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靜(天津城建大學社科部城市社會學研究中心 天津 300384)
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對傳承紅色文化的影響及對策*①
馬靜
(天津城建大學社科部城市社會學研究中心 天津 300384)
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傳播與交流日益頻繁,單一封閉的文化樣態已無法生存。歷史虛無主義思潮隨著對外開放的推進日趨泛起,其主要表現是否定歷史發展規律、否定革命,妖魔化歷史人物,這對紅色文化的傳承帶來了負面影響。發展紅色文化,創造中華現代文化的奇跡,必須堅持科學理論的指導,提升全社會的文化自覺意識,規范紅色經典改編,創造優秀的文化作品,加強紅色文化教育。
紅色文化 歷史虛無主義思潮 影響 對策
歷史是根,文化是魂。文化在歷史中沉積、記憶并傳承。這種歷史記憶一旦消失,將會帶來文化認同的改變、精神家園的喪失。紅色文化作為我們黨創造的一種民族新文化形態,集中展現了共產黨人的精神氣質、思想意識、心理品格,生動記述著中國精神的成長軌跡。[1]紅色文化形成發展的歷史,與我們黨的光輝歷史密切聯系。近年來,歷史虛無主義思潮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而逐漸泛起,其突出表現是以“重新評價歷史”為名,歪曲、篡改中國近現代歷史、顛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否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這勢必沖擊了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侵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的主導地位,影響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對中國歷史的正確認知。因而,面對信息化、全球化和多元化,如何傳承弘揚紅色文化,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在我國思想文化界重新泛起,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關注和警惕。一些人借口“重新評價歷史”,歪曲、篡改中國近現代歷史、顛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甚至毀掉中國幾千年的優秀文化,沖擊了主流意識形態,造成人們思想混亂。其突出表現是以“重新評價歷史”為名,歪曲、丑化歷史,否定社會主義根本制度和發展道路,摧毀四項基本原則的歷史依據。
第一,否定革命,主張改良。歷史虛無主義者假借“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名義,否定20世紀中國發生革命的必然性,不僅反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而且反對孫中山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以及廣大農民階級領導的農民革命,認為中國選擇革命的方式實現社會變革,是幼稚和瘋狂的表現,革命就是殺人流血,是一種單純破壞的力量,應當“告別革命”,反對革命的一切后果。他們認為社會的有序運行應該借助穩健有序的改良,并對地主階級以改良來維護專制統治的方式歌功頌德。
第二,否定共產黨的領導,主張走資本主義道路。歷史虛無主義者認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一系列錯誤的延續,影響了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宣傳中國應該走資本主義道路。他們打著學術研究的旗號,散布五四時期中國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造成歷史斷裂。同時,他們詆毀和擴大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實踐過程中犯下的錯誤,尤其是將建國以后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人民群眾進行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以及取得的成就全部抹殺,并污蔑1978年以前近30年的革命和建設史是一部荒唐史,割裂改革開放的歷史與前30年的歷史。
第三,對歷史人物進行重新評價。歷史虛無主義思潮采取一種“反著來”的態度,他們曾為曾國藩、李鴻章、慈禧、袁世凱等這些站在革命對立面的人物歌功頌德,稱袁世凱等人是中國現代化的開拓者。而追求社會進步的歷史人物諸如孫中山、魯迅、陳獨秀等則難逃貶抑的命運。甚至中傷毛澤東,懷疑毛澤東的軍事才略,挖掘和捏造毛澤東的“緋聞秘史”,稱毛澤東的主要問題不在于晚年犯下的錯誤,而是選擇了社會主義革命貽誤中國現代化進程,得罪美國更不是明智之策,要求公開清算“毛澤東主義”“消除毛澤東主義的影響”“如果我們不處理毛澤東主義的問題,我們將不能越過前面這堵墻,并且向前進”,[2](P141)將毛澤東丑化得一無是處。
第四,美化近代殖民主義列強對中國的侵略,主張“侵略有功論”。他們贊揚西方國家入侵中國是為了幫助中國發展,中法戰爭、抗日戰爭都沒有什么必要,尤其是在評價日本侵華戰爭這一問題上,將日本侵略者描繪成現代文明的傳播者、賜福者,中國人民如果對日本的侵略不進行抵抗,也許早就現代化了。這種“侵略有功論”完全抹殺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和先進分子反帝斗爭的合法性。
歷史虛無主義孤立抽象地談論歷史,以支流代替主流,否認必然性,承認偶然性,同嚴肅真實的歷史完全不相容。當下,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已對紅色文化的傳承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其主要表現在:
