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廣文
(河北聯合大學 河北 唐山 063009;吉林大學 吉林 長春 130010)
1980年后期開始,社會工作教育在中國得到了恢復重建,特別是世紀之交以來由于國家的大力支持及解決社會問題的迫切需要,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得到了迅猛發展,國內各類高校中社會工作專業的數量成倍增加。在這一過程中國際通行的社會工作知識和教育體系逐漸建立起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和研究成果,為社會工作專業在中國大陸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但從整體上看,中國內地的社會工作發展還停留在外延擴張性的非專業化教育階段,社會需求與專業教育在兩條并行的線上相互獨立發展,社會工作理論和知識的本土化問題依然存在(王思斌,2010),社會工作專業的招生、資源配置、教學科研、就業等方面困難重重,尤其是專業的社會認知度低,人才流失現象突出。2010年3月出臺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2012年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高教三十條)中所提出的“內涵發展,特色辦學”的主張和思路為社會工作未來的專業教育指明了方面,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指導。中國當前社會工作要有一個質的發展和提升,必須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能力養成為本位,以實務實訓為手段,發展“專才”教育,打造專業特色,強化核心競爭力,最終解決社會工作發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問題。
品牌,是指企業及其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務的綜合標識(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1992),品牌是人們對一個企業及其產品、售后服務、文化價值的一種評價和認知,是一種信任。它代表的是一種商品的綜合品質,是一種可以觸發受眾心理活動的標識,代表了人們對某種東西的認可和接受。作為一種無形資產,品牌一旦建立將會帶來巨大的市場價值和社會認知度。
專業的品牌特色是具有市場意識的概念,是把專業建設看作產出的過程,這一過程最終的結果就是市場(社會)的認知和接納。專業的品牌特色的主體是專業人才的培養,只有形成高質量有核心競爭力的人才隊伍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品牌特色;專業的品牌特色的客體是形成特點鮮明的、具有競爭優勢的高質量的教育教學環境,為專業人才培養提供強大的硬件和軟件支持;專業的品牌特色最終的導向需要在具體的社會實踐中去檢驗,只有切合社會實際需求,滿足服務對象需要,能夠順利的完成工作任務,才能贏得同行的認可和社會的接納。
關于專業的品牌特色的內涵問題,一些學者從高等教育不同辦學層次的類型化方面進行解讀,(趙立增,2006;張正國,2002)關注在高職教育或本科教育中如何打造品牌特色,提升教育質量;一些學者結合自身學校發展實際,從高校生存發展層面展開思考(王平祥,2008),提出優勢學科,特色發展的思路;還有一些學者從高校內部的品牌特色專業入手進行研究(邱洪興,2006),提出整合資源,強化優勢學科,發展優勢專業的思路。但我們在此要考慮的是長期被置于邊緣化的、新興的、處于劣勢的專業的品牌特色問題。
社會工作雖然從2006年十六屆六中全會開始被置于國家層面倡導而又在全社會大力推動,辦學規模和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有了一定數量的積累,但其總體上在我國內地發展的時間較短,社會認知度低,長期被置于邊緣化地位,導致在當前的專業教育中在招生、資源配置、教學科研、就業等方面的困難。要解決這些問題,研究者結合長期的一線教育實踐和理論上的長時期思考,認為引入社會工作教育中的專業品牌特色不失為一種較好的辦學發展思路和專業教育路徑:即圍繞社會需求,結合自身辦學實際,整合內外資源,強化教學特色,凝練專業方向,培育科研成果,引導社會活動,系統化實務實訓,形成專業發展的方向特色和品牌實務領域,造就一種“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的專業品牌特色發展,突破瓶頸,走出當前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困局,真正實現社會工作專業的“人文關懷”和“社會關懷”取向。
