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闊海
(西北工業大學人文與經法學院;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文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71)
馬克思主義理論在高校傳播的目的,是為了使廣大青年大學生更好地認識馬克思主義,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髓和實質,在自身成長的過程中,能夠積極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學習和生活,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了更好地實現這一目標,高校采用多種方式廣開渠道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歸納起來,馬克思主義理論在高校的傳播途徑主要有顯性傳播和隱性傳播兩種。顯性傳播是傳播者通過有目的的、主動的和直接的方式進行的傳播。顯性傳播意圖性明顯,主要通過教師課堂講授和理論工作者的科學研究來進行;隱性傳播則是傳播者通過間接和內隱的方式進行的傳播。隱性傳播意圖性不明顯,主要通過形式多樣的教學實踐活動和校園文化活動來進行,在活動中滲透馬克思主義理論,起到傳播理論過程中“潤物細無聲”的功效。筆者走訪了西安市部分高校,包括部屬高校和省屬高校、重點高校和非重點高校,通過對這些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途徑的調研和分析,我們發現,當前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路徑上存在以下兩個問題:
實踐中,顯性傳播主要通過思政理論課教學向大學生傳播。顯性傳播本應該是思政理論課教師通過教學組織活動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給大學生,大學生接受理論內容的互動過程。但實際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往往采用傳統教學模式,形式比較單一,互動性、趣味性不夠,經常是教師一言堂,鮮有學生的配合和參與,而且極易引起大學生的逆反和抵觸,造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空有到課率,沒有抬頭率”的尷尬局面。顯性傳播的“灌輸”功能沒有取得應有的實效。隱性傳播本來是顯性傳播的重要補充,它雖然不如顯性傳播那么直接和強烈,但是它可以將教育目的隱藏在形式多樣的教育載體中,采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悄無聲息地將富有深刻意義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內容滲透于大學生的頭腦,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接受理論的熏陶,逐步增強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同感和接受度。從而,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的實效性。但是,由于認識上的偏差,加之時間和精力上的限制,高校和教師都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隱性傳播重視不夠,與顯性傳播相比,投入上也明顯不足,使得隱性傳播的“滲透”功能無從發揮。
中國最有影響力的“互聯網實驗室”對新媒體的定義是:“新媒體是基于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數字廣播等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數字廣播電視網和衛星等渠道,以電腦、電視、新PDA、MP4等設備為終端的媒體。”[1]近年來,手機作為新媒體形式異軍突起,成為新的“第五媒體”。手機新媒體的諸多應用具有“自媒體”性質,有利于彌補傳統傳播方式單向傳播的不足,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播效果。但是,目前高校在新媒體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方面,著重依靠被稱為第四媒體的網絡新媒體,而忽視或尚未重視手機媒體的傳播功能。主要通過“紅色網站”的開發和建設來傳播滲透理論內容,試圖達到傳播的目的。實際上,網站在運行過程中,由于諸多原因,往往出現無人維護更新沒有點擊率的尷尬局面。不能善始善終、虎頭蛇尾是很多學校在“紅色網站”運行中存在的普遍問題。而且,在智能手機越來越普及的情況下,電腦網站已經不能激發起學生關注和學習的興趣。在此背景下,探索利用手機新媒體的強大傳播功能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有效傳播就成為高校面臨的一個新課題。
“90”后大學生群體具有鮮明的心理特征和接受特點,他們喜歡求新求異的特點使得依賴于傳統手段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有效傳播面臨嚴峻挑戰,創新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播途徑和方式變得刻不容緩。“90”后大學生對手機等新媒體情有獨鐘,“低頭一族”已經成為校園的特有風景。因此,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過程中,我們需要利用大學生對手機等新媒體極度依賴的心理特點,研究好、掌握好手機新媒體平臺,借助手機新媒體的傳播優勢,創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播途徑,打造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的新天地,新路徑的開辟將有助于開創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的新思路,豐富和深化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的形式和內容。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18億,手機網民規模達5億,占總網民數的81%。