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霄男 苗國厚,2 李 凈
(1.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 四川 成都 611731;2.重慶交通大學 重慶 400074)
馬克思主義人民創造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分析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主體,大致可以有三個維度,分別是社會存在、發展維度;社會發展規律維度以及人的需要維度。人民群眾是實踐創造的主體,原因在于人民群眾是實踐的物質承擔者和決定者,實際創造者和推動者,人民群眾的實踐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因素。人民群眾是價值的創造主體,是唯物史觀的基本立場和必然結論,人民群眾的實踐是一切價值創造的本質和源泉。
分析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主體,大致可以有三個維度,分別是社會存在、發展維度;社會發展規律維度以及人的需要維度。
唯物史觀的歷史本體論,著重探究的問題是何為社會歷史的本質。人民群眾不僅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而且是變革社會的決定性力量,因此,人民群眾的活動是社會歷史存在和發展的主體根據。人類社會的歷史,就其本質而言,是以人民群眾為主體的人類活動的產物,是在以人民群眾為主體的人類活動的基礎上,對客觀世界的改造。馬克思指出,“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1](P585)。列寧認為,“人是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的”[2](P178)。人類的歷史是由人類自己創造的。[1](P585)這種創造活動,是動態的而非靜態的,因而人類在物質財富的創造、精神財富的創造以及社會變革的實現上,都是不斷的創造出新的文明成果,從而推動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與唯物史觀相對立的,是英雄史觀。英雄史觀中所謂的“英雄”實質上指的是統治階級、剝削階級的代表人物——帝王將相。英雄史觀秉持帝王將相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將人民群眾斥為群氓。唯物史觀是從根本上反對唯心史觀的,它認為歷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說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3](P695)這說明物質資料的生產實踐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歸根到底是人類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歷史。而人民群眾則是生產和再生產的主體。唯物史觀還用社會存在說明社會意識,用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說明人類社會形態的更替;生產力的主體是人民群眾,因而人民群眾是社會形態更替、創造歷史的主體性力量。因此,從社會存在和發展這個意義上來說,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主體。
人類社會的發展同自然界的發展一樣,也要遵循一定的規律,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社會發展規律具有客觀性。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和一定的歷史條件下,要受到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客觀條件的制約。我們分別從政治條件、經濟條件以及文化條件三個層面進行分析。其一,政治條件是人民群眾發揮歷史創造作用的前提;從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來看,和平、穩定的政治環境,是人民群眾發揮歷史創造作用的基礎。當社會處于動蕩時期,人民群眾為了更好地發揮歷史的創造作用,會積極主動的消弭社會的不穩定因素,使社會趨于穩定、和諧。其二,經濟條件是人民群眾創造歷史客觀的制約性因素。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不能違背這一基本規律,人民群眾創造歷史,必須遵循這一基本規律進行活動。生產力的發展狀況與生產關系的基本性質,對人民群眾的創造活動都有重大的影響。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發展狀況不同,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和結果也就不同。其三,文化條件對人民群眾創造歷史作用的發揮也起著不可小覷的影響。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意識形態領域的變革會對生產領域的變革起能動的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對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而落后的社會意識對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則會起到消極的阻礙作用。此外,人民群眾創造歷史能力的強弱與科學技術文化水平的高低成正比,人民群眾的科學文化水平越高,其創造人類歷史的能力就越強;反之,人民群眾的科學文化水平越低,其創造人類歷史的能力就越弱。因此,人民群眾要想發揮創造歷史的主動性,首先必須遵循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4]。