1.沖擊紅色文化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作為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其指導地位的確立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也是紅色文化形成發展的指導思想,如果動搖了馬克思主義這個精神支柱,就會導致思想混亂、社會動亂。歷史虛無主義思潮要求取消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實行指導思想多元化;經濟方面,主張廢除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建立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實行私有化;政治方面,要求我國放棄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走資本主義道路,取消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人民民主專政,實行西方式的多黨輪流執政、三權分立的政治制度。一句話,就是主張實行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觀上,從抽象的人性論出發,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基礎上產生的思想觀念作為永恒不變的本性,進而推出各種政治結論;在歷史觀上,其全部理論觀點是建立在否定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人民群眾取得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的基礎之上,要求走資本主義道路。所以,這種社會思潮具有極強的隱蔽性和迷惑性,試圖通過貌似客觀真實的歷史和系統化的理論,贏得人們的認同和信服,從而對馬克思主義產生質疑甚或背棄,動搖主流意識形態的權威性,沖擊紅色文化育人的方向。
2.影響人們對紅色歷史的理性認知。紅色歷史源于廣大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見證了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必然性,見證了“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各種社會思潮以各種手段、伎倆歪曲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質疑近代以來中國的歷史選擇和發展道路以及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合理性和歷史必然性,一定程度上影響人們特別是青少年對紅色歷史的認識和對黨的認知。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而言,歷史就是他們的根,歷史的合法性是現實合法性的根基。清代著名思想家龔自珍曾說:“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倘若其歷史被抹殺、被否定,必然失去生存發展的基本立足點。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當時否定歷史大行其道,從全盤否定斯大林到全盤否定列寧以及領導的十月革命,把社會主義說的體無完膚、一無是處。這個慘痛的教訓值得我們時刻銘記。
3.動搖廣大群眾的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紅色文化的重要內容,利用紅色文化教育人們就是要引導人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信念,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共同致力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面對全球化的發展態勢,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打著“自由、民主、人權”的旗號,利用各種途徑宣傳歷史虛無主義、新自由主義等思潮,不斷丑化和妖魔化我們黨的領導,否定我國社會價值觀念和基本制度,大肆宣揚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和西方文化的優越性,誘發國民對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疏遠、隔膜和懷疑,在心理上產生社會主義落后于資本主義的自卑感,喪失民族自信心。一些中國人特別是一些青年由于理論素養不高、歷史記憶缺乏及其政治辨別能力不高等原因,往往會從資本主義暫時的經濟繁榮、蘇聯解體和世界社會主義國家貧窮落后的表象中得出社會主義不一定有資本主義好、社會主義未必能夠戰勝資本主義的結論,對社會主義產生質疑,因而動搖了社會主義必勝的堅定信念。
4.導致對紅色經典和紅色文化教育的惡搞。在表達方式和傳播途徑上,歷史虛無主義思潮以學術研究的面貌出現,在學術刊物、學術著作、研討會上等發表意見,以便體現論者的觀點是科學研究、理論創新的成果,或者利用電影電視、網絡等媒體傳播歷史題材的文藝作品,誘惑人們“重新認識”歷史。受這種思潮的影響,一些被改編的紅色經典作品為吸引受眾,對革命人物去神圣化和去英雄化、庸俗化英雄人物等,有的對革命人物進行惡作劇式的調侃和搞笑。如在由樣板戲《沙家浜》改編的小說《沙家浜》中,抗日英雄阿慶嫂被描寫成風流成性的“潘金蓮”式人物,胡傳魁成為具有一股義氣和豪氣的民間英雄,人們集體記憶中的英雄人物形象被顛覆得面目全非。同時,這種思潮的蔓延制約了紅色文化教育的實際效果,對人們產生了誤導。
當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文化強國的歷史進程中,面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不良影響,傳承和發展紅色文化,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規范紅色經典改編,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構建紅色文化教育體系,切實提升廣大群眾的文化自覺意識和自信態度,提升中華文化的創造力。
1.堅持科學理論的指導。歷史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寶貴的精神財富,它能啟迪人們思想、豐富智慧、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因而任何國家都十分注重學習研究自己的歷史?!皻v史就是我們的一切,我們比其他任何一個先前的哲學學派,甚至比黑格爾,都更重視歷史?!保?](P520)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直接為西方大國的全球戰略服務,歪曲、攻擊社會主義制度及共產黨的領導,強烈沖擊了人們對紅色文化的認同,對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和我國文化安全造成極大威脅。紅色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理論成果為基本內核和指導思想的民族新文化,強烈的理論蘊含是其顯著優勢。傳承紅色文化必須堅持科學理論的指導,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取向,堅持主流意識形態的指導,與黨的基本路線、方針相適應。這是因為任何階級、任何政黨的教育活動,都具有強烈的政治目標,都是服務于自身的政治利益。比如,美國舉辦紀念革命勝利日活動的目的是培養具有本國民主理念和民主行為的美國公民,日本開展原子彈爆炸紀念日活動的目的是塑造富有日本式完美人格的公民。因此要傳承紅色文化,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始終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緊緊抓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落實黨的主旋律教育方針。只有富有鮮明的陣地意識,毫不動搖地堅持馬克思主義在紅色文化中的指導地位,運用各種方式抵制錯誤思潮的侵蝕,才能繼承和發揚黨的紅色精神和革命優良傳統,保證紅色文化教育的本質特色與社會主義前進方向一致,更好地實現紅色文化資政育人的價值。