2013年中國新增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高達73.3%,遠高于其他設備上網的網民比例,手機依然是中國網民增長的主要驅動力。[2]校園里,智能手機成為學生們的最愛,智能手機可同時支持文字、圖片、語音和視頻傳輸的特點使得大學生傳輸信息更加便捷和高效。同時,學生中也出現了大量的手機“微”控群體,他們擅長并熱衷于通過“微”手段傳播信息,而“微信”、“微博”及“人人”等手機應用成為他們經常使用的“微”手段。基于此,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過程中,應當與時俱進,借助手機新媒體進行“微”傳播。這種傳播形式在尊重當前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實際的基礎上,迎合了“90”后大學生的接受心理,將有助于增強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的實效性,提高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同度,從而更加堅定他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道路的信心和信念。
“微課”是指為使學習者自主學習獲得最佳效果,經過精心的信息化教學設計,以流媒體形式展示的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開展的簡短、完整的教學活動。[3]“微課”最早興起于中小學教學中,是針對中小學生的認知心理特點和行為能力而開展的教學創新活動。“微課”應用于高校教學尚處起步階段,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形式在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中更是處于探索階段。但是,“微課”新穎的傳播形式,精煉、簡短的內容,卻能夠迎合“90”后大學生的求新求異的接受心理特點,而且“微課”容量微小也易于支持手機網絡傳播。“微課”的制作是“微課”傳播的重點。所以,我們要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和宗旨,積極選取大學生關心的與日常生活密切聯系的理論熱點、難點問題,設計出精美的“微課”教學內容,以幽默風趣的表達形式,在深入淺出中,寓教于樂地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這樣大學生就容易被我們所吸引,并愿意和樂于接受我們傳播的理論,理論顯性傳播的效果也可以得到有效改善,最終學生才可能對我們傳播的理論真心喜愛、終生受益、畢生難忘。
“微”傳播的特點是內容短小精悍,卻不失完整。短小精悍的內容更加關注信息核心思想的表達與傳遞,簡潔明了,有的放矢。高校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播,主要是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闡釋來進行,往往是從理論到理論,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發出同樣的疑問:這些偉大的理論究竟和我的生活、學習有什么關系?不能回答這個問題將極大地影響理論的傳播效果。所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播中,我們需要深入研討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內涵與真諦,以“三貼近”為原則,尋找理論內容與大學生學習、生活的最佳切合點,努力探尋更符合大學生接受心理的理論內容,并積極將該內容轉化為“微”段子的語言形式及組織形式,如充滿辯證法的“微”段子:“瀑布是江河走投無路時創造的奇跡”,“人有時就需要馬桶精神,按一下按扭什么都干凈了”。這些段子勵志、引人深思、傳播正能量,是以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詮釋了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所以,更容易獲得大學生的認同和接受。
如今已經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馬克思主義理論再科學再正確,如果不能借助手機新媒體等新穎的傳播形式在大學生中進行傳播,傳播效果必定大受影響。手機尤其是智能手機已經成為大學生接收信息的重要途徑。手機方便快捷、易攜帶,易開發各種傳播應用軟件的特點,使得手機在信息傳播中具有傳統媒體難以比擬的優勢。因此,尋找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手機傳播平臺的最佳切合點,創造性地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具有重要的意義。在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播過程中,我們應當改變理論傳播單純依靠思政教師的現狀,充分調動大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借助大學生的智慧和創造力,按原則改編改寫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內容,將科學嚴肅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大學生的生活成長相結合,創編出經典“紅段子”或膾炙人口的段落(包括勵志短句、哲理箴言、警句良言等),再通過“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工程”培訓一批熱衷理論學習的大學生,將他們打造成手機平臺上的“播種機”,并借助于“微信”朋友圈和手機人人等傳播平臺,在網絡裂變傳播功能的支持下,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深入傳播的同時,也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隱性傳播提供了新思路。
[1]互聯網實驗室.中國新媒體發展研究報告(2006-2007)[R].2007.
[2]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2014.
[3]張一春.微課建設研究與思考[J].中國教育網絡,201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