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波(中共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委黨校 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835300)
淺談對口援疆背景下的民族關系
韋波
(中共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委黨校 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835300)
民族關系對新疆的穩定和發展有根本性的影響。新一輪對口援疆工作開展以來,成效顯著,但在實施過程中,對構建和諧的民族關系、增進民族團結、縮小民族差異、提升少數民族發展能力重視不夠。援疆工作應該從改善民生、轉變援助方式、尊重差異等方面入手,進一步協調民族關系、增進民族團結。
對口援疆 民族關系 穩定發展
新疆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21世紀國家安全的西部戰略屏障和向西開放的橋頭堡。同時,新疆資源豐富,是中國極其重要的戰略能源儲備基地和能源進口通道,因此,新疆的穩定和發展關系到我國現代化事業的全局,促進新疆的穩定和發展,是全國人民的共同責任。
新一輪對口援疆是中央為推進新疆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近年來援助地域最廣、涉及人口最多、資金投入最大、援助領域最全面的援助。自開展以來成效顯著。
新疆是一個少數民族人口占多數的多民族聚居區,探討在援疆工作中進一步增進民族團結、縮小發展差距、提升少數民族自我發展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新一輪援疆工作開展以來,19個對口支援省市共投入資金數百億,在解決就業、教育、醫療等基本民生問題和支持新疆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充分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經濟發達地區與經濟欠發達地區、民族地區結成幫扶關系,不僅強勁推動了受援地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民生的大幅改善,同時也有利于消除各民族之間的隔閡,促進各民族成員的交流互動。
1.援助方與受援助方建立了對接模式,增進了跨地區、跨民族的交流。自新一輪對口援疆開展以來,內地19個對口援疆省市與新疆受援地之間主要建立了以下幾種對接模式:
(1)產業對接,優勢互補。新一輪對口援疆工作開展以來,產業援疆成為重點。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召開后,19個援疆省市迅速部署,制定出臺了一系列加強推進援疆工作的新舉措。全疆各地充分發揮主體作用,重點推進以安居富民、定居興牧、教育、衛生、就業等為重點的援疆民生工程建設。據天山網數據,2014年,自治區會同19個援疆省市,把承接援疆省市產業轉移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作為產業援疆的重中之重,積極推進,相繼落實與19個援疆省市經濟合作項目1 856個,引進資金1 865.3億元,同比增長14.7%。以安居富民、定居興牧等民生建設為重點,19省市援建項目開工1 106個,到位資金110.1億元。政策資金扶持方面:2010年以來,農業部會同有關部門累計安排自治區和兵團各類中央資金311億元,是“十一五”期間的3.3倍,重點支持了退牧還草、保護性耕作、種養業良種繁育、牛羊肉發展等。各對口支援省市農口部門落實援助資金約17億元,北京市、江西省等援建了種植示范基地。生態保護與建設方面:大力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獎政策,支持新疆建設草原圍欄5 480萬畝、舍飼棚圈6.4萬戶,實現游牧民定居10.7萬戶。支持農村沼氣建設,4年來近15萬農牧戶受益。積極開展增殖放流活動,支持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基地建設。眾多產業項目的引進落戶,不僅為受援地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推動受援地綜合經濟實力的跨越和突破,也為東部產業升級開辟了空間。
(2)人才干部對接,加強人才交流,智力援疆成效明顯。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以來,援疆省市更加注重人才援疆,深入推進干部人才對口援疆培養工程,2014年全年援疆省市共啟動實施各類干部人才援疆項目882個,落實援助資金5.26億元。2014年,按照自治區統一部署,柔性引進9 282名各類人才進疆工作,培訓受援地各類干部人才23.12萬人次,其中高層次人才8 720人次、急需緊缺人才21 022人次。