2.提升大眾的文化自覺意識。一個民族的覺醒,首先來源于文化上的覺醒。在文化發展上是否具有高度的自覺,直接考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眼界和視野,也是國家走向崛起和民族實現復興的前提。人不管是作為個體的存在還是作為群體的存在,作為有欲望、有目的、有意志、有激情的存在者,都是憑著文化價值意識活動的主體,是文化價值實現的主體。面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逐漸蔓延,發展紅色文化必須提升人的文化自覺意識。文化自覺是一種文化獨立品性和文化主體精神的彰顯。所謂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不帶任何‘文化回歸’的意思,不是要復舊,同時也不主張‘全盤西化’或‘堅守傳統’。自知之明是為了增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為適應新環境、新時代而進行文化選擇時的自主地位。”[4](P4)
文化自覺,強調文化建設既不崇洋媚外,也不厚古薄今,堅持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的原則,從社會實踐和人民群眾的需要入手,建設屬于我們自己的新文化。紅色文化是植根于人民群眾的實踐,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性而創造出來的先進文化形態。當下,發展紅色文化,要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使人民群眾成為紅色文化的創造者、接受者、傳承者。這是紅色文化歷久彌新的關鍵。[5]紅色文化的本質在于化人,紅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要把提升全民族文化自覺作為根本出發點。人們的文化自覺性體現在重視紅色文化的功能,并在對多元多樣文化與自身主體文化進行清醒認識的基礎上,能夠自覺地擔負起正確而又自主的文化選擇與文化傳播。
3.規范紅色經典改編。紅色經典是曾在全國引起較大反響的革命歷史題材文學名著。改編紅色經典是歷史與現實的交響,對于傳揚紅色文化,實現紅色文化教育價值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面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對紅色經典的侵蝕和沖擊,改編紅色經典,一方面要尊重原著的核心精神。“紅色經典”真實記述了我黨我軍的光榮革命歷史,生動描述了無數革命仁人志士的英勇奮斗和寶貴創造,是中國革命優秀傳統和偉大民族精神的集中展現,具有超越時空的價值魅力。因此,改編紅色經典的根本在于尊重紅色經典,把握紅色經典原著的核心精神內涵和基本價值蘊含,堅持弘揚時代主旋律和對真善美的價值追求。另一方面,紅色經典改編要注重引領人的需求。紅色文化產品必須把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引導到正確、高雅的軌道上,抵制和消解當今社會的錯誤思潮、歪風邪氣給人民精神和心理帶來的負面影響。借用法國哲學家勒維納斯的話來說,就是如何引導人們不斷“升越”,而不是“下墮”。從這個意義上說,改編紅色經典要尊重人民群眾的認識定位和心理期待,不能一味地迎合群眾口味而降低其精神價值標準。比如,對待中老年人,紅色經典改編要把握這種長期形成的穩定集體記憶和懷舊心理,適當保持老照片似的“褪色”基調,讓他們重溫歷史;對待廣大青少年,紅色文化改編可適當加入一些現代性的“彩色”,使其煥發出璀璨的光芒。在此基礎上,紅色經典更應發揮自身獨特的精神魅力和價值內涵,積極引領人民的精神需求進入健康發展的軌道。
4.構建紅色文化教育體系。文化不能只通過遺傳方式獲得,需要通過教育、學習才能知曉,因而文化傳承與文化教育緊密聯系,不可分割。新時期紅色文化教育需要承襲紅色傳統,步步為營,穩打穩扎,循序漸進,構建系統性的紅色文化教育體系,創新紅色文化教育模式。紅色文化教育一定要根據不同的受眾、客觀環境以及時間節點所產生的不同氛圍和情境,選用恰當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使紅色文化的精神內容與人們的內心情感、心理需要相融合。特別是注重利用重大節日、紀念日和重要歷史事件有針對性地開展紅色文化宣傳教育活動,才能更加有效地激發人們的心理情感傾向。傳播紅色文化要把握宣傳內容與宣傳對象的一致。面對不同的對象有不同的宣傳內容,比如對青年學生,可以注重講解我們黨是如何開辟新中國并取得偉大的成就,從而增強他們的愛國之情,樹立報國之志;對于廣大黨員干部,可以加強講解我們黨的光榮革命傳統以及如何白手起家的,從而提高黨性修養;對國外游客,可以注重講解革命時期外國記者、同情革命者的活動足跡,以及他們對中國的態度看法,與老區人們、將領、領袖之間的關系等方面的內容。像在陜北革命根據地可以宣傳紅色記者埃德加·斯諾與中國革命的千絲萬縷關系,以及與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光輝友誼等等。只有在把握教育對象層次性的基礎上,采取有針對性的宣傳內容和宣傳方式方法,才能使紅色文化教育的實效性充分發揮。
[1]馬靜.紅色文化與大學生勵志教育[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14(05).
[2]梅榮政,張曉紅.論新自由主義思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費宗惠,張榮華.費孝通論文化自覺[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5]馬靜,劉玉標.論紅色文化的科學發展[J].求實,2012(03).
責任編輯:哈麗云
G120
A
10.3969/j.issn.1003-4641.2015.03.21
①*本文系教育部2012年度人文社會科學青年項目“中國共產黨意識形態資源開發利用問題研究”(項目編號:12JYC710076);西南交通大學2014年度科技創新項目“文化強國視域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問題研究”(項目編號:2682014CX123)前期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