人的需要具有連續性、多樣性、自發性以及現實性。需要的這些基本特征影響著人民創造歷史的活動,我們分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其一,人的需要具有持續性和多樣性。人民群眾創造歷史,肇始于滿足自身生存這一最基本、最現實的物質需要。然而,隨著人類實踐能力的增強,人民的物質需要基本上得到了滿足,就又產生了新的、更高層次的需要——精神需要。當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上層建筑不適應經濟基礎發展的時候,人民群眾又具有了變革社會的需要。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與人類需要的持續性增長密切相關。當人民產生了某種需要,就會設法滿足這一需要,而滿足了這一需要,又會產生新的需要,人的需要的連續性和多樣性,推動了人類歷史的不斷發展。這種需要的產生、需要的滿足以及新需要的再產生、再滿足之間的內在張力,構成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其二,人的需要具有自發性和現實性。從需要的實現來看,自然界不會自動滿足人的需要,人作為創造歷史的主體,能夠而且必須自覺地創造、發明和使用各種各樣不同的工具,憑借這些工具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進而滿足人類自身的現實需要。人類的需要具有現實性,要滿足這些現實需要,首先要自覺地進行物質資料的生產,沒有物質資料的生產,人類就無法生存,因此,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的第一歷史活動。人類除了有生存方面的需要以外,還有發展等方面的需要。為了滿足人類不斷產生的新的需要,人類在進行物質生活資料生產的基礎上,還要進行物質生活資料的再生產。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不僅是滿足和實現人的現實需要的前提,而且還是產生和形成新的需要的基礎。從人的需要的維度來看,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就是產生需要而又不斷滿足和實現這些需要的歷史。
人民群眾在實踐中的地位是物質承擔者和決定者,在實踐中的作用是實際創造者和推動者,在實踐中的價值形式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因素,因而是實踐創造的主體。
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觀點,這種核心地位既體現在實踐觀的確定實現了哲學史上的一場革命性變革,又體現于它在理解人民群眾是實踐的承擔者和決定者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實踐的基本特性是客觀性,它體現著人與世界的關系,是人與世界關系的本質。實踐的客觀性來自人的“感性存在”的直接現實性,人的感性生命的存在構成了實踐客觀性的重要因素。實踐活動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夠生存和發展。同時,實踐的自然前提是人的存在,沒有人也就無所謂人的實踐。人的存在是建立在物質世界存在的基礎上的,然而,純粹自在的物質世界是沒有任何意義和價值可言的。物質世界只有與人相聯系,成為人類實踐活動的對象,才能成為實踐的客體性要素。人的存在是一種感性的存在,是以生命體的形式體現出來的。馬克思說:“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5](P519)實踐的自然前提是感性生命,感性生命是實踐的物質承擔者。在社會歷史領域,感性生命是人類社會的主體性力量——人民群眾。人民群眾作為人的感性存在,構成社會實踐得以發生的自然前提、決定性要素和物質承擔者,他們作為社會存在,決定著實踐的本質、性質、趨勢和發展方向。具體而言,實踐作為具體的現實的生命存在,具有一般生命體的基本特征,這些特征是實踐得以產生最為直接的動因,使人民群眾成為實踐的物質承擔者。人民群眾作為社會存在,是社會有機體的構成要素,也具有相應的社會特征。人民群眾的需要具有普遍性和社會化的價值,與之相聯系的人民群眾的實踐,也應具有一定的社會性質。因此,人民群眾是感性存在和社會存在的統一體,是實踐的承擔者和決定者。
人民群眾在實踐中之所以是實際的創造者和推動者,原因在于實踐活動具有目的性和創造性。下面分別對這兩個方面進行論述:其一,實踐活動具有目的性;實踐的目的是實踐的結果在觀念上的反映,是主體基于自己的需要為自己設定的實踐目標。目標一經設定,就會轉為實踐動機,人類的實踐活動也因此而具有了方向性和目的性。有了方向性和目的性,人類就能夠制定相應的計劃,計劃是預先在人的頭腦中對實踐過程的排練。人類的實踐活動具有計劃性,使之其與動物從本質上區別開來。馬克思指出:“蜘蛛的活動與織工的活動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領使人間的許多建筑師感到慚愧。但是,最蹩腳的建筑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蠟建筑蜂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6](P208)其二,實踐活動具有創造性。人不僅能夠積極地認識世界,還可以能動地改造世界。實踐是人為了自身的生存、活動和發展而進行的能動地改造世界的一切社會物質性活動。人類的社會歷史是在連續不斷的、有意識的實踐活動中創造的,然而,人類的實踐活動又要受到自己所創造的劇本的制約。也就是說,人們不能隨心所欲地創造歷史,而是要根據社會歷史本身的發展規律進行創造。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人民群眾通過自身實踐活動所特有的目的性和創造性,不斷推動著自身實踐活動的拓展和延伸。
任何個體的實踐活動,都會以某種方式,直接或者間接地與社會發生聯系。脫離社會的個體是不可能從事任何實踐活動的。實踐的社會性特征來自于人民群眾的群體結構性存在。人民群眾的實踐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因素,原因在于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決定社會生活的本質,是創造人類文明的基礎性動力。下面分別對這兩個方面進行說明:其一,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決定社會生活的本質;社會是一個開放的自組織系統,該系統的發展是通過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同自然界進行物質、能量與信息的交換,通過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自我發展和完善。