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衛麗
(陜西歷史博物館 陜 西 西 安 7 10061)
唐代是在繼春秋戰國和兩漢之后體育又一次得到巨大發展的時期,是我國古代體育的黃金時代。唐代體育運動的空前繁榮,不僅充分反映了唐人喜愛體育運動的愛好,而且體現了其能文能武、奔放灑脫的個性特點和積極進取、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展示出一種唐代豪邁奔放的時代氣息與盛世的風采。筆者總結歸納唐代體育運動的特征,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唐代體育運動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在繼承前代各項體育運動的基礎上有了極大的發展,包括路上項目、水上項目、表演項目、對抗項目,涉及圍棋、拔河、舞劍、舞蹈、射箭、散樂、蹴鞠、擊鞠、步打球、郊游、蕩秋千、賽龍舟等多種運動,其參與性十分普遍。其中,打馬球和蹴鞠運動最具代表性。
打馬球是騎在馬上用球杖擊球入門的一種體育運動。該運動在唐代曾風靡一時,上自皇帝文武百官,下至一般兵士,甚至連身體纖弱的女子都愛騎馬打球,以此為樂。參賽者在馬球場上互相配合,馳騁拼搏,無疑是體力、技能與智謀的綜合競爭。[1]馬球在當時不僅是一項高貴、典雅、具有挑戰性的娛樂活動,而且它還是一項具有濃重軍事色彩的運動,在軍隊中被當作訓練騎術的一種手段。除了武士外,讀書人也很熱衷于打馬球。相傳唐代時,朝廷每次新科進士及第后,會在當時都城長安南郊的月燈閣舉辦擊球會,用馬球比賽的方式以示慶祝。馬球運動在唐代已是空前盛行。
蹴鞠,即用腳踢球。蹴鞠運動的發展,到了唐代進入空前盛行時期。據史書記載,唐代諸帝大都偏愛蹴鞠,其中尤以太宗和玄宗最為典型代表。上行下效,皇帝帶動宮廷,宮廷延伸貴族,貴族影響民間,因此,唐代的蹴鞠運動廣泛開展,深得各階層人們的喜愛。唐人在《內人踢球賦》中寫到,經常會出現“球終日不墜”、“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情景。一些著名的詩壇文人也都熱衷于蹴鞠,唐代詩人韋應物的《寒食》“清明寒食好,春園百卉開。彩繩拂花去,輕毬度閣來”一詩便是對當時清明節蹴鞠運動的生動描寫。在唐代,蹴鞠運動逐漸趨于平民化,不僅男子喜歡踢球,女子蹴鞠更為盛行,甚至兒童也積極參與進來,成為男女老少皆愛的重要娛樂方式。唐代蹴鞠已有多種方式:有比賽巔球次數的“打鞠”,有多人參與拼搶的“躍鞠”,那時還開始盛行一種自娛自樂的“白打”蹴鞠。所謂“白打”蹴鞠,主要是以踢花樣為主,主要注重的是踢球的花樣和動作,蹴鞠者可以用身體的各個部位,如頭、肩、胸、腹、背、腰、膝以及小腿、腳面、腳尖、腳跟等進行控球。此項運動在當時也是非常流行,是民間最受歡迎的體育運動之一。
具備了豐富內容的唐代體育運動,對運動場地的要求比較隨意,既有像馬球的場地那樣,要求寬廣、平坦、堅實、潔凈,并設有圍墻、看棚、觀臺等,有著相對正規的官方專用球場;又有像“白打”蹴鞠那樣,因注重強調其花樣和動作,既可以個人自娛自樂的隨性表演,也可以分班比賽,有時甚至沒有球門和場地的限制。正如唐代著名詩人王維在他的《寒食城東記事》詩中描述的“蹴鞠屢過飛鳥上,秋千競出垂楊里”,這應該是對運動項目場地隨意性選擇的最好反映。總而言之,唐代對體育運動場地的選擇比較隨意,既有人工搭造,也有天然而成。
同時,唐代體育運動在器械上得到了進一步的改進。唐代時期的圍棋已與現代圍棋大體相似,棋局以19道作為主要形制,圍棋子也由過去的方形改為圓形。另外,關于唐代蹴鞠運動,當時已出現了“氣球”,即內膽充氣的球(唐以前的鞠則是實心球),并改用熟皮制作球殼。晚唐時期的一首詩生動反映了唐代球的制作情況:“八片尖皮砌作球,火中彈了水中揉。一包閑氣如常在,惹踢招拳卒未休。”充氣“鞠”的誕生是中國古代體育史上一項了不起的發明創造,這種“鞠”不但結實、輕巧,而且富有彈性,從而促使蹴鞠活動的技術和規則發生突破性的改進。[2]由此可見,唐代體育運動的器械逐漸趨于實用性。
