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憲
編輯/梅娣
霧霾是由霧和霾組合而成的名詞。所謂霧是指氣流處于相對靜止狀態時,由于環境發生溫差變化,在空氣中出現了大量浮游的微小水滴或冰晶,從而導致周邊環境能見度降低,當空氣相對濕度達到100%或接近100%,具備了較高的水汽飽和因素,霧便形成了,它能見度往往低于1千米。而霾則是懸浮在大氣中的大量微小塵粒、煙粒或其他顆粒物的集合體,它使空氣渾濁,水平能見度降低到10千米以下。霾的形成與污染物的排放密切相關,城市中機動車尾氣以及其他煙塵排放源排出的粒徑在微米級的細小顆粒物,當逆溫、靜風等不利于空氣擴散和流通的天氣出現時,會停留在大氣中,便形成了霾。霧霾現象是伴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出現、蔓延的,并因生態環境的惡化而加劇。
環顧全球,但凡走過工業化道路的大城市都有過被霧霾籠罩的經歷,如英國倫敦、美國匹茲堡、日本東京,等等,不勝枚舉。現在,率先進入到后工業化時代國家的城市與地區基本上已經擺脫了霧霾的夢魘,而還在工業化道路上緊追慢趕的國家中,許多城市與地區仍受到霧霾的困擾。
霧霾會造成空氣質量下降,影響生態環境,給人體健康帶來較大危害。由于霧霾天氣出現時,氣壓低、濕度大,人體無法排汗,誘發心血管疾病的幾率會很高;霧霾中含有大量的細微顆粒物,能誘發呼吸道疾病,這些挾裹重金屬等有害物質的顆粒物一旦進入呼吸道并黏著在肺泡上,輕則會造成鼻炎等鼻腔疾病,重則會造成肺部纖維化,甚至還有可能導致肺癌發生。由于霧霾天氣時,光照嚴重不足,大氣底層的紫外線明顯減弱,使得空氣中的細菌很難被殺死,從而致使傳染病的發病概率大大增加。霧霾天氣出現時,由于空氣質量差,能見度低,對公路、鐵路、航空、航運、供電系統等會產生不良影響,容易出現車輛追尾相撞,影響正常交通秩序,對人們出行造成不便。另外,霧霾天氣還會對農作物生長等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抵御霧霾侵害,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大事。
如果說,通過實施“壓減燃煤、嚴格控車、調整產業、強化管理、聯防聯控、依法治理”、“使用清潔能源”、“適度控制生產與消費,減少工業和城市污染物排放”、“擴大城市綠化面積”等措施是從外部環境上防治霧霾,那么,加強個人防護則是更為直接、有效和值得重視的手段。從此視角出發,使用專業口罩或許就成為人類抵御霧霾的最后一道防線。
口罩分為日常使用和專業使用兩大類。日常使用的口罩供人們在一般場合佩戴,多用于冬季擋風防寒保暖,使用的材料一般就是紗布,唯一的差別就是層數的多少。用紗布做的口罩質地比較疏松,好處在于對人的正常呼吸無太大的影響。而專用口罩是指在特殊場合使用的口罩,如醫院、精密儀器制造、噴漆與采礦等工序、揚塵車間及建筑工地等,再如在紡織服裝企業紡紗、充絨等工段比較多見,人們使用專用口罩的目的主要就是防止所處環境的危害因素給身體造成損害。專用口罩通常都具有阻隔作用,即能夠攔阻類似細菌病毒、有害氣體、有害顆粒物等,防止它們從口鼻進入人體或減少進入的數量,來確保人體健康。專用口罩一般都帶有過濾材料,這些過濾材料通常由機織物或非機織物構成,也有使用活性炭等過濾物質的,防護作用十分突出。然而,專用口罩包括一些工業用口罩在內,其透氣性能要明顯低于日常使用的口罩,對人體正常呼吸會有一定影響。所以通常佩戴的時間不宜過長,以免佩戴者因呼吸不暢而發生缺氧不適的狀況。
記得2003年發生非典疾病時,有不少人出行時便佩戴N95型工業防護口罩,結果導致因呼吸受到影響而發生頭暈目眩的現象,所以,當時醫生就告誡:在公共場合應付飛沫型傳染病毒,只要佩戴層數多一些的紗布口罩即可。應該講,當時佩戴口罩,對防止非典疾病的進一步蔓延起到了十分有效的作用。而今天面對來勢洶洶的霧霾,外出佩戴口罩仍不失是一種有效的個人防護措施。但是,在這里還是要強調,必須使用防霧霾專用口罩才能達到效果。所謂防霧霾專用口罩,是指能夠有效阻隔PM2.5微型顆粒物進入人體的口罩,因為這種顆粒物本身既是一種污染物,同時,又是重金屬、多環芳烴等危害物質的載體,對人體會造成積聚性、漸變性損害。
防霧霾專用口罩至少應具備以下三項功能,才能夠有效阻隔空氣中PM2.5微型顆粒物進入人體,并令人體保持原有舒適度:一是密閉性好,也就是要求口罩的外形應與人的口鼻部位及臉頰緊密覆合,無暴露縫隙;二是濾材選擇要精到,即無論是機織材質、非機織材質或是其他過濾材質,其自身存在的孔徑或空隙都要小于PM2.5微型顆粒物的直徑,這樣才能確保PM2.5微型顆粒物無法侵入;三是使用材質還必須具備良好的透氣、透濕性能,即不能影響到佩戴者呼吸的暢通。這一點十分重要,因為在霧霾天氣里外出,你不能戴了一段時間的口罩,脫了透透氣再戴,這樣是起不了防護作用的。另外,筆者還認為:小孩子、老年人和青壯年的呼吸能力是有差異的,通常小孩、老人要弱于青年人,因此,應該通過實驗積累相關數據,為生產不同年齡段使用的防霧霾專用口罩提供可靠依據,做到區別對待、產品有別,才能達到理想的使用效果。
近日,從武漢紡織大學承辦的第89屆世界紡織大會上傳出信息:防霧霾口罩將在三五年內普及。目前,該大學已成功研發出“納米纖維紡紗技術”,據介紹,通過該技術制作的口罩材料,能有效過濾100納米以下的微觀物質。一般病毒和細菌都是以微米為計量單位,所以,這種材質的口罩不但能隔絕PM2.5微型顆粒物,其高效過濾功能甚至可以阻隔包括埃博拉病毒在內的絕大多數病毒。并且,這種用“納米纖維紡紗技術”制作的口罩用料輕薄,就像餐巾紙一樣,在高效過濾有害物質的同時,會令佩戴者呼吸輕松。這無疑是給霧霾多發地區的人群帶來了福音,當然在這樣的新產品批量投放市場之前,應由第三方專業權威檢驗機構進行科學鑒定,以確保其防護效果真實與有效。
當前,國內PM2.5專用防護口罩市場需求出現井噴現象,引來眾多企業和商家入市,市場前景廣闊。由于受到仿冒盛行與標準模糊“雙重問題”的夾擊。目前,國內市場已經出現了以工業口罩替代民用口罩的怪象,因此,國內PM2.5專用防護口罩產業及市場亟須出臺相關國家產品標準,明確相關技術要求和判定規則,切實保障民眾的身體健康。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秘書長李桂梅就曾指出:“作為高性能纖維產品的PM2.5專用防護口罩已成為發展較快的行業,需要有關部門出臺不同等級的口罩標準,以利于推動市場朝規范化的方向發展,完善民眾的健康呼吸防護體系。”這正是及時配套出臺防霧霾專用口罩標準的重要意義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