(3)衛生教育對接。衛生、教育是新一輪援疆工作的重點。以河南省對口援建新疆哈密地區為例。截止2014年底,河南省累計派出48名衛生援疆干部和6批次165名支醫專家來哈服務,累計接診7.9萬余人次,主持和參加各類手術1 877臺,救治疑難危重病例400余例,開展遠程醫療372人次,實施新技術新項目96項,加強重點專科建設6個,開展科研課題19項,專題培訓360場次,培訓各類人員1.7萬人次,捐贈藥品、醫療器械及應急車輛等總價值達190余萬元。同時,哈密地區累計派出162名專業技術人員赴河南省進修培訓,切實提高了醫療技術和水平。在教育援疆方面,據新疆教育廳統計數據顯示,各援疆省市2010年至2015年援疆規劃建設項目中,教育援助項目448個,投入資金97.61億元。在受援地區新建學校222所,改擴建學校22所。這些資金的投入,改變了新疆貧困地區教育基礎設施落后的面貌。同時,加強師資培訓援助。截至2014年底,受援地區共有3.72萬名教師參加了培訓。在這些參加培訓的教師中,雙語教師占50.85%,非雙語教師占49.15%。共投入資金2.21億元,平均對每名受訓教師投入5 953元。
2.注重“硬件”與“軟件”建設,加強少數民族聚居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實力。在“硬件”建設方面主要為基礎設施建設,如喀和鐵路、第二條出疆公路建成通車,大量的安居房、醫院、衛生院、教學設施、公路相繼建成投入使用,對改變新疆城鄉面貌和各族群眾生活起了積極作用。在“軟件”建設方面,有人才援疆、干部人才交流培訓等,成效顯著。
在對口援疆的巨額資金和各類項目投入下,新疆的基礎設施、社會公共服務能力、民生建設等得到明顯改善和提高。通常認為,經濟發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民族問題就自然解決了。其實不然,民族關系問題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民族關系是一種涉及到民族地位、權益、情感的社會關系,表現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如果巨額的資金投入、人力投入不能從根本上縮小各民族之間的結構性差異和文化差異,那么增進民族團結、構建和諧民族關系的努力,其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因此,對口援疆必須關注民族關系問題,把增進民族團結、縮小各民族之間差異、提升少數民族自我發展能力有效融入到援疆工作之中。
1.以改善民生項目為突破口,縮小各民族在行業、職業上的社會結構性差異,奠定民族交往的經濟基礎。新疆的民族問題解決起來難度很大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各民族之間在文化、心理、習俗等方面差異較大,導致彼此之間的認同感較低。因此,從長遠來看,要切實增進民族團結,使民族團結思想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成為各民族成員的自覺行動,必須采取措施切實增強國家認同、中華民族認同。在這一方面,對口援疆可以發揮特殊作用。從對口援疆的實施來看,可以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援疆項目建設應注意發揮少數民族群眾的主體作用。雖然中央、自治區、援疆省市及新疆各地黨委政府一再強調援疆項目的建設實施要最大限度地利用當地勞動力,惠及當地民生。但是從目前來看,援疆項目的建設大都由內地漢族民工施工建設,當地少數民族參與極少,沒有學到相關技術、管理經驗,對提升當地少數民族生存技能作用微弱。因此,今后援疆項目建設中應更多吸納當地居民參與工程建設,教會他們技術經驗,如此才可能形成互動合作的民族關系,增進了解,促進不同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在潛移默化之中增強國家認同、中華民族認同。
(2)加強對當地少數民族的職業技能培訓。新疆少數民族人口大多從事傳統的農牧業生產,在畜牧、園藝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與外部社會交流少,在社會轉型中不適應現代產業轉型的要求。同時,少數民族聚居區大多教育發展滯后,雙語教育普及程度不高,教育文化事業落后,也進一步加劇了少數民族在職業與行業上與其他民族的差距。隨著人口的增長,新疆農業富余勞動力日益增多,其中少數民族又占大多數。新疆農村勞動力轉移困難的原因之一在于農村勞動力的就業技能、文化水平欠缺。因此,保障少數民族的就業權益,提高其就業層次,就必須提高當地職業教育水平。援疆省市應及時針對項目用工需求設計培訓項目,加強對當地農村勞動力的技能培訓,加快培養少數民族產業工人隊伍。同時,在此基礎上,援疆項目企業應注意大量招收少數民族員工,加快少數民族行業職業結構變化。
