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特爾
(中共新疆區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 新疆烏魯木齊830002)
地處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西部的克孜河流域中下游的伽師縣,維吾爾語稱“排孜阿瓦提”,意即美麗富饒的地方,是古絲綢之路通往中亞的重鎮。近年來,新疆伽師縣委、縣政府緊緊抓住國家大力支持南疆發展,以及19省市對口援助新疆的大好機遇,保穩定、謀發展,堅持穩中求進、改革創新的總基調,打造瓜鄉銅城、喀什特區“后花園”和大喀什衛星城,實現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2015年預計實現生產總值65億元,增長12.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2.5億元,增長15.1%。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22億元,增長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億元,增長11%。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2萬元,增長5.3%。農民人均純收入8 122元,增收1 000元以上。伽師縣有發展生態農業的優勢條件,也存在著一系列的制約因素,新形勢下,應揚長避短,發揮優勢,促進生態建設和可持續發展。
1.綜合優勢。(1)區位優勢。塔里木盆地是我國干旱地區最大的盆地,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氣候、水土條件,特殊的生態環境,特殊的民族文化,特殊的農、林、牧產品,特殊而豐富的自然資源,決定了應在這特殊而封閉的綠洲區域內,建設一個國家級綠色農業示范區,以填補國家級綠色農業示范區在極端干旱盆地經濟區域無示范區的空白,而伽師縣正是這個區域內最具備建設綠色農業條件的縣。
(2)生態系統優勢。伽師縣擁有上百萬畝鹽生紅柳生態林用以平衡水鹽、調節氣候、調節生態、保護土壤;有近百萬畝的綠洲農業和數百萬頭(只)畜禽群,三個“百萬”構成了荒漠氣候條件下,農、林、牧相結合,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相互支持的良性生態系統。
(3)資源優勢。得天獨厚的光、熱、水、土資源優勢,獨具特色的農、林、牧系列綠色食品優勢;豐富的礦產資源優勢;集山、峽、水、林、珍奇瓜果和民族風情于一體的旅游資源優勢。綠色產品—伽師瓜、伽師杏和伽師西梅,是經過認證的無公害農產品,伽師被譽為“中國伽師瓜之鄉”“中國伽師杏之鄉”“中國酸梅之鄉”。
(4)發展外向型產業優勢。伽師縣距離紅旗拉甫和吐爾尕特國家一級口岸交通方便,喀什打造中亞、南亞經濟圈重心的戰略機遇凸顯,具備發展外向型農業,外向型農產品銷售、產品深加工,來料加工、輕工產品組裝加工、農副產品銷售的多種優勢。
(5)經濟增長的后發優勢。伽師縣資源十分豐富,農產品開發快速發展,林、牧、礦產、農林副產品深加工和旅游資源蓄勢待發。
2.劣勢條件。(1)科技力量薄弱。雖然全縣已建立了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但缺乏具有綠色農業理念、高素質、高水平的技術骨干和帶頭人,而有經驗的專家多已年邁退休;生產者科技素質相對差;環境監測尚是空白。
(2)水資源利用率低。下游灌區沿用克孜河舊河道,河道彎曲,全縣各級渠道防滲長度不足總長度的25.6%,滲漏重,利用率低,且與高礦化潛水相接,水污染相對較重,新灌區大多急功近利,未完成支、斗、農渠的配套。
(3)排堿系統尚未完善。干、支、斗排堿渠亟待清淤,且多數配套建筑尚未完成,新墾區部分重灌輕排,未完成排水系統,存在著先開發后治理的思想。下游灌區,農排系統尚未建立,農區仍存在次生鹽漬化威脅。
(4)畜牧業經營滯后。畜牧業以戶為單位分散圈養,僅有為數很少的飼養大戶,形不成科學化、規模化、產業化經營,“良種、良料、良養、科學防疫”一體化的先進實用技術很難大規模推廣;市場化程度低,畜產品流通不暢。
(5)深加工環節薄弱。農、林、牧產品豐富,僅有2家果脯加工廠,農、林、牧產品深加工產業鏈需延伸,各業均停留在產品粗加工后銷售階段,尚未建立形成深加工產業鏈。
(6)礦產業剛剛起步。伽師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多達20多種,目前僅有2家銅礦企業進行開采,規模不大,開采技術需提高,采、選、冶的產業鏈要進一步延伸,優勢礦產資源尚處于勘探開發階段。
(7)旅游未形成產業。伽師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有世界級的地質景觀,生態林景觀,但目前僅有一個天門大峽谷剛剛開發,處于初級階段,其余的山、水、林風光游,民族風情游,珍奇瓜果游,遺址遺跡游均未進行開發。
1.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伽師縣是農業大縣,目前全縣農業人口仍在90%以上,這一現實表明,農業生產對于伽師縣農民和農村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人均收入的提高、生態環境建設和修復、農村基礎設施的改善、農村城鎮化進程的推進、農民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轉變、農民組織化程度的提升,都與生態農業發展密切相關。伽師縣發展生態農業有著堅實的基礎。豐富的土地資源,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農業結構調整形成的綠色種養殖、特色瓜、特色林果,無公害、綠色、有機蔬菜,民俗旅游業等都為推進產業升級和發展生態農業提供了條件。經過多年的持續生態建設,伽師縣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生態環境。211萬畝的林地和60萬畝林果資源,20%的森林覆蓋率,為“生態立縣”方略的實施奠定了基礎,為生態農業發展積聚了后發優勢。生態環境建設是完善農業生態功能的重要手段。近年來,伽師縣通過綜合治理、農田節水灌溉、人工防護林等綜合治理和新農村建設、污水處理、垃圾治理、安全飲水、改水改廁等一系列環境工程建設,完善了農業生態功能。