隨著唐代婦女地位的提高,女子積極參與各項體育運動成為社會普遍現象,這是唐代體育運動社會普及性的一個重要特征。唐代馬球的普及不只限于男子,許多女子也熱衷于打馬球。在宮廷、軍隊盛行馬球的影響下,一些婀娜宮女、富家貴秀以驢代馬,揮仗擊球。[3]驢鞠,即騎在驢背上揮仗擊球的一種運動項目,是古代馬球運動在唐代的新發展。因驢比馬矮小溫馴,更適宜于女子騎乘。唐代女子打馬球時穿上各樣服飾,甚至作男子和胡人打扮。王建的詩中有“千群白刃兵迎節,十隊紅妝妓打毬”[4]之句,是對唐代女子打馬球運動的生動描述。
此外,步打球是由唐代擊鞠運動演變而來的一種徒步持棍擊球的運動,多以女子參加。唐太宗時的進士王建詩中寫道:“殿前鋪設兩邊樓,寒食宮人步打球。”[5]描寫了寒食節在殿前給皇帝表演步打球的情景。蹴鞠在女子中也很盛行,唐人康駢在其傳奇小說集《劇談錄·潘將軍》中對女子蹴鞠有詳細記載:“時春麗初霽,有三鬟女子可年十七八,衣裝襤縷,穿木履,于道側槐樹下。值軍中少年蹴鞠,接而送之,直高數丈。于是觀者漸眾,超獨異焉。”秋千和清明踏青是歷代女性都非常喜歡的休閑娛樂運動,唐代時秋千運動以其閑致優雅深受婦女們的青睞,不僅在宮女中普遍流行,民間女子也以此為樂。少女們坐上秋千,身輕如燕,飄忽不定,歡快愉悅的場景不言而喻。
由上可知,唐朝體育運動的運動形態具備了運動項目的多樣化、場地選擇的隨意性、器材的實用性和參與人群的廣泛性,深得社會各階層的喜愛,因而具備了全社會的普遍性特征。
體育運動的組織形態是指體育運動賴以進行的社會組織形式,它所反映出的是人們在體育運動過程中形成的社會關系。[6]如果說運動形態是唐代體育運動的自身特征,那么組織形態便是其社會特征。
唐代體育運動的社會特征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就運動的參與形式而言,這在具體的運動項目中不難看出,其主體運動是以集體形式出現的。例如,唐代的拔河運動十分盛行,比賽時,找來一條又長又粗的大麻繩,繩子的兩頭分別系著數條小繩索,中間立大旗為界,上百號人分成兩隊,并列在繩子兩側,周圍的觀眾們擂鼓助威,吶喊加油,人聲鼎沸。在古代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一次拔河比賽就是在我國的唐朝:據史載,唐德宗很喜歡觀看拔河比賽,他命令壯士千人,分成兩隊,進行規模空前的拔河比賽。參賽者個個使出渾身力氣,拼命用力,觀眾席中或百姓,或大夫,或將軍,吶喊助威,助威陣隊鼓聲震天,場面堪稱是氣撼山岳,蔚為壯觀。另外,大型歌舞在唐朝也很盛行。元稹詩“妙簡長安、萬年少女婦千余人,衣服、花釵、媚子亦稱是,于燈輪下踏歌三日夜。”[7]就是對大型歌舞活動的詳細記載。此外,對抗性運動,如圍棋、蹴鞠、步打球等體育運動,就更是以集體的形式出現的了。
既然集體作為運動參與的主體,那么這個集體的組織形態也因此而有所變化。花蕊夫人在《宮詞》中曾記載了清明初春時節的郊游的活動:“自教宮娥學打球,玉鞍初跨柳腰柔。”該活動體現了運動主體的自發組織性和活動的分散性。當然,盡管其中也有少數的官方團體,但總的來說,其運動主體的組織形式具有自發組織、分散自主的特性。
因此我們可以說,唐朝的體育運動的組織形態多以集體形式出現,具有自發性和分散性自主進行體育運動的特征。
唐代以其繁榮昌盛的文化、寬松活躍的社會氣氛、兼容并蓄的開放胸懷,對域外國家或民族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乃至同化力,與此同時,域外文化對唐代體育運動的繁榮起著不可忽視的影響作用。唐代的打馬球運動在對外文化交流中曾發揮過重要作用。據史載,唐中宗執政時,在長安梨園亭球場還舉行過一場精彩的吐蕃與唐代宮廷球隊之間的馬球比賽。當時相鄰的渤海、高麗、日本等國也都有與唐王朝進行馬球競技的描述。馬球在唐代中國傳入日本、東亞、后傳播到非洲,逐漸走向世界。唐代馬球運動的盛行及其對外傳播,體現了唐代體育運動的開放性。