(3)開發資源應惠及當地居民。新疆少數民族集中于農牧區,大多數情況下,援疆項目在開發利用當地資源時,相關部門或企業并未就當地資源的開發問題與當地居民協商,當地政府與開發商成為最大受益者。今后對口援疆應改變這種局面,堅持在資源開發中首先惠及當地居民。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春賢在會見美國博地公司懂事長博思毅一行時也強調,在新疆打造世界一流現代化煤礦,資源開發要惠及當地群眾。2012年2月1日,新疆正式實施《自治區實施就業促進法》規定,各類企業應當吸納當地勞動者就業,并應優先招用少數民族勞動者。
2.轉變援助方式,增強民族交流的深度和廣度。對口援疆工作涉及到兩個通常被忽略的問題:一是這種自上而下的援助是否是當地少數民族所追求和期待的?二是他們面對和接受這些援助時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在各類援助項目中,難度最大也是最為重要的即為感情的交流互動,對口援疆應該更好地發揮促進各民族之間相互依存和團結的作用,增強對偉大祖國的認同。“2011年度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阿里木的事跡說明,真誠的幫助可以超越民族、階層的差異,澆灌出民族團結的美麗之花。援疆工作中,各級干部、人才應主動降低身份,深入基層,與當地各族群眾交朋友,形成互動關系,增進了解和交融。事實證明,言語障礙不是主要問題,態度和行為才是決定因素。
3.尊重文化差異,使當地少數民族感受到平等和尊嚴,增強民族交往的信任感。新疆是一個少數民族人口占多數的多民族聚居區,由于歷史、地理的原因,在語言、宗教、習俗等方面與內地存在較大差異,新疆農牧區更是如此。因此,脫離新疆實際,急于求成的現代化發展模式會在少數民族社會內部產生緊張感與不和諧。所以,援疆工作開展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問題:一是援疆項目的建設實施要尊重當地風俗習慣,例如宗教習俗,避免不必要的矛盾沖突。二是盡量減少現代化的負面效應。新疆少數民族大多聚居在農牧區,援疆工作的重點也在農牧區,農牧區的宗教與倫理道德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價值準則,與現代社會存在較大差異,任何現代社會的負面效應如生態破壞、享樂主義、腐敗行為等,都會妨礙少數民族群眾對現代文化的接受。現代文化的交流要考慮到當地社會現實和少數民族的接受能力及意愿,避免強迫情況的出現,最大限度減少負面影響。
4.健全項目決策民主協商機制。少數民族群眾參與援疆項目是形成民族之間、民族與國家之間互信的感情基礎。這就要求在援疆項目的決策中,要充分聽取當地少數民族干部、群眾代表、宗教人士的意見,體現當地居民的意愿,使援疆項目實施過程也成為增強中華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過程。
對口援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其特殊性、復雜性都與民族關系息息相關,對口援疆不應僅展現為產業援疆、人才援疆、民生改善等,援疆過程應該也是一個各民族差異逐步縮小,中華民族認同、國家認同逐步增強的過程,只有這樣標本兼治,新疆的穩定才有根本保障,從而實現新疆的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
[1]全國對口援疆工作全面鋪開[N].中國民族大學學報,2010-09-10
[2]19省市對口援疆“五大對接”效果凸顯[N].新疆都市報,2010-09-10
[3]楊富強.“對口援疆”政策回顧與反思—以1997至2010年間政策事件為例[J].西北民族大學報,2011(05).
[4]靳薇.新疆維漢民族關系的社會學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01(04).
[5]董兆武.援疆不僅是資金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人的問題[N].中國民族報,2010-09-10.
[6].孫巋.對口援疆與少數民族農牧民自我發展能力的提升[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2012(05).
責任編輯:哈麗云
D635.45
A
10.3969/j.issn.1003-4641.2015.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