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旭惠
(衢州學院社會科學部 浙江 衢州 324000)
有留守經歷大學生人格發展問題探析
程旭惠
(衢州學院社會科學部 浙江 衢州 324000)
開展有留守經歷大學生的人格發展狀況調查,探索有留守經歷大學生的人格特點,分析留守經歷對大學生人格發展產生的影響。從成長史角度了解有留守經歷大學生的現實生活和內心情感,提出增進有留守經歷大學生人格健康發展的途徑。
大學生 留守經歷 人格發展 優化途徑
(一)調查對象
本研究將父母雙方或一方曾在其成長階段從農村流動到其他地區工作,由長輩、親戚、朋友或鄰居等代為照看,并與父母分開居住時間達半年以上,現就讀普通大學者,定義為“有留守經歷大學生”。此次調查對衢州學院、衢州職業技術學院2所大學在校學生進行隨機抽樣調查,發放問卷1200份,被試年齡17-26歲,回收問卷1186份,其中男生534人(45.02%),女生615人(54.98%),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427人(36%),沒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為759人(64%)。
(二)調查方法
1.學生情況:采用自制問卷包括性別、年齡、年級、父母外出情況、對留守生活的看法、代養人情況等項目。
2.人格測定:采用艾森克人格問卷(成人)(EPQ),由英國倫敦大學心理系和精神病研究所艾森克教授編制的。它由E、P、N、L四個量表組成。E、P、N三個量表包括了艾森克個性理論的三個要素E量表表示內-外傾向,P量表表示心理變態傾向(精神質),N量表表示情緒的穩定性(神經質),L量表表示受試者的掩飾程度。
3.心理健康評定: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包含10個因子: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其他。
(三)調查分析
1.有留守經歷大學生人格特點存在明顯差異性
調查數據顯示,有留守經歷大學生在精神質、內外向維度上與非留守經歷大學生存在明顯差異,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比非留守經歷的更孤獨、內向、情感更冷漠;有留守經歷的男、女大學生的精神質和掩飾性得分均高于非留守經歷的,內外向得分則更低。男生在精神質、掩飾性得分上高于女生,內外向得分低于女生。另外,由于自卑、自閉的傾向,他們多數陷入到焦慮、恐懼、悲觀等消極情緒狀態中,周圍人群對他們心理層面缺乏了解和關注,他們對于這些情緒往往是默默承受,較多采取壓抑、投射、否定等不成熟而消極的防御方式,不愿意以積極、開放的態度對待自己和外部世界。
2.有留守經歷大學生的人格特點與心理健康的相關性
通過對調查數據分析,表明精神質維度與強迫、人際敏感、抑郁、焦慮、偏執、精神病性各維度呈正相關;內外向與軀體化、人際敏感、抑郁、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呈負相關;神經質與9個因子均呈明顯正相關;掩飾性與軀體化、強迫人際敏感、抑郁、焦慮、敵對、偏執、精神病性呈正相關;SCL-90總分與精神質、神經質、掩飾性呈明顯正相關,與內外向呈負相關。這說明留守經歷大學生的人格特點與心理健康得分間呈明顯相關,人格特征中的神經質和內外向維度對留守經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較好的預測力。因此,對這部分有著特殊成長經歷的大學生,可以通過了解他們的個性特征,積極關注情緒較不穩定和內向的學生,幫助他們完善自身的人格,從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3.親子關系對有留守經歷大學生的人格發展影響
親子關系是指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相互關系,是家庭人際關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際關系。親密關系是親子關系的的重要特征。調查數據顯示,留守期間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會使親子間彼此感到陌生;監護人由于時間、精力有限及年齡、知識的代溝而與孩子溝通有限,這對留守學生情感世界影響較大,他們普遍思念在外的父母,同時也只能無奈地面對現實。大學生的留守經歷導致較低的親子關系疏遠淡漠進而產生較低的家庭歸屬感,而親子關系與家庭歸屬感的下降共同導致較高的心理健康危機,對大學生的行為習慣和人際交往方面具有負功能。
