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塔依巴扎爾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林業廳 新疆 烏魯木齊830000)
新疆阿克蘇市阿依庫勒鎮薩依買里村位于314國道1 041公里處,轄區面積600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80 500畝,其中村集體耕地面積1 200畝,人均耕地2.5畝。全村共有5個村民小組547戶,常住人口3 114人,流動人口448人(流出421人,流入27人),1980~1998年出生人口1 063人,有勞動能力的743人,勞務輸出112人,維吾爾族成分100%。村兩委班子11人,黨員31人,團員72人,“四老人員”7名,“十戶長”39名。全村有清真寺6座,其中居瑪清真寺1座(最多可容納450人做禮拜),名勝古寺阿奇克馬扎清真寺1座。全村宗教人士7人,塔里甫2人,寺管會成員23人。2015年3月初,自治區林業廳第二批“訪惠聚”工作組進駐該村,開展為期一年的“訪惠聚”工作。半年來,我們通過深入細致的調查,切身感受到該村存在著基礎教育薄弱,“雙語”教師缺乏,貧困人口多,就業渠道少,宗教氛圍濃厚,宗教極端思想嚴重等問題。要抵御極端宗教思想的滲透,實現該村經濟社會的良性發展,必須多管齊下,綜合施策。
1.主要問題。一是全村宗教氛圍濃厚,宗教極端思想嚴重。工作組對該村100戶家庭進行抽查統計:成年人數346人,每天做一次乃瑪孜人數84人,占總人數的24.2%,每天做五次乃瑪孜92人,占總人數的26.5%,每天做一次以上乃瑪孜人數176人,占總人數的50.8%。20世紀90年代后期,極端宗教思想開始向薩依買里村滲透,至2004年后逐步猖獗,村民深受其毒害。一些家長只讓孩子念經,不讓孩子上學,出現了喝酒的小伙子找不上對象,不會念經的女孩子嫁不出去的不正常現象,一些村民不跳舞,不彈奏,不勞作,耕地荒蕪,嚴重脫離原來世俗化的生活,甚至一些村民不吃不穿也要籌錢去朝覲,薩依買里村有28個阿吉,伊斯蘭教信仰成為村民們最主要的精神生活。
二是老百姓文化程度普遍低,年輕人極易受到宗教極端思想影響。據工作組入戶對該村399戶家庭調查統計:1 369名成年人中,小學文化程度和文盲934人,占68.3%;初中文化程度393人,占28.7%;高中及技校生37人,占2.7%;大專及大學文化程度5人,占0.3%。大部分村民不能讀寫本民族語言,漢語更是知之甚少,相當一部分人初中畢業卻不會用本民族文字寫自己的名字。村民整體文化水平低,知識欠缺,思想簡單,極易受到宗教極端思想的煽動和蠱惑,一些文化程度偏低的年輕人更容易被宗教極端分子影響或誘惑,受宗教極端思想洗腦后,容易滋生極端化暴恐思想。
三是離婚率高,超生多,孤兒多,殘疾人多,戶籍管理難度大。村里大部分年青人都是父母包辦婚姻,自由戀愛結婚的很少,許多年輕人初中畢業就結婚。經抽查統計:100戶中父母包辦的有55戶,占總戶數的55%;近親結婚的有27戶,占總戶數的27%;離婚家庭為25戶,占總戶數的25%;平均結婚年齡不到20歲。思想不成熟,感情基礎弱,離婚率高。女性離婚后回父母家居住,有的再婚,孩子就隨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家庭不健全,子女缺少父愛母愛,缺少家庭教育,性格孤僻容易受別人的誘惑。我們同時發現,村里超生現象嚴重。僅2011年以來超生兒童就達到146人,平均每年超生29人,前幾年超生的孩子沒有辦理戶口,近三年來上級部門給予超生人員允許落戶政策,已落戶了600余人,還有一部分人正在落戶和等待落戶,這部分人在上學和就業方面都受到了各種歧視,而由此導致的后續問題也比較突出,長大后沒有社會歸屬感。從調查本村以前超生的孩子可以發現,這部分孩子容易被極端宗教拉攏蠱惑。
四是經濟發展滯后,就業渠道窄。當地主要的農作物是小麥、棉花、玉米,有少量的林果,每家養幾只羊,人多地少,沿襲傳統的農耕生產,農作物產量低,林果管理粗放,效益不高。受語言、文化、技能、當地經濟發展制約,以及宗教極端思想的影響,村民就業率低,部分村民不愿外出就業。部分農民家庭經濟比較困難,依賴低保維持生活,全村享受低保178戶483人。還有一些人受宗教極端思想的影響,把脫貧致富的希望寄托在“胡大”上。
