土氣息的藝術形式。原生態效果的實現需要具備一些綜合性、交錯性、原發性的特征因素,《生死場》的生態意蘊特征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蕭紅短暫的一生遭遇過許多常人無法想象的苦難與痛楚,這些經歷形成了蕭紅的悲憫意識與民間立場,民間精神是構筑《生死場》原生態“場效應”的因素之一。民間精神是作家在繼承民間文化傳統的基礎上,融匯審美理想和時代精神的一種審美底蘊和價值取向。[3](P105)民間精神中根深蒂固地滲透著時間累積的倫理、信仰、民俗、歷史文化等淵源。
民間精神的沉淀與凝聚,形成了作品濃郁的民俗色彩和鄉土氛圍,增加了作品的原生態意蘊特質。《生死場》有意識地選取了一些民間生活素材,保留了民間文化的意識與信仰。小說中王婆服毒后,人們說她是“死尸還魂”,“趙三跑去拿挑水的扁擔,他擔心:‘若讓她起來,她會抱住小孩死去,或是抱住樹,就是大人她也有力量抱住。’”五姑姑的姐姐要生孩子,家人把席子卷起來,讓她在草上爬行,收生婆說:“我沒見過,象你們這樣的大戶人家,把孩子還要養到草上。‘壓柴,壓柴,不能發財。’”于是家里人又把柴草卷起來,土炕上揚起了灰塵。打魚村最美的女人癱瘓后,他的丈夫為她請神,燒香,還跑到土地廟前索藥。作品通過對細節場景的神秘化處理,表達了人們帶有民間色彩的生存欲望和對災難的恐懼。[4](P79)讓讀者閱讀時產生了的適當的心理遇挫和審美距離,增加了作品的阻拒性。
這些民間文化場景糾結了人們長期以來對個體、社會、自然所形成的順從、無奈、堅守、掙扎的真實情感狀態,蕭紅是懷著極大的悲憫與無奈呈現東北這一方熱土上的民間狀態與文化精神的,《生死場》與她的《呼蘭河傳》一樣,都用原生態筆觸“淋漓盡致地表現了現存封建秩序封建陋習共同產生的精神魔力對愚弱者生存狀態的控制,使他們陷入命運的泥沼而不能自拔。”[5](P13)
陳思和評價《生死場》充滿了原始的生氣,跳動著生命的脈搏,毫不回避地呈現了對殘酷的生活現實的生命體驗[6](P48),可以說是“生”與“死”這一人生大限的哲理性主題構成了《生死場》的原生態生命氣場。
《生死場》中往往將人的生產與動物的下崽、植物的滋長交疊呈現,構建出混沌、粗獷、掙扎、無奈、堅韌的生命贊歌。“房后的草堆上,溫暖在那里蒸騰起了。全個農村跳躍著泛濫的陽光。小風開始蕩漾田禾,夏天又來到人間,葉子上樹了……房后的草堆上,狗在那里生產……暖和的季節,全村忙著生產……窗外,陽光灑滿窗子,屋內婦人為了生產疲乏著……在鄉村,人和動物一起忙著生,忙著死……”這段文字充滿了生命的悸動與創造,光、影、色;人與物;生與死;視覺與靈性交疊混合,波動洋溢,形成了生命的律動與張力。作品中生命的本真與稚拙構筑了強大的原生態藝術感染力,也透露出生活的荒誕與虛無,不禁使人有感于生命交替的悲愴。
《生死場》的這種寫法明顯帶有原生態書寫的特質,主要通過汲取遺留在民間的文化傳統與“人類原始本己的生命意識”[7](P79),來增加作品的“文化深度”[7](P79),也為文學注入了一般知識分子身上所欠缺的“原始蠻荒的生命力”[7](P79)。這種手法不是精細婉轉的訴說,而是泥沙俱下的渾然與大氣,增加了作品的質感與生氣,有研究者認為蕭紅在她的作品中遵循的是“狀態結構”而不是傳統的語法結構。[5](P13)是在用直接的經驗性的感受表現生命的原始氣象,已經脫離了一般意義上語法規律,讓讀者在猜測假想的阻拒心理和陌生化效果中得到精神探索的高峰體驗。
賈平凹認為:“好的文章,囫圇圇是一脈山,山不需要雕琢,也不需要機巧地在這兒讓長一株白樺,那兒又該栽一棵蘭草的。”[8]《生死場》就是“囫圇圇”地再現了特定時代、地域中鮮活的生活場景和人物的精神狀態。它所呈現的混沌與粗獷更具蘊藉屬性,強化了作品深沉凝重的悲劇色彩和歷史厚度。
所謂大樸不雕,自然天成。《生死場》以其混沌粗獷的美學風格形成了獨特的原生態意蘊和魅力,這種源于民間立場的“混沌美學”[9](P156)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獨具特色。“高粱地像要倒折,地端的榆樹吹簫起來,有點像金屬的聲音,為著閃的原故,全莊忽然裸現,忽然又沉埋下去。全莊像是海上浮著的泡沫。”這段描寫呈現了人、自然、音響、光影渾融、混沌的畫面,增加了作品的荒誕色彩與延留效果。
《生死場》中多次出現的人與物渾融交疊的描寫手法,也是建構混沌粗獷的美學風格的重要因素,像“過了一會,她又出來取柴......麻面婆是一只母熊了!母熊帶著草類進洞”。“山羊的午睡醒轉過來。它迷茫著用犄角在周身剔毛。”麻面婆的心“永遠像一塊衰弱的白棉。”王婆在孩子們眼里是“貓頭鷹”、“一個興奮的幽靈”或“灰色的大鳥”,她的頭發“恰像田上成熟的玉米的纓穗,紅色并且蔫卷”,她默坐時是“化石”,行動時“頭發舞著好像一個鬼魂”。這些描寫完全將人擬物化了,擴充了讀者的想象力,人與物交疊統一,產生了混沌粗獷、一體化的魔幻效果,形成了作品混沌稚拙的原生態意蘊特質。
生態思想提倡人類對自然的敬畏與依賴,《生死場》在許多地方都用“自然靈化”的手法表現了自然的威嚴、靈性,人的渺小、羸弱,以及人類對自然的精神依戀,這是作品具有原生態生命氣象的必要態度,即對生命的虔誠與敬畏。“毗連著菜田的南端生著青穗的高粱的林。小孩鉆入高粱之群里,許多穗子被撞著,在頭頂打墜下來。有時也打在臉上。葉子們交結著響,有時刺痛著皮膚。那里綠色的甜味的世界,顯然涼爽一些。”大自然永遠是人類心靈的庇護與樂土,也是日后沉淀在生命背景上的永恒風景。因為與自然的親近,多少減少了一些人類的孤獨與無助,增添了些許的情調和樂趣。