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是社會得以存在的基礎。在社會歷史領域,社會存在本質上就是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社會存在與社會實踐均是對社會本質的說明,二者在本質規定上是同一的。社會存在是從靜態的角度對社會本質的概括,而社會實踐是從動態的角度對社會本質的說明。社會存在是人民群眾社會實踐的靜態表達,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是社會存在的動態表達。其二,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是創造人類文明的基礎性動力。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具有創造性,反映在社會歷史領域,人民群眾能夠通過實踐活動形成高度發達的生產力,創造出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反映在社會關系層面,人民群眾能夠通過實踐活動不斷地調整、變更和完善生產關系,創造出高度發達的制度文明;反映在社會意識層面,人民群眾能夠通過實踐活動不斷地改造主觀世界,創造出高度發達的精神文明;反映在社會存在層面,人民群眾能夠通過實踐活動不斷地改造社會,創造出高度發達的社會文明。因此,整個人類社會的文明是由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創造的。
人民群眾是價值的創造主體,是唯物史觀的基本立場和必然結論,人民群眾的實踐是一切價值創造的本質和源泉。
價值作為表征主體與客體之間關系的范疇,標明的是人與世界之間的關系。人的價值是世界全部價值的出發點和落后點,人們在追求價值、創造價值以及實現價值的過程中,改造著客觀的物質世界以及自己的主觀世界。“為什么人”的問題?即對于什么人有價值、誰是價值的主體,以誰的意志、愿望、動機、利益和要求作為價值確定和價值判斷的根據,是一個關乎唯物史觀立場的根本性問題。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的第11條論綱中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列寧指出:“世界不會滿足人,人決心以自己的行動來改變世界。”改變世界,就涉及到一個主體對世界的評價問題,站在“誰”的立場上評價,世界為“誰”而改變,改變的目的是滿足“誰”的利益訴求,將世界改變為一個“合誰的目的需要”的世界,是世界觀的價值問題。唯物史觀站在為人民大眾服務的立場上,認為人民群眾是價值的創造主體,世界是為廣大人民群眾而改變的,改變世界的目的是為了滿足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我們要將世界改變為一個合人民群眾目的需要的世界。而唯心史觀站在為個別人和個別集團服務的立場上,認為英雄人物和帝王將相是價值的創造主體,世界是為英雄人物和帝王將相而改變的,改變世界的目的是為了滿足英雄人物和帝王將相的利益訴求,他們要將世界改變為一個合英雄人物和帝王將相目的需要的世界。因此,人民群眾是價值的創造主體,是唯物史觀的基本立場。
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要價值觀,而有什么樣的價值觀,也相應的有什么樣的世界觀。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唯心史觀將社會存在視為某種不可捉摸的意志力量,因此會得出歷史是由英雄人物創造的結論。馬克思主義的偉大之處,就在于把科學的實踐觀引入自己的哲學體系,強調社會生活在本質上實踐的。我們認識世界、理解世界、改造世界的著力點是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人民群眾的價值創造活動,是連結客觀現實存在和主觀目的需要的中介和橋梁。人的實踐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追求價值、創造價值是人民群眾實踐活動的目的,為達到這一目的,人民群眾需要有計劃的從事社會活動。從人類歷史活動的發生機制來看,作為社會實踐活動主體的人民群眾,可以能動的改造客觀世界,而人民群眾在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也自覺不自覺的改造著自己的主觀世界。馬克思主義從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出發,有效把握了社會發展的人民主體性,得出了人民群眾是價值的創造主體的結論。
以實踐的思維方式思考和解決一切價值問題,是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任何價值都是人的實踐活動的產物,人民群眾的實踐是一切價值創造的本質和源泉。[4]認識人民群眾的實踐是一切價值創造的本質和源泉,具體要明確以下幾點:其一,屬人的價值世界,是人民群眾通過實踐活動創造出來的。人民群眾通過實踐活動改造現實的、客觀的世界,進而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物質世界。這是人民群眾創造世界最基本的形式之一;其二,人的主觀世界,是人民群眾通過實踐活動改造的。人民群眾可以通過實踐,改造自己的認識世界的能力和社會實踐的能力,創造價值世界,而人民群眾認識能力的增強以及實踐能力的提升,又為更好的推動實踐活動、價值創造活動的發展提供了現實可能性;其三,人民群眾自身的價值,也是通過實踐活動創造出來的。從一般意義上講,一切價值都是人在實踐中創造的;就總體而言,人民群眾是實踐活動的主體,是一切價值的創造者;縱觀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物質價值、精神價值、政治價值、文化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等等均是人民群眾通過實踐活動創造出來的。在這些價值被創造出來的過程中,人民群眾也實現了自身的價值。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寧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衣芳.人民群眾主體論——群眾觀、黨群關系、群眾工作理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