2.主要原因。一是基礎教育薄弱、師資力量短缺,教育管理跟不上,家長不愿意孩子上學。村里2014年修建了幼兒園,但經費和管理人員到現在還沒有完全到位。我們駐村的15大隊的孩子小學在16大隊學校上學,目前學校有498個學生,12個班級,學校包括行政管理人員共16名,其中漢語老師4名,現有的師資力量嚴重不足,尤其是雙語的教師更是匱乏。沒有漢族老師,漢語教學質量差,當地學生得不到漢語教育。有些家長希望多與外界交流,想讓孩子上漢語學校,學習各民族不同的文化,但阿依庫勒鎮有5萬多人口,卻沒有一所漢語學校。目前的教育基礎設施無法滿足當地教育需求,有些學校在管理上存在不規范的問題,一些老師見到學生不好好學,也就不愿意好好教,長此以往形成了學生厭學,學校老師應付差事的局面。有些家長受宗教極端思想的影響,不愿意孩子到學校上學,即使把孩子送到學校,也不關心孩子的學習。
二是基層組織軟弱渙散,宗教事務疏于管理。老百姓分不清什么是正常宗教活動,什么是非法宗教活動。基層組織長期軟弱渙散,基本放棄了對宗教事務的管理職能,形成了基層干部不敢管不會管不愿管的局面,多年來沒有制止老百姓中蔓延的宗教極端思想和各類違法行為。地下講經、非法婚姻、超生等違法行為普遍存在、習以為常,基層組織聽之任之。雖然這兩年開始抓基層組織建設,但是,村干部文化程度低,駕馭全局能力差,教育和引導老百姓辦法少,服務不到位,有些基層干部工作方式方法簡單粗暴,辦事不公道,說服力和執行力差,在老百姓中的威信不高。
我們所在的薩依買里村現有的宗教人士都是小學文化程度,文化水平和宗教學識水平普遍偏低,宗教知識一知半解,難以滿足信教群眾的正常宗教需求,也難以正確處理信教群眾的一些宗教問題,更不懂國家的法律法規,自己都搞不清合法和非法宗教界限。再加上這幾年出臺的宗教解釋文件大部分是秘密文件,老百姓能看的公開發行的宗教法律法規宣傳資料非常有限。一些阿訇和村民對宗教極端勢力的歪曲宣傳沒有辨別力和抵抗力,同時也給一些別有用心的“阿訇”可乘之機。
三是民族成分單一,文化生活單調,信息閉塞。南疆與內地相隔路途遙遠、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文化教育相對落后,加之農村族群單一,當地維吾爾族居民在語言、文字等方面與其他民族交流較少,導致生活的隔絕、文化的隔絕,以致容易形成與其他民族心靈上的隔閡、生活上的差異、文化上的誤解。于是宗教極端勢力趁機滲透,肆意干涉維吾爾族傳統民族風俗習慣,加劇生活方式的宗教化,要求婚禮不笑、葬禮不哭、不讓唱歌跳舞,不準抽煙、喝酒,長此以往,村民慢慢地不再愿意接受其他外來文化。據當地老百姓反映,薩依買里村2005年開始結婚也不跳舞、不唱歌了,全村現有一千多個年輕人里沒有會彈維吾爾族傳統樂器“都塔爾”的人;農村文化生活單調,沒有文化活動場地,晚上除聽大喇叭和狗叫聲外沒有其他活動。
四是農業生產資料短缺,科技含量低。南疆許多維吾爾族聚居地方的人均耕地面積少,農業生產科技含量低發展滯后,村民攤派義務勞動過多,一年超過100天。就業渠道窄,貧困人口多,貧窮和沒有文化的人更容易被恐怖分子煽動、利用,更容易去充當炮灰。因為貧窮一般就無法接受良好的教育,通過良好教育達成上升的空間有限。如果沒有出路,或者可能的出路困難重重,有的人就會變得越來越極端,不但很容易被煽動起來,還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
1.加強基礎教育,增加師資力量。一是每個大隊建立幼兒園,加大漢語語言教學力度。教育從幼兒開始抓起,根據每個大隊的孩子數量來合理建立幼兒園,配備專業的幼兒教師,經費納入當地財政預算。從幼兒園開始除雙語老師外,每個班級應配備一定數量的漢族老師,在鎮上建立從小學開始學漢語的寄宿學校,加大漢語教學力度,達到初中畢業生能用漢語進行簡單的交流,具備一定的漢語閱讀能力。加強在校青少年的國民教育,循序漸進地推行雙語教育,將雙語教育提高到反恐維穩、維護安定團結和改善新疆各族人民切實利益的戰略高度,推動科技、文化知識教育,推動就業培訓教育,以科技文化知識入腦入心對付“三股勢力”邪惡、愚昧的“洗腦”。二是加大教育管理力度。目前部分初中畢業生連名字都不會寫,這一點教育部門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配備好學校管理人員,管理人員中漢族干部要占一定的比例。管理人員的工作與學生的升學率掛鉤,盡快改變孩子不愿意學,學校應付差事的局面。