專業學科建設是一項系統性的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既有宏觀層面的社會環境和需求因素,也有中觀層面的資源配置和系統內外關系問題,還包括微觀層面的具體教育教學活動。這里我們主要從專業定位和培養目標、專業教學和課程建設、科研和社會活動、實務實訓和實習基地建設等方面進行說明和探討如何培育社會工作教育中的專業品牌特色。
1.專業定位和培養目標。作為一門應用性的以實踐為導向的專業,社會工作一直以服務為主,解決社會問題為己任。要處理這些不同方面、不同層次的問題,社會工作發展出很多專業領域,既有針對社會問題,在宏觀上的社會、組織和社區的協調,也有面對在微觀上涉入個人、家庭和小群體的服務,“通才教育”就成為社會工作引入中國內地后的首先發展模式。但從2000年起,隨著社會工作辦學規模(目前設有社會工作專業的高等院校已達300多家)和招生人數的擴張(每年招生2萬多人)及招生層次不斷升級、完善(近100家高校已設社會工作碩士MSW點),其發展速度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國際上,都是史無前例的。因此,社會工作教育的發展應該回應這種轉變,西北大學的劉瑩提出:社會工作教育的發展應該是分階段性的,從發展初期的“通才教育”——發展中期的“專才教育”——發展的成熟期的“通才教育”(劉瑩,2007),研究者認為當前的高等院校的社會工作專業教育應該定位在“專才教育”,即圍繞社會需求,針對自身條件和資源,限定專業目標范圍,凝練特色方向,打造特色品牌,注重理論與技巧的學習與應用,培養能夠專業從事特定領域,解決特定問題的專業性人才。
2.專業教學和課程建設。對比2004年和2013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社會工作專業主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我們可以發現新的變化是專業化傾向性更為明顯(刪除《現代社會福利思想》,《社會學研究方法與技術》被置于社會實踐環節,增加《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這既是對社會工作目前發展階段的回應,也是社會工作專業教育重新定位的必然要求。因此,當前的社會工作專業教育應圍繞學生核心能力的培養進行專業教學和課程建設。在課程建設方面,應進行社會的需求分析,引入交叉學科,優化資源資,形成特色課程體系群,例如可以考慮司法社工、醫務社工、學校社工、企業社工、家庭社工、青少年社工、老年社工等當前社會需求較為強烈的方向的培養;在具體的專業教學中,應盡快擺脫原來把社會工作置于哲學、社會學、管理學等其他學科體系之下而被邊緣化的方式,明確社會工作專業的專業教學體系,注重學生專業認同和專業責任的引導,強化理論知識體系建構,突出知識的技能應用,核心是訓練和養成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實驗室觀摩教學、角色扮演以及在老師的督導下的實際操作等等。
3.科研和社會活動。目前我國內地的社會工作科學研究活動依然停留在對國外或港臺的社會工作的理論和方法的引介,更多的是宏觀的理論性的整體研究,微觀層面的實務經驗總結和理論提煉還不足。在社會活動方面,社會工作依然處于“造勢”和“救火”性的角色,系統化的、專業性的社會活動依然不足。要形成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品牌特色,首先,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科研活動應該在關注本土化的基礎上,通過具體的在實務領域中的經驗總結和理論提升,集中形成一批有一定社會影響和專業特質的成果,以推動社會工作真正的本土化實踐。當然這就需要相關政策的支持,科研活動的主體者們能夠“沉下去”,真正進入一線,進入具體的實務領域,針對具體的服務對象展開長期的細致的研究。其次,在社會活動領域,社會工作的專業教育者們應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教師、學者,他們還應該是社會活動家,要積極與政府(如民政系統等)、事業單位(如婦聯、殘聯等)、社會組織(如慈善組織等)建立長期的聯系,既能夠給他們提供理論和實務的指導,又能指導自己的學生與他們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專業化的社會活動。最后,社會工作專業教育中的科研和社會活動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兩者并行不悖,在具體地科研活動中開展社會活動,在專業化的社會活動中進行科學研究活動。