與此同時,各國派來的使者也絡繹不絕,其中有許多表演家在各地獻技演出,豐富了唐代的社會文化內容。中亞國家傳來的節奏明快、剛健優美的胡舞(包括胡旋、胡騰、柘枝等),在宮廷宴會和民間節日慶典上常演不衰。[8]據史載,胡旋舞出于康國,“工人皂絲布頭巾……緋絲布袍……舞急轉如風,俗稱之胡璇。”[9]在唐代傳統節日里,歌舞活動十分盛行。史書記載了粟特潑水歌舞《潑寒胡戲》的場景:“乞寒本西國外蕃康國之樂,……其樂大抵以十一月,裸露形體,澆灌衢路,鼓舞跳躍索寒也。”[10]當時的唐朝與印度交往密切,唐“十部樂”之一便是印度的“天竺樂”,軟舞、健舞中也包含了不少印度舞蹈的元素。唐朝與日本、朝鮮半島的友好往來愈加頻繁,唐朝的“十部樂”里也有“高麗樂”。《新唐書》里分別記載了日本射手隨遣唐使團來華表演射藝和新羅人張保皋、鄭年來唐任武官的史料。以上這些均充分說明了唐代體育運動的國際性。
體育的價值觀內含豐富,其中包括健身、娛樂、社交、軍事、政治、倫理、等不同方面的標準。唐代的體育運動的價值取向,就其主流而言,側重于體育的娛樂功能和軍事功能,因而形成了軍事娛樂型的體育價值觀。[6]閻寬在《溫湯御球賦》中講“伊蹴鞠之戲者,蓋用兵之技也,武由是存,義不可舍,傾徒習于禁中,今將示于天下。”說明了體育運動的戰術作用。另有杜甫在《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詩說“公孫氏舞劍器渾脫,瀏漓頓挫,獨出冠時”;在《錢注杜詩》卷七中也記載了“耀如弈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電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以上運動都說明了其在軍事格斗方面的作用。與此同時,唐代的體育觀念也側重于娛樂性,“建標明取舍,勝負死生求”[11],“一半走來爭跪拜,上棚先謝得頭籌”[5]。這些詩句便是很好的例證。就流行于唐代女子中的春游、蕩秋千等體育活動而言,更是體現了女子體育運動的娛樂性價值取向。由此可見,體育運動的競爭過程雖然是激烈的,但其結果則更注重于滿足自身的榮譽感,進而看中的是精神上的鼓勵。因此可以說,娛樂功能是唐代體育觀的基本導向,其體育運動的價值觀念更趨向于精神上的滿足。
綜上所述,繁榮發展的唐代體育運動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這些特征是在當時特殊的歷史背景下形成的,這一時期的體育運動特征反映了一個充滿生機活力的時代,它對后來中國乃至世界體育運動的發展有著重要而又深遠的影響。愿這朵體育奇葩在歷史的長河中絢麗綻放!
[1]王玉強.唐代馬球運動和現代馬球運動的比較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0(4).
[2]方征.蹴鞠在我國唐代的發展及影響[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2(5).
[3]張寶強.試論唐代體育文化的創新精神[J].體育文化導讀,2007(7).
[4]王建.《送裴相公上太原》/曹寅、彭定求等.《全唐詩》卷三百[M].中華書局,1979.
[5]王建.《宮詞》/曹寅、彭定求等.《全唐詩》卷三零二[M].中華書局,1979.
[6]左從現.試論唐帝國體育與古希臘體育的個性差異[J].安慶師院社會科學學報,1995(11).
[7]張鷟.《朝野僉載》卷三.袁憲,校注[M].三秦出版社,2004.
[8]李斌城.唐代文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9]劉昫.《舊唐書》卷二十九.志第九.音樂二[M].中華書局,2000.
[10]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一百二十九.樂考二[M].中華書局,2011.
[11]曹寅,彭定求等.《全唐詩》卷三九八.競舟(元稹)[M].中華書局,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