通過調查數據分析,留守經歷對大學生的人格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這種影響既有積極的方面,也有消極的方面。
(一)留守經歷對大學生人格發展的積極影響
1.留守經歷有助于大學生獨立性及抗挫能力的提高
從社會支持方面來看,有留守經歷大學生的總體社會支持要低于無留守經歷大學生。因為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在自我成長的道路上需要自己獨自面對困境,解決各種問題。若撫養方式是隔代撫養,由于長輩們文化水平較低,精力有限,本身就是弱勢群體,對孩子的培養基本上停留在管穿管吃的層面上,難以對孩子學習上的問題給予幫助。委托監護的孩子很難產生歸屬感,因為親戚朋友精力有限,對其關心不夠,生活中許多問題都自己處理,在學習上碰到障礙或伙伴關系出現問題時,往往也只能獨自面對,獨立思考來解決問題。這意味著他們在面對挫折和困難時能夠理性的去思考與應對,這種歷練的過程使他們更具獨立性和較強的抗挫能力。
2.留守經歷有助于大學生意志力及自律能力的提升
學生留守期間遇到困難挫折,大多只能獨自面對,獨立解決問題。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積極應對的心態與能力,做出對自己有效的解決路徑,這不僅僅是暫時地解決了自己面對的困難挫折,而且可以實現耐力和意志力的提升。他們對父母外出打工的艱辛、家庭經濟狀況不好和對較艱苦的生活環境有深刻的體驗,在做事情時成就動機和自律能力一般都較強。他們不僅在學業、班級、社團工作及社會實踐等方面努力鍛煉自己的能力,還在各方面都努力保持較好狀態。留守鍛煉的他們吃苦耐勞、意志力堅強、自律能力強,這些是其他一般學生所不具備的。
3.留守經歷有助于大學生積極追求更高的奮斗目標
部分“留守經歷”大學生將留守生活看成是一種磨練,珍惜現有大學生活,他們在大學期間及面臨畢業時有明確的奮斗目標,對未來有合乎實際的期望,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境遇。他們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難、改變現狀,在實際生活中他們也會通過自己的努力表現以獲得更大的自信。他們往往學習更加積極主動,注重學習成績,同時積極參加各種學校社團活動,在活動中培養能力,發展自己。
(二)留守經歷對大學生人格的消極影響
1.留守經歷容易導致大學生人際交往不和諧
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在其童年時代與其最親密的父母之間的缺乏良好溝通,不能及時從父母那邊得到積極反饋,長期的留守經歷讓其逐漸產生一種被拋棄感和孤獨感,形成了對他人和對自己的消極的評價。在其成長過程中,這種感覺慢慢形成并且固定下來,形成一種自動化的人際交往的模式,并且遷移到其與他人的人際關系中,從而造成其在人際交往過程當中表現出自卑與敏感,更容易在人際交往中出現不和諧。在人際沖突處理策略上,留守經歷越長的學生越傾向于回避策略,這可能源于與父母長期分離,缺乏與父母的正常情感交流,導致性格退縮、內向,缺乏與人交往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因而在人際沖突處理策略上趨向于回避策略。
2.留守經歷容易導致大學生產生消極應對方式
因為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從外界獲得的社會支持比較少,在自我成長的道路上自己獨自面對日常困難挫折時,留守經歷大學生在應對方式上,往往采取消極應對方式。留守經歷大學生不僅需要經濟援助、物質支持,更需要情感交流、精神支柱。為此,需要輔導員、班主任深入學生群體,多與他們進行溝通、交流,及時把握他們的心理狀態,從而給予及時的鼓勵和支持。不僅要在支持的提供上注意方式、方法,更要注意在生活中為他們提供尊重和理解的環境與條件,不斷培養和增強他們對社會支持的主觀感受性,并提高支持的利用度。引導他們對消極應對方式的識別與矯正,避免單一應對方式對其社會適應的不良影響。
(一)對有留守經歷大學生給予特別關注
針對目前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在高校校園中人數趨多的現狀,高校管理者要給予特別關注,從宏觀上了解和把握他們的思想動向和人格發展趨勢。首先需要建立起專門針對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的檔案資料,包括家庭經濟狀況、家長文化程度、家庭親子關系,中學階段學習狀況、人際關系等等。學校要定期與家長進行溝通,盡可能多地了解單親家庭大學生的成長背景和性格特點,及時把握他們的行為變化,找出原因,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人格教育工作。