人類在長期的苦難與煎熬中對其他生物產生了相依相存的精神依戀關系。《生死場》中當二里半把自家的羊丟了后,整個人的精神都變得恍惚起來。王婆拉著老馬走向屠場時,儼然像是看到了自己的命運,悲從中來。“她哭著回家,兩只袖子完全濕透。她好像是送喪歸來一般。”這種悲哀的情緒滲透了互為主體的生態審美的交融性原則。
來自自然的直接經驗往往可以延展出對生命更豐富與多元的思索,增加作品的原生態氣息。“天空一些云忙走,月亮陷進云圍時,云和煙樣,和煤山樣,快要燃燒似地。再過一會,月亮埋進云山,四面聽不見蛙鳴;只是螢蟲閃閃著。”這奇幻、空靈與荒誕是自然所激發的性靈體驗和原初意識,人只有在謙卑地融入自然,放下自我的時候才會產生這種生態性的融合關系,也才能體悟到生態審美的內蘊。
作品除了正面描寫人對自然的依附、對農耕文明的懷念外,還借金枝的視覺表達了對現代城市文明的批判,這種傾向具有鮮明的生態意識屬性,也表達了主人公對原生態鄉土文化的向往。
鄉愁是極具人文性的精神訴求,是從個人體驗出發“深切思念家鄉的心情”[10](P1370),鄉愁帶有明顯的文化尋根意識,有渴望精神依托的歸屬感,鄉愁情節是產生原生態意蘊特征的內部情感因素。
旅美散文家王鼎鈞提出“鄉愁是美學”[11](P201)的觀念,究其原因,是因為鄉愁能引發懷念、憂傷、焦慮、哀婉、追憶、迷茫、孤獨等一系列情緒與審美意象。鄉愁的表達往往將濃郁的惆悵與思念之情寄托于物象、場景之中。“黃色的,近黃色的麥地只留下短短的根苗。遠看起來麥地使人悲傷。在麥地盡端,井邊什么人在汲水。”如此單純的描寫中,沾帶著作者對一方水土,以及人與事的追憶和懷念。“近黃色的麥地只留下短短的根苗”流露出思鄉人凄清、孤寂、悲涼、孤單的心緒。那個在麥地盡端汲水的人,活化了作者的鄉愁,動人心魄。
家鄉在離鄉之人的眼中已經成了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期盼和守望,是安頓靈魂的棲息地。《生死場》中的鄉愁帶有濃厚的“文化鄉愁”意味,已經上升到了公共意識的高度,其中夾雜著強烈的民族意識與文化回歸因子。“金枝在河邊喝水,她回頭望向家鄉,家鄉遙遠而不可見。只是高高的山頭,山下辨不清是煙是樹,母親就在煙樹蔭中。”金枝將她對農耕文化的依戀,對民族民間文化的感性向往都幻化到了如夢似幻的“煙樹蔭”中,這種悵然若失的表達看似輕盈,實則舉重若輕地點化了鄉愁的意旨,增加了作品的原生態情感意蘊。
《生死場》以其原發性、多元性、交錯性的原生態意蘊特征曠日持久地產生著強大的場效應,在民間精神、原始氣象、混沌美學、生態意識、鄉愁情節諸方面共同凸顯著原生態寫作的因子與情愫,多維多向地闡釋了獨特的文化藝術內涵與書寫特質,是原生態寫作的經典范例,其原生態意蘊特征對文學作品的敘述方式、情感表達、思想內涵、審美風格、精神感知等方面都有著一定的啟示意義。
注釋:
①本文中《生死場》的原文均引自:蕭紅.生死場.蕭紅精選集[C].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8).
[1]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7).
[2]聶紺弩.回憶我和蕭紅的一次談話.高山仰止[C].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3]趙德利.民間精神與中國文化民間視角[J].文藝爭鳴,2005(5).
[4]陶宣.淺談莫言作品的民間色彩[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06(1).
[5]林敏潔.生死場中的跋涉者——蕭紅女性文學研究[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10).
[6]陳思和.啟蒙視角下的民間悲劇:《生死場》[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04(1).
[7]陶宣.淺談莫言作品的民間色彩[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06(1).
[8]賈平凹.廢都[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
[9]李鈞.混沌美學與女性立場——從《生死場》看蕭紅的小說學[J].廣西社會科學,2012(2).
[10]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K].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1999(11).
[11]王鼎鈞.在心房漩渦·腳印[M].臺北:臺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