2.積極發展種植業。充分發揮優勢產業的帶動作用,加大設施農業的投入力度,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引進名優特新蔬菜品種,促進農產品更新換代。推廣應用節水灌溉、配方施肥、病蟲害的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技術,提高設施菜田生產的科技含量。建立農業專業經濟合作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發展定單蔬菜生產。提高農民的生產技術水平。
實施精品戰略,發揮品牌效應。伽師縣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對發展綠色、有機農產品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實施農產品精品戰略的目標是充分利用環境優勢,瞄準中高消費群體和市場、滿足個性化需求,提高產品質量和價格,實現農民增收致富目標。目前,精品蔬菜的市場競爭力和占有率還比較低,產品質量還需要進一步提高,品牌優勢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需要加大資金、技術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建設綠色、有機蔬菜生產基地,占領中高檔消費市場,促進產品的外向型發展。建設生態農業觀光園,促進一產向旅游、觀光等二、三產業延伸。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更加渴望回歸自然,在農村自然的環境中,旅游、娛樂,親歷勞動過程,品嘗收獲的感覺和勞動果實,放松自我。現代農業與旅游觀光業的結合,滿足了在都市快節奏中生活的人們的需求,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納。
3.精心培育林果業。立足建設綠色屏障,加大造林綠化力度,打造三個綠色生態體系:
一是以伽師水庫庫區為中心的水源涵養體系。以伽師水庫庫區為中心的水源涵養體系,涉及3個鄉鎮,林業覆蓋率達25%,對于保護伽師水庫水源、遏止水土流失發揮重要作用。堅持適地適樹,保水與富民相結合的原則,全面開展人工造林,建立以楊樹和沙棗樹等為主的生態防護林和以果樹為主的經濟林基地。啟動綜合治理工程,分別建設以楊樹、沙棗樹等為主的生態防沙林。繼續完善道路綠化,營造綠色生態大環境。
二是建設林果業產業體系。形成并完善“一主四優”的新果業格局。一主即主栽果品,主要是棗樹和杏樹;四優即建成并完善優質杏基地、優質石榴基地、優質酸梅基地及特色優質葡萄基地。在加快果品業的同時,加快大園藝旅游、林業種苗、花卉、養蜂等林果業產業的發展。
三是建設森林資源安全保障體系。目前,已建成了有較高科技含量的護林防火指揮、監測、撲救系統和完善的森林病蟲害監測防治網絡。綠化荒山荒地,進一步優化林業的產業結構,建設完善的林業管理和經營體制以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
4.不斷壯大畜牧業。以綠色養殖為目標,一要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發揮科技示范作用,以技術為紐帶,更新產業觀念,創新經營體制,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產業化程度;二要堅持規模經營原則。實行農戶+基地+經濟組織(協會)+企業的四位一體的發展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生產要素的投入產出率和產品的增值率,培育龍頭企業,提高規模化、專業化發展水平;三要堅持以市場導向的原則。充分利用縣內外各種資源,合理配置資源;四要堅持統籌結合的原則,加強畜牧與林業、水產、種植業和旅游業的配套發展,形成互相依托、互相促進的生產格局,實現資源效益最大化。建成比較完善的良種繁育、飼料生產、疫病控制、畜產品加工和技術推廣體系。通過對規模畜禽養殖場的綜合治理,使畜禽養殖場的糞污排放達到衛生防疫要求,實現資源的全面綜合利用。實施良種繁殖體系建設工程,全面啟動富民項目。進行畜牧技術培訓及推廣,圍繞主導產業的發展進行一系列更新,如知識更新、觀念更新、技術更新等,進一步完善培訓機制,提高培訓質量、服務水平。
5.強力推進生態工業。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為主線,以工業園區為龍頭,輻射農民就業基地,以主導產業為支撐,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迅速擴充工業經濟總量,全力構建“布局合理、產業友好、主導突出、節約高效、總量增加”的伽師縣生態工業發展體系。以工業園區為龍頭發展科技含量高、無污染、能耗低的新型現代工業,與勞動密集型產業形成互補、互動,逐步形成大區域管理模式,最高效率地發揮園區綜合產業功能。通過園區“一區多園”的發展模式,提升伽師經濟總量和運行質量,帶動伽師生態涵養綠色農業示范區的持續發展。
充分利用伽師縣工業園區具有的區位優勢、交通優勢和各種資源優勢,積極促進主導產業的產業生態鏈的形成;嚴格執行國家環保總局的相關規定,保持區內生態環境,保證所有企業遵守國家法律法規,污染物排放達到國家規定的排污標準。
6.加強生態文化建設。建立環境保護教育基地,利用現有的農業技術中心和文化中心,進行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保護的大眾教育。舉辦有針對性的環保培訓班,對宣傳工作者、社區骨干、教師和志愿者進行連續培訓,邀請國內外知名人士演講并舉辦定期和不定期的環保論壇,著重宣傳“生態伽師、魅力之城”。建立垃圾分類回收系統,進行循環經濟的現實教育。對公眾進行水、能源、生物多樣性及垃圾分類等環境方面的系統教育,讓公眾在親近自然的同時增強環境保護意識。在每個鄉鎮至少建立一個生態文化基地(生態文化站),每月舉辦一次生態環境教育培訓,著力培訓農民的生態素質。
[1]麥子.以務實行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N].新疆日報,2015-07-28.
[2]張晨暄.新疆繪就生態文明建設畫卷[N].新疆經濟報,2015-06-22.
[3]陳晨.新疆伽師縣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EB/OL].天山網訊,2015-01-14.
[4]全國干部培訓教材編審指導委員會.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Z].北京:人民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1.
[5]張麟.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生態保護與建設之路[N].甘肅日報,201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