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在校期間的檔案需要不斷的補充和完善,這是觀察他們人格發展趨勢的第一手資料。盡管每個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都有他們的人格形成軌跡,但在類似的生活背景下,人格發展和表現總會有相似之處,因此,做好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檔案的建立,有利于豐富今后指導更多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人格教育的實踐經驗,從多種案例中尋找規律,使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生人格教育形成有效體系。
(二)注重有留守經歷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
高校相關部門可開設有留守經歷大學生交流論壇,并定期開展各種素質競賽、心理沙龍、娛樂活動,豐富他們的課余生活。通過以上平臺,有留守經歷大學生有機會相互交流人生感悟和生活經歷,他們更能夠認同彼此,從而相互鼓勵。通過參與活動與交流的方式,讓有留守經歷大學生在活動經歷中得到生活的愉悅感和成功的滿足感,培養他們積極心理品質,使其樹立積極心態,從容面對生活中的困難與挫折,促進自己的人格健康發展。首先,咨詢中心有相關豐富心理知識的老師能夠運用科學的心理學知識對有留守經歷大學生進行心理測評和心理調適工作。充分發揮高校心理咨詢機構的功能,定期開展心理教育咨詢活動,因勢利導地對他們開展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
(三)挖掘留守經歷的積極因素,加強人格教育
要引導留守經歷大學生對留守經歷積極認知,不要把留守經歷看成是一種人生不幸,而應將留守看成是一種磨練,能鍛煉自己。積極挖掘留守經歷的積極因素,減少留守期間經歷的孤獨、歧視等消極因素對有留守經歷大學生人格健康發展的影響。同時,要加強留守經歷大學生的人格教育。人格教育環境的營造需要顯現在校園的各個環節和各個方面,如定期聘請教育專家進行大學生人格分析和教育講座、通過校園網,校報等媒體渠道不定期地宣傳名人及成功人士的成功經驗及高尚人格的形成過程。通過板報等形式在校園中開展人格教育專欄,讓有留守經歷大學生感受到人格健全對自己人生發展的重要性。
(四)加強高校與有留守經歷大學生家庭的聯系
家庭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有力助手和必要補充,不僅是培養目標的客觀需要,同時也是教育內部規律的客觀要求。心理學家認為親子關系是家庭教育得以實施和實現的載體,并影響著大學生的人格的形成和發展。良好的親子關系互動有助于大學生形成較為完善和健全的人格,缺乏溝通和互動的親子關系容易導致大學生人格的缺陷。密切有留守經歷大學生與父母間的親子關系,加強兩者之間的溝通和互動,有利于有留守經歷大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因此,學校要與有留守經歷大學生的父母親密切聯系,相互溝通,相互配合,將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二者緊密地有機結合起來,這樣才能有效地對有留守經歷大學生的人格進行成功的教育。
[1]溫義媛.“留守經歷”對大學生人格特質的影響[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9(04).
[2]溫義媛,曾建國.留守經歷對大學生人格及心理健康影響[J].中國公共衛生.2010(02).
[3]卜艷艷.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與分析[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2(09).
[4]陳孜,盧溪,何驄,陸陽,楊曦.早期留守經歷對大學生人格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07).
[5]唐勝藍,肖芳,辛培娜.留守經歷對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影響[J].社會心理科學.2013(05).
G641
A
1007-9106(2015)11-0064-03
* 本文為浙江省高等學校訪問學者專業發展項目“有留守經歷大學生人格發展問題研究”(項目編號:FX2013198)的研究成果。
程旭惠(1969—),男,衢州學院社科部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