2.加強基層組織建設,依法管理宗教事務,重視對青年人的教育引導。一是培養高素質的村、鄉兩級干部,提升基層組織駕馭全局能力。加強基層干部培訓,組織基層干部到北疆和內地發達地區參觀學習和掛職鍛煉,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和駕馭全局的能力。二是宗教事務法制化、規范化管理。公開發行、宣講《宗教管理條例》。從小學抓起,大力宣講維吾爾族風俗習慣和宗教的區別,正常宗教活動和非法宗教活動、宗教極端活動的區別,以及當前治理非法宗教活動和遏制宗教極端思想滲透的相關政策等。加強宗教場所和宗教人士管理,實現宗教管理法制化,做到有宗教活動就有報告備案,有宗教活動就有鄉村干部在場,有宗教活動就有全過程掌控,及時溝通,及時反饋,不留死角。新疆伊斯蘭教學院應擴大招生規模,培養一大批有國家意識、法治意識、公民意識、民族團結意識,以及具有良好專業知識、人格魅力,在關鍵時刻能站穩立場的宗教人士。三是加強法制宣傳,普及法律知識,正確引導和教育管理年輕人。給每個家庭發放法律書籍,組織家庭成員學習法律知識,在鄉鎮建立法律咨詢服務站,形成全民學法懂法用法的社會氛圍,形成“反暴力、講法治、講秩序”的法治態勢。依法嚴厲打擊罪行重大的犯罪分子的同時,對僅僅參與過非法宗教活動和非法婚姻等沒有社會危害的人群,區分不同情況,采取相應處罰措施,適度控制打擊面。要注重幫教轉化工作,堅持教育為先、幫助為主、化解矛盾、增加基礎,推動重點人員、特殊群體基礎調查常態化,掌握底數、納入視線,做好實時、動態管控,使得這部分人有重新回歸社會的可能性及現實性。
3.加強文化引領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加強各民族之間文化交融,有效開展就業培訓,拓寬就業渠道。一是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加強各民族之間文化交融,抵御宗教極端思想的滲透。針對村民文化生活單調、宗教氛圍濃厚的情況,要從幼兒教育開始普及維吾爾族傳統文化,學生假期開辦各類免費學琴學舞等文化教育培訓班,利用遠程教育平臺、村民夜校、宣傳欄、座談會等多種形式開展宣傳教育。每個大隊建設綜合文化廣場,在每個小隊設立村民之家,挖掘民間藝人成立村級文藝隊,保障運行經費,開展經常性的文體活動,活躍村民文化生活。弘揚維吾爾族傳統文化,讓村民在婚禮上和節日中唱起來、跳起來。鼓勵、提倡、增加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和學習,增強各民族間的信任、理解和支持,培育各民族群眾的國家認同和公民意識。鼓勵新疆人到內地上學、就業、旅游、做生意,內地人到新疆旅游、上學、工作等,不能采取極端措施排斥維吾爾族人甚至新疆的其他各族民眾,在住店、安檢、坐出租車等方面制造障礙。
二是加強農業生產技術和技能培訓,讓當地群眾有一技之長,同時要積極幫助引導青年人創業和就業。針對農業生產技術落后,效益不高的問題,加大農民培訓,引導他們學習農牧業管理新技術。建立農林科技咨詢服務站等,大力發展林果業、畜牧養殖業,在村一級建立牲畜站,提供科技支撐和衛生防疫,拓寬村民增收渠道,提高農牧業效益。加大青年人的就業培訓,發揮現有職業學校技能培訓的作用,同時與疆內外職業學校和企業建立“請進來、送出去”的短期培訓合作機制,組織青年人到疆內外發達地區進行就業培訓。通過開展技能培訓,讓青年人既學到技能,又開闊眼界,轉變思想觀念。根據青年人的數量有計劃地組織就業和創業,向疆內大企業大集團輸出勞動力;對在農村能創業的青年人給予貼息貸款等政策支持;對成立合作社等安排就業崗位的帶頭人給予獎勵;多鼓勵青年人自主創業,拓寬村民增收渠道。
[1]中央民族工作會議舉行,習近平作重要講話[EB/OL].新華社,2014-09-30.
[2]張春賢.到2020年基本實現南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EB/OL].人民網,2015-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