4.實務實訓和實習基地建設。社會工作是一門實務性很強的專業,因而在專業教育中就不能單單以課堂傳授知識為主,還需要專業技能和專業技巧的培養,需要學生的更多直接參與。要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專業技巧,必須借助一些專業訓練,實驗室教學和學生實習在社會工作專業教育中占據著很重要的地位。但從我國社會工作教育的實際情況來看,國家和社會很難提供專業化的實習場所,這與我國社會組織發展緩慢,社會服務體系發育不全有關。為解決教學過程中缺乏實踐的問題,不少高校在教育經費短缺的情況下建立了教學實驗室,但是由于缺乏實物教師隊伍,因而實驗室的利用率非常低。從全國范圍來看,全國性的實習基地還很少,不能滿足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開放性要求,甚至有些學校的實驗室對外封閉,很難在全國范圍內實現社會工作專業教育資源的整合。在這樣的現實條件下,擺在社會工作教育者面前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提高現有的教學設施的利用率,如何加強全國范圍內的資源整合,從而為受教育者提供良好的實習場所和鍛煉機會。因此,要打造社會工作教育的專業品牌特色就應該強化實習實踐環節,充分利用現有實驗設備,建設全國或區域性的專業實訓基地,加強與社會組織的合作,真正實現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專業化和職業化。
從2006年起,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大戰略目標的提出,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重大戰略任務的制定,《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對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的專門強調,以及近年來國內社會問題集中爆發的現實,都為中國社會工作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當前社會工作的專業教育急需對這種社會現實進行回應,那就是:立足本土經驗,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能力養成為本位,以實務實訓為手段,發展“專才”教育,打造專業品牌特色,強化核心競爭力,實現社會工作發展的專業性和職業化。
社會工作是一門積極面對社會,并且在不斷發展的應用學科。面對當前中國社會轉型發展中的諸多問題,社會工作要發揮更大的作用,實現可持續性發展,其理性的選擇是培養轉軌體制所需要的,并有前瞻眼光的人才,能夠協調政府與社會服務機構的關系,了解中國國情和實際狀況,能夠在政府與NPO和NG0機構中游刃有余的社工人才(朱靜君,2005)。而這種高素質的人才隊伍的培養就需要在社會工作的專業教育中改變傳統的辦學思路和教育模式,大力發展專業品牌特色。只有創出了品牌,形成了特色,社會工作的專業教育才能整合資源優勢,形成社會認同,取得一定的社會影響。只有創出了品牌,形成了特色,社會工作人才才能在具體的實物實踐中解決具體的社會問題,才能被社會所需要,被民眾所接納,才能更有效地發揮作用。也只有創出了品牌,形成了特色,中國內地社會工作才能實現發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才能實現專業化和職業化,才能真正的實現可持續發展。
我們相信,隨著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進一步推展,在國家層面的大力推動之下,在廣大社會工作教育者的辛勤努力耕耘之下,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必將實現一個大的、跨越式的發展,“可以預期,在不太遙遠的將來,中國將形成全球最大的社會工作教育體系及全球最大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體系”(李迎生,2011)。
[1]王思斌.社會工作本土化之路[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2]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M].商務印書館,1992:878.
[3]趙立增,基十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培養的品牌專業建設策略研究[J].繼續教育,2006(8).
[4]張正國.本科專業建設的比較、思考與實踐[J].中國高等教育,2002(3).
[5]王平祥,陳曉琳.試論品牌特色專業建設[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10).
[6]邱洪興,李愛群,瑪健.創建土木工程品牌專業的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6(3).
[7]劉瑩.社會工作“通才教育”與“專才教育”芻議[J].社會工作,2007(3).
[8]朱靜君,閻安.對“社會工作”專業課程設置特色的思考[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2005(5).
[9]李迎生,韓文瑞,黃建忠.中國社會工作教育的發展[J].社會科學,2011(5).